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爲何一直在滎陽反覆拉鋸?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爲何一直在滎陽反覆拉鋸?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爲了爭奪政權而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最後以項羽的西楚敗亡,劉邦建漢朝而告終。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滎陽、成皋均爲秦制河南郡所轄之縣城,兩地相距約百里,自古爲西進洛陽、長安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戰略意義不言而喻。項羽如不攻克滎陽、成皋就無法率軍直抵劉邦的根據地——“關中”。

一、滎陽、成皋會戰

1、關於“滎陽、成皋得失”的問題

滎陽、成皋都爲險地:滎陽有卞水、馮池爲屏障,易守難攻;成皋有汜水、羣山爲依託,有“虎牢”之稱。劉邦正是憑藉這兩處“天險”抵禦項羽大軍的進攻,且滎陽靠近當時全國最大的糧倉——“敖倉”,糧草十分充足,加之劉邦以重兵把守,滎陽、成皋可以說是固若金湯。然而西楚霸王確實有過人的軍事才能,通過長期艱苦的攻堅戰,竟攻

克了這兩個險城,並向西一直打到鞏縣。那麼項羽在打下滎陽、成皋後有沒有再失守,項羽在這次攻堅戰中到底幾次攻克滎陽、幾次攻克成皋,我們先看一下專家的意見。《項羽本紀》載,項羽在第一次攻克成皋之後,不久就東征彭越。此時劉邦對成皋發起反攻,用了四個字“復取成皋”,是說劉邦曾光復過成皋。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爲何一直在滎陽反覆拉鋸?

在此之後,雖然再無文字直接描述成皋攻守的情況,但項羽在又一次東擊彭越時對大司馬曹咎言“謹守成皋”,很明顯此時成皋又掌握在了楚軍手中,於是人們很順理成章地推斷在劉邦光復成皋後,項羽又一次攻克了成皋,這纔有了“成皋兩得兩失”之說。王立羣先生可能主觀地認爲成皋與滎陽是一條戰線,成皋兩得兩失,滎陽必然也是兩得兩失,但這種推測無法找到任何資料證明。

2、關於“項羽東擊彭越”的問題

《漢書·陳勝項籍傳》載項羽第一次東征彭越是在漢高祖三年五月,即在楚軍攻克滎陽之前。項羽攻克滎陽只在旦夕,劉邦已逃出滎陽,現遊蕩在宛、葉之間。而此時彭越渡睢水,大破楚軍於下邳。於是項羽放棄了繼續攻城的計劃,率軍東擊彭越,破之。聞劉邦覆軍成皋,命軍回師,拔滎陽、克成皋;第二次是在漢高祖四年九月,楚漢廣武對峙之前,劉邦遣劉賈率兵兩萬佐彭越,彭越復振,下樑地,絕楚糧,項羽命曹咎守成皋,東擊彭越。筆者綜合史料分析,《漢書》的記載是正確的。首先,項羽四月就已經將要攻克滎陽,卻等到六月份才最終攻下。很顯然,在此期間項羽遇到了某些特殊的事件需要自己處理才減緩了攻城的速度。其次,彭越在被擊敗後,能夠迅速復興的原因是劉賈的兩萬生力軍加入。

如按《史記·項羽本紀》所載項羽在第一次東征時就已擊破劉賈、彭越的聯軍,那我們不禁要問彭越是如何迅速整肅人馬發動第二輪進攻的。最後,劉邦是趁項羽東擊彭越的機會,打敗曹咎、收復成皋的。且廣武在成皋城東,想要軍臨廣武,必先攻下成皋。那麼我們就可以斷定項羽第二次東擊彭越必然在相持廣武之前。綜上分析,《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存在大量不合理的因素,《漢書》的記述是正確的。

二、彭城之戰

1、三萬人如何殺掉二十萬人

《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爲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爲之不流。”可知“彭城一戰”,漢軍被斬殺、逼死之衆達二十萬之多。如此大規模的殺傷,在冷兵器時代是比較少見的,況且完成這次大規模屠殺的只有三萬人,可以說空前絕後。但這場“神話般”戰役的真實性卻是有待商榷的。最先對此表示質疑的是東漢的班固。班固在撰寫《漢書》“漢初”部分時,很大程度上

沿襲了《史記》的記載,甚至很多地方都是直接引用《史記》的記載。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爲何一直在滎陽反覆拉鋸? 第2張

但對於“彭城之戰”的描述,班固減掉了《史記》中的一句話——“殺漢卒十餘萬人。”可見,班固不相信司馬遷的記載,他認爲這是假的所以沒有引用,這說明《史記》的記述在東漢就已經站不住腳了。其實,《史記》的記載在軍事上也是講不通的。兵法曰:“殲敵三千,自損八百。”尤其是冷兵器的肉搏戰,對任何一方的士卒都會帶來極大的傷害。如果按照常理推算,要想殺掉二十萬漢軍,楚軍必須做好損

