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糜芳可是很早就跟隨劉備的老部下,爲何卻投降了東吳?

糜芳可是很早就跟隨劉備的老部下,爲何卻投降了東吳?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糜芳在江陵不戰而降,他投降後的下場,讓人感到早知今日悔不當初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糜芳在歷史上給大家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在荊州之戰中投降了東吳。由於他的投降,使得荊州最重要的軍事要塞江陵落入了吳軍手中。最嚴重的是,當時關羽部下的家眷都在江陵。這些家眷被東吳優待後,動搖了關羽軍隊的軍心,使得大軍離散。關羽也因此孤窮,走保麥城,不久敗亡。可以說,糜芳的投降是關羽敗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糜芳在投降後,他的下場又是怎樣的呢?

糜芳可是很早就跟隨劉備的老部下,爲何卻投降了東吳?

一、糜芳並非劉備陣營的普通將領。

在荊州之戰中,糜芳的投降是最讓人意想不到的。這是因爲糜芳的資歷和地位,讓大家根本不能相信他會投降。糜芳是很早就跟隨劉備的老部下,他們家族也爲劉備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跟劉備的關係也非同一般。

糜芳和糜竺兄弟是徐州的富商,糜竺還是迎接劉備接管徐州的當地代表。劉備的徐州被呂布襲取後,他的軍隊陷入了走投無路的絕境。當時記載劉備的軍隊沒有糧食,將士餓得自相殘殺而食。就是在這個時候,糜竺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還送了兩千奴僕和大批財物給劉備,使得劉備得以重新振作起來。

除了爲劉備雪中送炭之外,糜竺、糜芳兄弟還對劉備忠心耿耿,一心追隨劉備。在劉備與曹操聯合的期間,曹操推薦糜竺爲嬴郡太守,糜芳爲彭城相。但是糜竺和糜芳都丟棄了官職,始終跟隨劉備的周圍。正是因爲糜竺、糜芳兄弟的忠心,劉備對他們十分信任。糜竺擔任了劉備的安漢將軍,而糜芳則被劉備安排在荊州擔任南郡太守。

糜竺和糜芳雖然出身富商,但是從他們的家風來看,他們的能力並不一般。史書說他們“便弓馬,善射御”,擁有高強的武藝。曹操之所以給他們相當的官職來拉攏他們,也是看中了他們的能力和與劉備的關係。因此,劉備將糜芳放在南郡,也是有着他自己的考慮的。

在湘水之爭時,由於荊州的主力大部分都被劉備帶往了益州。所以在一夜之間,荊州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都投降了吳軍。這給了劉備一個教訓,因此在荊州最重要的公安、江陵兩城,他留下了傅士仁和糜芳兩員心腹將領守衛,防止出現意外情況。傅士仁也是跟隨劉備多年的老部下,對劉備忠心耿耿。

可是,恰恰就是這兩員將領在吳軍偷襲荊州時,貪生怕死,投降了東吳。在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孫權和曹操合謀,趁荊州防守兵力空虛的機會,襲擊荊州。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先後攻打公安和江陵。傅士仁和糜芳不戰而降,置關羽以死命,關羽因此敗亡,整個荊州落入東吳之手。

糜芳可是很早就跟隨劉備的老部下,爲何卻投降了東吳? 第2張

二、糜芳投降的經過。

歷史上也有這一定的巧合,那就是糜芳的命運和東吳的虞翻發生了交集。虞翻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可是這個人不拘小節,喜歡當面抗爭。他在孫權的面前屢次強顏進諫,讓孫權十分難堪。由於虞翻得罪的人太多,孫權將他流放到丹陽涇縣。在呂蒙襲擊荊州前,以虞翻會醫術爲由,讓他跟隨自己作戰。這樣,虞翻得以釋放,並參與了荊州之戰。

