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蜀漢與東吳的夷陵之戰中,爲何曹魏的表現這麼消極?

在蜀漢與東吳的夷陵之戰中,爲何曹魏的表現這麼消極?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夷陵之戰時,曹魏錯過千載難逢的良機,只因爲曹丕做出了錯誤選擇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221年,爲報東吳襲奪荊州,殺害關羽之仇,劉備對東吳發動了討伐。在隨後爆發的夷陵之戰中,東吳的陸遜對蜀軍採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雙方在夷陵相持了半年之久。最終陸遜抓住劉備“兵疲意沮,計不復生”的狀態,用火攻打敗了劉備。在這一戰中,曹魏的軍隊卻在一旁無所事事,直到吳軍取勝纔對東吳發動了攻擊。爲何曹魏的表現這麼消極呢?

在蜀漢與東吳的夷陵之戰中,爲何曹魏的表現這麼消極?

一、曹魏沒有對東吳用兵的原因。

俗話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蜀漢和東吳發生戰爭,自然對曹魏是十分有利的。在這場戰爭中,曹魏的著名謀士劉曄就建議曹丕對東吳用兵。但是,他的建議遭到了曹丕的拒絕。曹丕拒絕的理由就是,東吳剛對自己稱臣投降。如果破壞降約,會失信於天下。

其實,東吳對曹魏投降,是在孫權決定用武力奪回荊州時,就已經決定了的策略。在孫權與劉備經過湘水之爭後,就決心集中全部兵力對淮南發動進攻。孫權企圖在這一戰中,確定最後的戰略方向。在逍遙津一戰中,孫權差點死在張遼之手,從此再也不敢攻打合肥。因此,他把戰略改爲武力奪回荊州,形成自己安全的根據地。

爲了對關羽用兵,孫權採取了各種手段。除了讓呂蒙做好軍事方面的準備,孫權在外交上也做了相應的準備。他主動向曹操求和投降,並祕密與曹操結爲姻親關係。並且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趁着曹操軍事形勢不利,發動荊州之戰爲曹操解圍。

孫權還在擒殺關羽後,將關羽的首級送往曹操那裏邀功請賞。爲了得到曹操的支持,他還給曹操寫信,推舉曹操稱帝。曹操知道孫權的用意,他以諸侯之禮安葬關羽,還拒絕了孫權的推舉,並且說孫權是想把自己放在火爐上烤。

孫權爲了不遭受劉備和曹魏的夾攻,在曹操死後,對曹丕更是加緊了外交攻勢。他不但擁戴曹丕稱帝,還向曹丕稱臣。對於曹丕,孫權巴結到了讓他的手下氣得大哭的地步。他不但向曹丕進貢,還把于禁送回曹魏。曹丕向孫權索要玩物,孫權也極力予以滿足。

孫權的這些舉動,讓曹丕十分滿意。因此,在手下建議要和劉備一起夾攻孫權時,曹丕拒絕了這個建議。可以說,是孫權的外交謀略,讓東吳逃過一劫。

二、曹魏對蜀漢用兵的困難。

如果說曹魏沒有對東吳用兵,是曹丕被孫權的外交謀略所迷惑。那麼,曹魏對蜀漢沒有用兵,是因爲客觀條件不允許。這是因爲從地理環境來說,曹魏沒有與蜀漢交戰的可能。

曹魏和蜀漢有着漫長的邊界線,可這條邊界線卻是地理條件很差,沒有可以對蜀漢快捷發動軍事攻勢的地區。在這條邊界線上,雙方主要的交界在關中、上庸和荊州三個地區。在當時,這三個地區曹魏都難以用兵。

關中和蜀漢的漢中交界,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戰爭就發生在這一地區。這一地區有秦嶺天險阻隔,形勢十分險要。這個地區對於曹魏君臣都很熟悉,當年曹操在漢中之戰失敗後,撤出漢中後,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爲地理條件惡劣。他說南鄭是一個天獄,中斜谷道是五百里的石穴。這樣的地形,讓曹魏君臣望而生畏。

再加上當年戰爭的破壞,曹操在撤出漢中時,對當地百姓進行了大規模的遷移。漢中幾乎成了一片荒無人煙之地。曹魏要從關中進攻漢中,一切後勤輜重必須翻越秦嶺,在當地不可能得到補充。再加上劉備將魏延安排在這裏,讓他擔任漢中太守防備曹魏。如果曹魏向漢中進攻,我們可以想見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蜀漢與東吳的夷陵之戰中,爲何曹魏的表現這麼消極? 第2張

上庸在孟達叛變後,落入了曹魏之手。這塊地區與蜀漢的漢中相連,也可以成爲曹魏對蜀漢進攻的跳板。可是上庸地區羣山環抱,只有一條漢水穿過中心。這使得曹魏從上庸出發攻打漢中,只能依託漢水逆流而上。這使得曹魏不能使用大規模的兵力,還容易被蜀軍在上游堵擊。

