首頁 > 經典文史 >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是爲了什麼?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是爲了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是爲了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曹操重用寒門,強力打壓士族,曹丕爲了代漢稱帝,選擇與士族妥協,施行“九品中正制”。司馬懿父子作爲士族代表,最終反攻倒算,推翻曹魏,建立代表世家大族利益的西晉王朝……

以上,是很多粗知魏晉歷史的人,深信不疑的“常識性結論”。然而,這種把歷史簡單化的認知,其實是十分片面的。

首先,曹操自稱魏公、魏王,定都鄴城,在東漢帝國的廢墟上建立魏國開始,就是依靠荀彧爲代表的世家大族勢力的支持。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是爲了什麼?

荀彧向曹操推薦了無數士族人才,魏國尚書令、尚書僕射、相國、御史大夫、御史中丞、魏郡太守、黃門侍郎,尚書、侍中這些國家重臣,近乎清一色的士族出身。寒門出身的將領們,如張遼、徐晃等,皆居於次要地位。

正是這些世家大族策名委志,鼎力支持,定下魏國君臣名分,曹操纔敢直接以三分天下有其二,獨立於殷商經年的周文王自比。

士族勢力做大,在東漢就是不斷髮展、難以遏制的歷史趨勢,東漢的察舉制,更加劇了這個趨勢。 漢末天下大亂戶口混亂,人物到處遷徙的情況下, 察舉制根本無法正常運行,曹氏父子既然要建立新朝,就得解決這個問題。這纔是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

曹丕的具體辦法,是把過去在地方郡守州刺史手裏的選舉權,集中到中央派出的大中正手裏。至於具體選舉辦法和過去察舉是基本一樣的,只是弄出九品評價,把這個東漢末年民間評價人物的評價辦法,給官府直接採用了,讓評價人物標準更可以衡量了。

把地方的權力集中於中央,這是集權而不是放權,更算不上所謂“和世家大族的妥協”。曹丕得以奪嫡上位,恰恰是建立在對三輔河南河北士族的清洗和削弱上, 曹丕三公(王、鍾、華、賈)四友(司馬、陳、吳、朱),都不是真正正牌的河北士族出身。

兩漢這樣的大一統王朝下,一部分地方豪強在國家打擊下,一部分官僚化中央化靠壟斷仕途來立足,就是士族產生的根源。

真正的士族,首先是在東漢累世兩千石,壟斷的是官途,然後是在漢末動亂中從龍有功,上位成中樞政權的士族。哪怕到兩晉南朝,士族也得依靠帝國,沒有帝國,士族是不可能提升自己門第的,士族有貴族的一面,但是也有官僚的一面,但是肯定不是西歐中世紀與春秋戰國式的封建領主。

因爲再強的世家,也不可能把一個郡變成自家的,因爲一個郡裏不只一個世家,而且世家不是豪強,他的地位不是來源於他佔據的土地有多少,蔭庇的戶口有多少,地方豪強聚斂再多土地人口,無法上位成士族,而且某家豪強吃相越難看,越可能成爲中央派出的郡守酷吏們打擊的肥豬。

比如許褚、李典、李通、臧霸等魏將,都是典型的地方豪強出身,麾下自領部曲可達萬人,但他們的門第依舊只是寒門。

江南的義興周氏與吳興沈氏等地方豪強,人口財富可謂富可敵國,有“江左之豪,莫強周沈”之稱,但因爲始終被排斥於東晉中樞政權之外,同樣進入不了士族之列。

魏晉時期,士族實力確實強大,相當程度上足以制約皇權,比如司馬懿扶持一個放牛娃鄧艾,日後世家大族找到清算機會,恨不得將他開棺挖屍。司馬師扶持一個寒門將領石苞,世家大族之後反撲,讓石苞“被造反”。

司馬炎扶植外戚楊家,弘農楊氏還是百年之前的四世三公呢,只是過氣了點,看看晉朝那些當權的世家大族們是什麼態度? 司馬炎如果咸寧二年重病時去世,讓''衆望所歸”的弟弟司馬攸即位,他在歷史的評價不會比漢惠帝好到哪去。

所以漢、唐、明各朝爲禍的宦官太監,作爲皇權代言人,在士族時代根本不可能分享權柄。但是當士族進一步的中樞化官僚化,喪失自己在鄉里根基後,就反而變得不堪一擊了,被新生的士族迅速取而代之。

這樣的歷史輪迴,一直到了唐朝後期, 由於關東士族官僚化,常駐長安,由於大莊園經濟解體,由於科舉制度分化大家族, 讓一個大家族沒法在父子兄弟子侄全能當官了。印刷術普及文化,人人都得以冒稱自己是士族籍貫,直接貶值的士族已經是徹底喪失了根基的一個小圈子了,徹底成爲家中枯骨的存在,此後也不會再有新士族上位了。

東漢末年開始的亂世,是士族勢力主導擴張,蓬勃發展,讓士族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強。而唐朝後期的亂世,是武裝軍人勢力對士族的替換和取代。一步步把士族地方根基徹底消滅掉,到一場朱溫的“白馬之禍”,肉體消滅了大量中樞官僚化的士族人身。

此後沙陀政權的李存勖攻滅後梁,契丹遼國又長驅直入,連續攻滅後唐與後晉,短時間連續的政權覆亡,更讓唐朝末年遺存下來的士族官僚全軍覆沒,再無後繼。到了宋朝以後,寒門士子通過科舉制進入中樞,成爲官僚的主體,自然就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