在荊州之戰中,虞翻爲了報答呂蒙的恩情,爲呂蒙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最大的功勞,就體現在傅士仁和糜芳的投降上。對於傅士仁和糜芳的投降,後世曾經進行過評價。有人就曾經論斷,說傅士仁是荊州投降的主謀,糜芳則是被迫投降的。這主要是以兩者投降的先後次序,以及兩者與劉備的關係,還有投降後的表現論斷的。但是,我們從當時的一些情況看,糜芳在這次投降事件中的責任似乎更大。

吳軍襲擊荊州,首先襲擊的目標是位於長江以南的公安。這座城池是當年劉備親自建立的,作爲他在荊州江南四郡的統治中心,這座城池當然十分堅固。不過在湘水之爭後,湘水以西的地區劃歸東吳,這使得公安失去了戰略縱深,暴露在東吳的兵鋒之下。

東吳白衣渡江後,來到了公安城下。傅士仁本來還想要抵抗,他關閉了城門。呂蒙派虞翻去勸降傅士仁,可是傅士仁不肯見虞翻。於是虞翻給傅士仁寫了一封信,傅士仁在看完信後,就哭着投降了。

虞翻在信中對傅士仁威逼利誘。其中有些話讓人值得深思,那就是“大軍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舉,此非天命,必有內應。”並且說呂蒙要直接前往南郡,到那個時候,傅士仁就走投無路,全軍毀滅了。虞翻當時有什麼信心,一定能夠拿下南郡?

在傅士仁投降後,虞翻對呂蒙說,這是傅士仁的假投降,建議吳軍接管公安,帶着傅士仁前往江陵。到了江陵後,虞翻把傅士仁展現給糜芳看,糜芳也就隨後投降了。糜芳出城投降後,還和呂蒙在江邊的沙灘上作樂。這個時候虞翻再次提醒呂蒙,說和東吳一心的只有糜芳,城中的人豈能都信得過,建議呂蒙趕快進佔城池。在呂蒙進佔城池以後,發現城中確實有人想要作亂。

糜芳可是很早就跟隨劉備的老部下,爲何卻投降了東吳? 第3張

我們從以上公安和江陵投降的經過,就能夠看到,整個荊州中,只有糜芳是死心塌地投降東吳的。傅士仁的投降是迫不得已,因爲虞翻已經直接向他說明了,正是南郡要投降東吳,傅士仁是無法阻擋的,阻擋的下場就是全家毀滅。傅士仁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得投降了東吳。即便如此,傅士仁也沒有得到東吳的信任,立刻被剝奪了軍權。

糜芳的處境則與傅士仁完全不同。江陵城防堅固,物資豐富,在城中還有忠於劉備的將士。在後來張郃攻打江陵的時候,吳將朱然憑藉五千人馬就阻止了優勢敵人的攻擊。關羽所在的襄樊前線,離江陵只有五百里的陸地交通距離。如果他要撤回江陵,不出十日就能夠撤回。因此,只要糜芳願意抵抗,他至少可以堅持到關羽撤回的時候。

但是,糜芳根本就沒有抵抗。不但如此,他還準備了牛酒,來犒勞前來的呂蒙。雙方在江邊的沙灘上飲酒作樂,如同多年的好友。在此後,孫權對糜芳還很器重,讓他掌握軍權,擁有一支軍隊。從這些方面,我們就能夠看出,糜芳是荊州失陷的罪魁禍首。正是他這個留守荊州的最高軍事長官的叛賣,才讓劉備失去了荊州。

三、糜芳投降後的下場。

《三國演義》的作者對害死關羽的兇手恨之入骨。曹操、呂蒙都因爲關羽之威而死,糜芳、傅士仁自然也死罪難逃。在書中,他們二人在兵敗之後,懼怕死於非命,再次逃到劉備那裏,請求劉備的寬恕。但是劉備並沒有饒恕他們的罪行,而是處死他們,爲關羽報了仇。

在現實中,糜芳、傅士仁的下場並不是《三國演義》中記載的那樣。他們都沒有參與夷陵之戰,也沒有他們慘死的記載。傅士仁在荊州之戰後,就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了。不過,我們看他投降的經過,虞翻對他的的評價,就可以想到他的下場。傅士仁得不到東吳君臣的信任,被剝奪了軍權。他的下場只能是擔任一個閒職,默默終老罷了。

