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曹操爲什麼要堅決斬了孔融?是因爲不奉曹操的理念嗎?

曹操爲什麼要堅決斬了孔融?是因爲不奉曹操的理念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曹操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其經常被後世之人作爲謙虛禮讓的典型案例。而此故事的主人公:孔融,不僅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而且還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名士、文學家,甚至在某一段時間,還曾做過一段地方的割據諸侯。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當時威望又高、才學又好,乃至家世、權位都不容小覷的人物,卻終究沒能逃過亂世奸雄曹操的殺害。而且還被冠上了一條“不忠不孝”的罪名。

曹操爲什麼要堅決斬了孔融?是因爲不奉曹操的理念嗎?

後人常說,曹操堅決要斬了孔融,甚至滅其全族,主要是因爲孔融時常在朝堂上公開的反對於他。而且孔融始終堅持侍奉漢室,不奉曹操的理念,最終才被曹操猜忌,惹來了殺身之禍。

背後的原因果真如此麼,我們不妨從孔融當時的所作所爲,以及曹操作爲亂世霸主的角度,來細細的對此進行一個全面的分析。

1.孔融其人

孔融生於153年,年長曹操2歲,可以算得上屬於曹操的同齡之人。他從小的時候,又因爲謙虛禮讓、博聞強記,而頗有賢名。再加上他孔子後人的身份,所以在年輕之時就在東漢朝廷做了官員。

不過,但凡名士文人,多少都會有一些個性,常會爲當權者所不滿。例如,他在董卓把控朝政期間,就經常當面與其爭辯不休,而且每次都把董卓頂得啞口無言。董卓礙於他當時在朝堂以及文人圈子的影響,纔沒有直接害他性命,而把他派到了黃巾軍猖獗的北海爲相。

在《三國演義》中,孔融就曾因爲黃巾軍對北海城池的圍困,而派遣太史慈去請劉備救援。劉備當時還曾感慨,負有天下盛名的“孔北海”居然還知道他劉備的名號,這才毫不猶豫地派兵救援了北海。由此可見,在那個時候,孔融的名聲就已經很大,甚至超過了當時許多的藩鎮諸侯。

而且,在十八鎮諸侯討伐董卓的行動當中,孔融也是其中的一鎮諸侯。雖然他後來並沒有像袁紹、曹操、袁術等人那般,迅速的壯大勢力,但能夠夾在各大諸侯之間,始終保持中立,也算得上是很難得了。

後來,曹操奉漢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孔融這才應了天子的徵召,到了許昌爲官。但他也始終堅持是爲漢家天下爲官,而非爲曹家做官。所以,在許昌爲官期間,他始終都是站在朝廷的角度行事,而不爲曹操征伐說話,甚至很多時候還會反對曹操的征伐。

2.殺身之禍

雖然,在曹操發動的很多大規模對外戰爭中,孔融都站出來表示了反對,甚至經常用的都是嘲諷之言,但曹操念其賢名以及在文學方面的才幹,而且正值用人之際,便沒有對他太過計較。

直到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正準備率領五十萬大軍進攻江南,實現天下一統的宏願,這個時候,孔融又出來反對,再加上他之前就經常在朝堂上站在劉表、孫權等人的立場與曹操對立,以此來制衡曹操的權威。

曹操爲什麼要堅決斬了孔融?是因爲不奉曹操的理念嗎? 第2張

這些阻攔,放在之前,對曹操的整體戰略沒有造成實質性影響的情況下,曹操可以不予計較。甚至就算是孔融推薦的狂士禰衡,當着文武百官的面,直接肆無忌憚的羞辱曹操,他都沒有發作。

但在一統天下的大戰略實施面前,孔融仍然因爲政見的不一致,來出言阻礙曹操的戰略實施,甚至多次在公開、私下的場合都在非議曹操的大政方針,其實就已經註定了自己的結局。最終,曹操以“意圖謀反、不孝父母”等罪名, 將其治罪,並株連全家,將其滿門進行了處死。

後世之人,都說是因爲曹操對孔融經年累月的不滿,最終忍受不了他的侮慢,終於在一個時點集中爆發,才堅決斬殺了孔融。但筆者卻認爲,像曹操這樣一個亂世的梟雄,就連殺害其子侄的張繡、當衆謾罵他的禰衡都能夠放過,又怎麼會因爲孔融的不同意見,而起了殺心,甚至給他扣上了一個“不忠不孝”的名聲,將其滅族呢?

所以,曹操之所以堅決要斬了孔融,肯定還有作爲一個統治者更爲深層的原因,也正是這個原因給了他不得殺人的充分理由。而這個原因,其實從後來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中便能揭開真相。

3.原因分析

一是聲名太盛,他對曹操的反對,負面影響太大。據《後漢書·孔融傳》記載,孔融居北海,豪氣貫長虹: 坐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 文章驚世俗,談笑侮王公。首先,孔融的出身爲孔子二十世孫,本身對天下儒生就有一定的號召力。而且他在任北海期間,政績清明,深得民心,素有“孔北海”的美名,他經常非議曹操,肯定會帶動天下文人對曹操的不滿,對曹操的統治不利。

如果說,只是對一些曹操個人的私事進行非議,曹操尚可容忍,但若是要用天下文人的輿論,來干擾曹操的大政方針,則是萬萬不可容忍的。

曹操爲什麼要堅決斬了孔融?是因爲不奉曹操的理念嗎? 第3張

特別是在曹操準備南下一統天下的關鍵時期,孔融帶頭出來非議阻撓南征,實質上就是在動搖軍心,就算是曹操再顧忌他的名聲,也是萬萬不能容他的。

二是私下匯聚人才,威脅曹家根基。如果在輿論上,因爲孔融於曹操南征之前的反對,會擾亂了軍心,而逼得曹操不得不動了殺心的話。那他在私下裏對門客人才的招攬,則會從長遠上對曹家的統治根基造成巨大的威脅。

曹操愛惜人才,但人才只能爲其所用。所以,能夠像他一般對人才有巨大吸引力的人物,他都視爲眼中釘、肉中刺。劉備就是其中最爲典型的一個。雖然孔融在前期並沒有表現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魅力,但隨着他到了許昌之後經年累月的人望積累,竟然也好起了門客。這是曹操萬萬不能容忍的。

《三國志·崔琰傳》裴松之注就明確說道:孔融“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愛才樂酒,常嘆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能說出如此之話,又確實有能力匯聚人才,而且還跟自己對着幹,曹操是斷不能再容他的。

以上兩條原因,無論是哪一條,都足以讓曹操再難容他。更何況,他還犯了兩條。但曹操既然下定決心殺他,就得儘可能一次掃除所有的後患,既要避免自己背上一個“殺賢害士”的名聲,更得消除孔融的一切不利影響。

所以,曹操這纔給他冠上了一個“不忠不孝”的罪名,將其進行了滅族。一方面,用壞名聲抵消他以前積累的社會影響,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滅其族,進一步震懾住其他心存異心、不知收斂的世家大族和文人墨客。

因此,對於一個亂世之中的統治者來說,曹操堅決斬殺孔融,不僅沒錯,而且非常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