剩下的荊州地區,曹魏就更沒辦法對蜀漢發動進攻了。原來在關羽的時期,荊州處於魏蜀吳三方爭奪的中心。三方各佔荊州的一部分,互相制約爭奪。但是在荊州之戰後,荊州被曹魏和孫權瓜分。當蜀漢發動夷陵之戰時,曹魏與蜀軍之間,隔着東吳的控制區。東吳是不可能讓曹魏的軍隊穿過自己的控制區,去攻打蜀軍的。

如果曹魏要進攻蜀軍,就只剩下一種可能。那就是蜀軍大敗東吳,進入到與曹魏控制區相連的地區。但是,我們看到在整個戰役期間,這種情況都沒能出現。因此,從地理條件的角度出發,曹魏如果想要進攻蜀漢,有着不可克服的困難。在整個夷陵之戰的過程中,曹魏根本就沒有得到進攻蜀漢的合適機會。

三、曹丕的錯誤選擇。

我們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夷陵之戰中,雖然曹丕坐山觀虎鬥,似乎有選擇對手的權力。可是實際上,他能夠做出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出兵伐吳,和蜀漢一起夾攻孫權。且不說曹魏難以攻打蜀漢,僅僅從利害得失上來說,伐吳也是上策。這一點,在他的謀士劉曄的建議中說得很明白。他對曹丕說:

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七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當時曹魏的主力集中在關東地區,如果按照劉曄的建議,發動討伐東吳的軍事行動。一不需要進行大的軍事調動,行動方便。二是魏軍位於東吳的側背方向上,戰略態勢有利。三是東吳前有蜀軍,後有魏軍,對魏軍無法進行有效防禦。

這樣一來,東吳在遭到兩面夾擊的情況下,很快就會滅亡。那樣東吳的根本之地江東落入曹魏手中,蜀漢只不過收回丟失的荊州就不錯了。蜀漢原本國力就遠不如曹魏,戰爭中所得又比曹魏少得多。雙方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曹魏佔有絕對的優勢,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可是,曹丕卻拒絕了劉曄的建議,沒有發動對東吳的進攻。不僅如此,曹丕和接受了孫權的投降,封他爲吳王,承認了孫權對江南的統治。這一切愚蠢的行動,造成了東吳得以從容與蜀漢相持半年之久,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並且在夷陵之戰後,孫權就撕破了自己的僞裝,不再對曹丕畢恭畢敬。

其實曹丕做出這樣的選擇,只是因爲一個原因,那就是出於曹丕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性格。我們如果從曹丕的人生來看,就能夠看到他的這種性格是如何養成的。他本來就沒有當繼承人的資格,只是因爲長兄曹昂死在宛城之戰,他的弟弟曹衝早早病死,這纔有了做繼承人的資格。

在蜀漢與東吳的夷陵之戰中,爲何曹魏的表現這麼消極? 第3張

即便如此,他還有一個弟弟曹植和他競爭。經過長期的爭奪,他才當上了王位繼承人。這中間的艱辛,扭曲了曹丕的心靈,讓他無時無刻希望在衆人面前得到認可,並且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我們可以從他的生平看到,對家族中曾經有衝突的親人,曹植、曹洪他都不予以原諒。而他平日裏,喜歡在衆人面前顯露自己的才華。

在他當上皇帝后,更是變本加厲。他靠禪讓的儀式登上皇帝寶座,希望得到天下人衆望所歸的效果。孫權正是抓住曹丕的心理,對他百般阿諛奉承,無所不用其極。曹丕賞賜孫權的物品中,居然有自己的作品集子。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曹丕的可悲心態。

在這種心態下,曹丕是不可能得出正確的選擇。在他的眼中,自己的面子要比國家的利益高。他寧可眼看着東吳打敗蜀漢,走出困境,也不願意消滅主動投降自己,把自己吹捧上天的孫權。他和手下討論劉備的用兵,說劉備不曉兵,連營七百里怎麼拒敵?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曹丕是擁有一定的軍事能力的。他不採納劉曄的建議,無非是他的心態作祟。

他要顯示自己見識的高明,在羣臣面前顯示自己獨特的見解,要壓過任何不同於自己的聲音。同樣的,他也要顯示自己得到了天下人的擁戴。當年在赤壁之戰中抵抗曹操的孫權,對自己畢恭畢敬。正是這種虛妄的心態,讓他錯過了討伐東吳的良機,也讓他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結語: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位於旁邊的曹魏是最有利的。它可以坐山觀虎鬥,選擇自己的目標,選擇發動進攻的時機。如果措施得當,曹魏很可能早早就消滅蜀漢和東吳,統一天下。但是,曹魏最終無所事事,眼看着東吳打敗了蜀漢。

這一切都是曹丕錯誤的選擇造成的。當時曹魏與蜀漢沒有良好的交戰地區,難以對蜀漢發動攻擊,而最佳的選擇就是進攻東吳。但是,這個選擇被曹丕否決了。他的理由是東吳主動投降自己,不應該向天下人失信。這是曹丕長年扭曲的性格做出的決定,他希望得到天下人對自己的認可。就這樣爲了曹丕的面子,曹魏失去了千載難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