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有什麼表現?完全不講變通嗎?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有什麼表現?完全不講變通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從諸葛亮的所作所爲,感悟他的處世之道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是法家的代表,他行事特點就是依法辦事,不徇私情。在他加入劉備陣營後,擁有了執法的權力。可是,我們發現諸葛亮的執法也是有着一定的靈活性的。他並不是完全不講究變通,死板的執行法律。在《三國演義》和現實中,很多的事例都表現出了這一點。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有什麼表現?完全不講變通嗎?

一、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表現。

在《三國演義》中,多次出現了頂撞、違抗諸葛亮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有關羽、張飛、魏延、陳式、馬謖等人,諸葛亮對這些人的處置也不盡相同。其中張飛在諸葛亮剛加入劉備陣營時,就對諸葛亮十分反感。在三顧茅廬的時候,多次阻攔劉備,甚至要燒了諸葛亮的茅廬。

在諸葛亮初次用兵的時候,張飛當面頂撞諸葛亮,對諸葛亮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只是有諸葛亮用劉備的軍法做後盾,關羽在旁勸解,張飛纔沒有和諸葛亮發生衝突。不過諸葛亮對於張飛,只是用軍法震懾了一下,並沒有和他多加計較。

關羽則與張飛不同,他在表面上不與諸葛亮發生衝突,而在各個場合對諸葛亮並不信服。在諸葛亮派他去守華容道的時候,他首先對諸葛亮的預測表示懷疑。諸葛亮答應立下軍令狀,保證曹操肯定走華容道的時候,關羽的表現是大喜。可見關羽內心對諸葛亮的看法。

在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後,他對諸葛亮的態度是,按照自己軍令狀的條件,讓諸葛亮斬自己,這種態度可謂強硬到底。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斬了關羽,他只是走了個過場,在衆人的勸說下,放過了關羽。

諸葛亮對於魏延,則是一見面就要斬殺他,說他腦長反骨,必然要造反。但是在諸葛亮北伐期間,由於沒有大將,只能依靠魏延。魏延向諸葛亮進獻了“子午谷奇謀”,沒有得到諸葛亮的採納。魏延因此認爲諸葛亮膽怯,不能讓自己人盡其用,對諸葛亮表示不滿。

在諸葛亮派魏延、張嶷、杜瓊、陳式兵出箕谷時,陳式不聽從諸葛亮的將令,要獨自進軍。魏延則口出怨言,幫着陳式說話。結果陳式中了魏軍埋伏,打了敗仗。在這一仗後,諸葛亮斬了陳式,卻放過了魏延。

馬謖則是在街亭之戰中,被諸葛亮任命爲先鋒,鎮守街亭。馬謖在街亭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守衛位於大道的街亭,而是率領蜀軍上了沒水的南山。在魏軍的圍困下,蜀軍因爲缺水大亂,被打得大敗。在戰後,諸葛亮爲了嚴明軍紀,斬殺了馬謖。

二、諸葛亮在現實中的表現。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於違揹他的將令,甚至公開頂撞他的將領,處理的方式各不相同。在現實中,諸葛亮的行爲也和《三國演義》中相似。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法正和馬謖的例子。

法正是劉備手下重要的謀士,在他的輔佐下,劉備在益州之戰和漢中之戰中,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漢中之戰時,劉備聽從法正的謀劃,在定軍山斬了夏侯淵。曹操在得知是法正爲劉備出謀劃策的時候,還酸溜溜地說,我就知道劉備做不到這些,肯定是有人爲他出謀劃策。曹操還感嘆地說,我收羅天下奇謀之士,爲何偏偏漏下了法正。

在奪取益州後,諸葛亮開始行使他治國理政的權力。諸葛亮針對劉璋統治時期,爲人闇弱,政治混亂,法令廢弛的狀況,嚴格依法治國,對於那些擾亂統治的事務進行撥亂反正。這讓蜀中的一些人感到一時無法適應,有所怨言。可是諸葛亮堅持自己的做法,在一段時間後,蜀中的形勢穩定下來,各方面都走上正軌,一切都井井有條。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有什麼表現?完全不講變通嗎? 第2張

但是法正則是一個例外。法正這個人雖然才能出衆,可這個人的性格有着一定的缺陷。他這個人睚眥必報,在他掌握權力後,對過去那些與他有仇怨的人,進行了報復。法正的這些所作所爲被人報告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卻對此視而不見,不予理會。

對於街亭之戰的罪魁禍首馬謖,諸葛亮卻是嚴懲不貸。諸葛亮和馬謖的感情很好,在馬謖給諸葛亮的信中說,兩人情同父子。而且馬謖具備有一定的能力,他爲諸葛亮出謀劃策,得到了諸葛亮的器重。在平定南中的時候,馬謖就提出了攻心戰術,被諸葛亮所採納。