失五、六萬人的準備,從邏輯上講,三萬人無法完成如此“艱鉅”的任務。再者,司馬遷一向善於運用誇張的手法來烘托人物形象,將歷史事件文學化,傳奇化。如《史記·周本紀》中,爲了突出周武王的仁德勇武,司馬遷居然記載周武王以不足五萬人的部隊,在朝歌城外殲滅了商朝七十萬大軍。很顯然,當時中國不可能有如此龐大的軍隊,也沒有任何城市可以住得下七十萬大軍。而在記述“彭城之戰”時,司馬遷“故技重施”,爲了給項羽拔高,他以自己的意志歪曲了歷史。

但是,司馬遷此次對歷史的重塑,超出了人們所能接受的邏輯底線,拔得太高了,讓人們無法相信其所記載的“彭城之戰”的真實性。

2、項羽的大軍究竟在何方

縱觀“彭城之戰”的前後始末,我們看不到項羽主力部隊的影子,《史記》中唯一提到楚軍移動的是項羽帶三萬兵回救彭城。我們不禁要問,項羽的主力部隊在“彭城之戰”期間究竟在幹什麼?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劉邦東進之時,楚軍的主力部隊沒有在彭城一帶抵抗。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爲何一直在滎陽反覆拉鋸? 第3張

在《史記》中,對“戲亭分封”後項羽部隊,有記載的就有近四十萬之多。如果此時項羽的主力軍團在彭城附近,劉邦絕不可能在一月之間從洛陽攻入彭城。很顯然,劉邦在打進彭城時沒遇到楚軍的有效抵抗。而此時項羽的主力部隊極有可能在齊國。田榮反楚,項羽對此非常不安,因齊國近於彭城,項羽對齊國的極度重視,動用主力部隊平定齊國叛亂是情理之中的,且項羽還以盟主的身份命令各諸侯王出兵協助,九江王黥布就是因有病未從項羽攻齊而受項羽懷疑。可見,項羽爲平定齊國叛亂花了很大力氣,這可能纔是項羽軍事能力的真實表現,以壓倒性的兵力攻打動盪中的齊國,居然用了一年的時間還不能完全平息,我們很難想象這樣一位統帥能神話般地以三萬人打敗五十六萬。再者,“彭城之戰”後項羽的主力部隊並不在齊國。

田橫收田榮的亡卒,不過數萬人,而項羽留在齊國的部隊不下四十萬,若以此衆乘勝攻齊,田橫必不能抵擋。但《史記》記載,彭城戰後,“田橫亦得收齊,立田榮子廣爲齊王。”由此可以推知,楚軍主力在項羽離開後也撤離齊國了,因此田橫才得以喘息,收羅餘部。而此時,項羽的主力部隊應該在滎陽、成皋一線。楚軍於“彭城之戰”後不斷對漢軍發起進攻,漢軍只能據成皋之險堅守,劉邦也被迫割地求和。此時的項羽不僅在正面戰場上打得遊刃有餘,還另派司馬龍且率軍隊打垮了歸順劉邦的九江王黥布。由此看來項羽在前線的兵力絕對非同一般,應該是楚軍的主力。既然“彭城之戰”前項羽的主力在齊國,而戰後其主力就出現在滎陽,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

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爲何一直在滎陽反覆拉鋸? 第4張

三、楚漢軍相互拉扯

1、楚軍的主力在哪裏

“彭城之戰”期間楚軍的主力在哪裏?項羽在率軍回救彭城之時,曾“令諸將擊齊”。但是田橫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得到了喘息的機會。這說明楚軍諸將並沒有按照項羽的命令繼續攻齊,可能是項羽臨時改變了命令,也可能是田橫主動與楚軍議和,不管怎樣,楚軍主力停止了既定的攻齊計劃,並離開了齊國。對於這支大軍的去向,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只知道在不久之後,這支大軍出現在了滎陽前線。筆者認爲,按照常理來說,楚軍主力最有可能,也最應該趕赴彭城前線,去支援項羽的三萬精兵,一起擊敗了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這似乎是唯一合乎情理的推測。楚軍主力的去向問題,成爲“彭城之戰”的第三個“謎團”。

2、項羽突圍

據《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只帶了八百餘人突圍,那麼剩下的八九萬楚軍怎麼樣了,《史記·項羽本紀》沒有提到。史料記載項羽一向對自己的士卒非常好,這次是什麼原因讓他拋下十萬弟兄自己逃命

呢,這似乎不太符合項羽的風格。且鍾離昧,季布等項羽的愛將也沒有同項羽一起赴死,並且他們順利地逃過了漢軍的追捕,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所謂軍無將則士卒亂,項羽直夜突圍南奔,剩餘的士卒只有兩條路:下山投降或繼續奮戰。無論投降也好,抵抗也罷,這些沒有組織的大軍必然會激起一場很大的波濤,那麼漢軍怎麼會直到平明才知道項羽逃走了呢,這些無組織的楚軍不會傻乎乎的等到平明才採取行動吧。我很想知道這支近十萬人的大軍在項羽突圍時直到平明時分。

這段時間到底在幹什麼,應該不會都在靜靜地爲自己的主人祈禱吧。

結語:“楚漢爭霸”是一段家喻戶曉的歷史,“項羽”、“劉邦”的形象在人們腦中也早已根深蒂固。《史記》對那段歷史的描述,不論是否真實,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思潮,影響着每一個接觸那段歷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