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古代,爲了防止考生作弊一般是用的什麼辦法?

在古代,爲了防止考生作弊一般是用的什麼辦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古代稱爲科舉,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所謂“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句話就是古代的人們專門用來形容一種人才選拔制度的,也就是我們如今稱呼的“科舉制度”,這個描寫非常貼切,可能你早上還是在家裏種地的村夫,去一趟科舉,中第了就會成爲皇帝面前的紅人,那麼古人是如何防止考生在這樣的選拔性考試中作弊的呢?

我們現在的高考制度與科舉制度非常相似,都是用真才實學來檢驗人才,來爲國家謀取棟樑,現代爲了防止作弊,用的手段都比較先進,比如說金屬掃描儀、指紋識別器和信號屏蔽儀,都能夠有效地防止各種各樣的作弊手段,不過古代的人們爲了防止作弊,也有着各種各樣你想象不到的新招數。

在古代,爲了防止考生作弊一般是用的什麼辦法?

科舉制度興起於隋朝,因爲在隋朝以前,所有的爵位官職都講究一個“世襲制度”,那就是說,如果你的爸爸是當朝宰相,那麼當你的父親退休了之後,你就是下一個宰相,等你退休了之後呢,你的兒子就是下一任,除非你無兒無女,不過這樣的情況也會從你的家族中找一個遠房侄子接替你的位置。

這樣的制度的後果就是權利高度集中在某一個家族手中,窮人的地位越來越低下,沒有翻身的機會,而高官的孩子們卻無憂無慮的長大,輕輕鬆鬆的接替父親的職位,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但這對於皇帝來說,卻是一個分散皇權的事情。

所以在隋朝興起了科舉制度,所謂“進士之科,往往皆爲將相,皆極通顯”,這樣的機會讓天下的寒門之子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也將朝廷中的達官貴族們進行了一個大洗牌。

科舉制度的前期進行的非常順利,的確爲國家選拔出了很多棟樑之才,但是後繼卻有些乏力,因爲慢慢的掌握了這些門門道道,很多大官們的孩子,反而能夠直接利用科舉的機會,投機倒把,作弊找關係名正言順的成爲朝廷命官,反而使國家更加腐敗。

時間慢慢發展到了宋朝,之前的唐朝雖然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但是仍舊沒有什麼成效,該作弊的還是在作弊,真正的人才還是得不到招攬,所以宋朝官員對於科舉制度,進行了一次“大換血”。

第一是對考場環境進行了規範,考生們經過搜身進入考場,人與人之間不能交頭接耳,由專門負責此事的人將他們帶到專門的隔間中去,派很多人把守,其實也就是監考,他們要負責考生之間不能出現替考或者交換訊息的事情,就和我們如今考試的時候,老師也要下來巡視,防止有一個人去抄襲另一個人的答案是一樣的。

第二是採用了“別頭試”的考試規則,所謂的別頭試,主要是針對於某位考生在朝廷中有親戚之類的事情,“凡親屬就舉者,籍名別試”,意思就是凡是與當時的考官有關係的人,都要立即分配到別的考場內,讓不認識的人爲他們監考、搜身,從而保證考場的公平性。

就像我們如今如果有什麼重大考試的話,各部門也會負責查清每一個人的關係,防止出現任人唯親、一家獨大的發展趨勢,總之在那個時候,“別頭試”確實讓科技制度的公平性上了一個臺階。

在古代,爲了防止考生作弊一般是用的什麼辦法? 第2張

第三,也是最成功的一點,那就是“糊名制度”,顧名思義,這裏的糊名就是將每個考生的名字籍貫等信息全部先糊起來,不能讓判卷的朝廷命官看到,防止他們因爲認識某一個人,或者是與某一個人是同鄉就心生偏愛,影響最終打出的分數。

而這個制度讓很多人都無法與考官打通關係,畢竟名字都被糊起來了,誰還能夠分辨到底哪個是哪個呢,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現代社會大大小小的考試,都會在卷子左側留下一個“密封線”,並且寫着“密封線上不能作答”。

所有考生的名字和信息都要寫在密封線之內,最後收卷子的時候要把密封線以內的地方全部都裝訂起來,與“糊名制度”一樣,就是害怕判卷老師認出某個人是自己的學生,然後給他們更高的分數,這樣對於其他學生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以上三條對於科舉的改革制度也只是滄海一粟,其實在科舉制度漫長的發展史中,有過無數種防止作弊的方案,不過優勝劣汰,有很多並不好用,就被摒棄了,但是宋代的這幾條制度,一直到今天也仍舊延續使用,足以說明當時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