至於說糜芳,他的身影還是多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其中,就在他的老冤家虞翻的傳記中多次出現。虞翻這個以懟人爲樂的人,不知道爲何單單盯住了糜芳。他在多個場合對糜芳進行呵斥,讓糜芳感到無地自容。在《三國志虞翻傳中》記載道:

糜芳可是很早就跟隨劉備的老部下,爲何卻投降了東吳? 第4張

翻嘗乘船行,與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驅曰:“避將軍船!”翻厲聲曰:“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芳闔戶不應而遽避之。後翻乘車行,又經芳營門,吏閉門,車不得過。復怒曰:“當閉反開,當開反閉,豈得事宜邪?”芳聞之,有慚色。

我們從虞翻對糜芳的態度,可以看到他對糜芳深深的鄙視。尤其是從“傾人二城”的指責,我們可以看到糜芳在荊州失守中的責任。傅士仁的城池,正是因爲糜芳的暗算而失守。因此,深知內情的虞翻纔對糜芳毫不客氣地進行斥責。糜芳對虞翻的指責也是無言以對,只能退避三舍。

虞翻是一個敢於當衆說出自己見解的人,而其他人雖然沒有虞翻的表現那麼露骨,可以也不會對糜芳有什麼好臉色。尤其糜芳和劉備的關係深厚,更是讓人認爲他不忠不義。他的哥哥糜竺在劉備陣營中,因爲資歷和貢獻,地位很高。他的安漢將軍的官職,比諸葛亮擔任的軍師將軍的都要高。可是因爲糜芳投降東吳,讓糜竺感到無地自容。雖然劉備對糜竺不予追究,糜竺還是羞愧憤恨而亡。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人的遭遇對照糜芳,那就是于禁。于禁也是曹操的老部下,在襄樊之戰中,于禁被關羽活捉,投降了關羽。他在荊州之戰後又落入了東吳的手中,雖然孫權對他還比較優待,可還是遭到了虞翻的多次侮辱。在他迴歸曹魏後,已經是須發皓白,面如憔悴。在遭到曹丕的再次羞辱後,于禁憤恨而亡。

糜芳的處境比于禁要好一些。他因爲主動投降東吳,爲東吳立下大功,得到了孫權的信任。在東吳中,他還擔任將軍的職位,並且率領了一部分軍隊。可是,他在東吳是不可能得到像在劉備陣營那樣的重用,讓他擔任南郡太守那樣的重要職務。他只不過成爲一個邊緣化的將領,苟活於世。

在歷史上對糜芳的最後的記載,就是他率領軍隊,跟隨東吳的將軍賀齊,與鮮于丹等討伐叛將晉宗。這一戰吳軍大獲全勝,生擒了晉宗。從這條記載可以看到,糜芳在東吳已經淪落到一個偏裨將領的位置,並且永遠沒有了出頭之日。如果沒有意外的話,糜芳的一生,就是在孫權的護佑下,生活在他人的唾棄中,直到無聲無息的死去。

結語:

糜芳是劉備的老部下,他和哥哥用自己的家產幫助劉備,還將妹妹嫁給了劉備。正是因爲他的忠心,再加上資歷和一定的才能,讓劉備放心的將他安排在荊州,擔任了至關重要的南郡太守。可是,出乎劉備意料的是,糜芳在東吳襲擊荊州的時候,竟然不戰而降,讓關羽敗亡,讓荊州落入東吳的手中。

像糜芳這樣不忠不義之徒,他在東吳的處境不會很好。由於他爲東吳奪取荊州立下了大功,他得到了孫權的護佑。在孫權手下,他還擔任將軍的職務,統領着一部分兵馬。但是,他也不可能獲得昔日的榮光。最終,糜芳淪落爲一個可有可無偏裨將領的地步。他只能在旁人的蔑視的眼光中苟活於世,無聲無息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