馬謖和諸葛亮的幕僚也關係不錯,他在街亭之戰後得到了向朗的幫助,逃回蜀中。在諸葛亮斬殺馬謖的時候,諸葛亮的手下蔣琬就公開表示反對。對於人才匱乏的蜀漢政權來說,馬謖這樣的有才能的人,最好的處置就是讓他戴罪立功。但是,諸葛亮對這些都沒有理會,依然毅然決然的斬殺了馬謖。

三、造成諸葛亮這樣執法的原因。

我們從《三國演義》和現實中可以看到,諸葛亮對於那些違抗他的人員,處置的方法是不盡相同的。這讓我們對於諸葛亮的處事方法有了一絲疑問。作爲一個法家的代表,依法治國是對他的基本要求,諸葛亮爲什麼做事如此自相矛盾呢?

其實,這中間正是體現了諸葛亮處事的智慧。這些人和事雖然看起來比較相似,但是由於內涵的不同,諸葛亮的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首先,諸葛亮對這些人的處理,是以造成的損失不同而不同的。在張飛、關羽、魏延、陳式、法正、馬謖這些人中,他們的行爲造成的後果是不同的。

張飛和魏延一樣,在公開場合對諸葛亮發泄不滿。在諸葛亮發佈命令的時候,出言頂撞諸葛亮。不過他們最終還是遵從了諸葛亮的指揮,沒有產生嚴重的後果。諸葛亮對他們沒有進一步的處理。

關羽和法正,對諸葛亮的政策也不遵從。其中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法正不顧諸葛亮的政策,對那些昔日的仇人進行報復。不顧他們的這一切都是自己的行爲,對蜀漢政權影響不大,因此諸葛亮對他們不予追究。

陳式和馬謖則不同,他們不聽從諸葛亮的指揮,擅自行動,造成了作戰的失敗,給蜀軍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因此,諸葛亮對他們嚴懲不貸,都處以了極刑。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有什麼表現?完全不講變通嗎? 第3張

其次,這些當事人對蜀漢的作用不同。關羽是劉備手下軍事能力最強的武將,其他勢力評價說“蜀小國,名將唯羽”。張飛則是劉備陣營中僅次於關羽的萬人敵,他威武雄壯,因爲戰功被列入古代七十二名將之列。

法正則是劉備最出色的謀士,他爲劉備出謀劃策,屢建奇功。諸葛亮曾經感嘆,如果法正在,劉備就不會遭受夷陵戰敗。魏延則是諸葛亮時期蜀漢最強的戰將,作爲諸葛亮的先鋒在北伐中屢立戰功。這些人能力出衆,他們對於蜀漢政權是不可或缺的,諸葛亮對他們網開一面。

至於說陳式,則是一個無名之輩。他之所以能夠擔任將領指揮,只是因爲蜀漢後期,沒有名將而已。在戰場上,根本就看不到他的什麼出色表現。而馬謖雖然有一定的才能,劉備對他的評價確實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經過街亭之戰,看清了他的真實面目,因此對這兩人諸葛亮毫不手軟。

第三,諸葛亮對這些人處理得到的結果不同。對於張飛、關羽、魏延、法正這些人來說,諸葛亮不殺他們,反而會收到更好的結果。對於張飛來說,雖然張飛在最初對諸葛亮不滿,可是在火燒博望坡之後,張飛佩服諸葛亮的能力,從此聽從諸葛亮的指揮,沒有再違抗諸葛亮。關羽則是在守華容道後,知道諸葛亮的能力超過自己,對諸葛亮不再違拗,從此與諸葛亮和睦相處,相互配合。

而對於法正和魏延來說,諸葛亮對他們的態度是因爲看重他們的才能,要用他們的才能爲蜀漢政權出力。諸葛亮說劉備在荊州的時候處境艱難,進退狼狽,多虧了法正才奪取益州,得以施展抱負。在日後的漢中之戰裏,也正是法正的奇謀,使得劉備奪取了漢中。諸葛亮對於魏延則是知道他素有不平之意,憐其勇而用之。

至於殺陳式和馬謖,則是因爲他們不聽諸葛亮的將令,給蜀軍造成了危害,諸葛亮不得不殺他們以肅軍紀。陳式當衆詆譭諸葛亮,違背諸葛亮的將令擅自出戰,形同造反,諸葛亮對之不得不殺。而馬謖雖然有才能,街亭之戰失敗似乎也有情可原,能夠免死。可是馬謖卻臨陣脫逃,擅自逃回蜀中,在軍中造成了惡劣影響。爲了重振士氣,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正是因爲諸葛亮果斷的斬殺了這兩人,才使得蜀軍敗而復振,很快就以高昂的士氣重新投入到戰鬥中去。

結語:

在諸葛亮掌握權力之後,他就面臨着如何行使權力的問題。在他的執政生涯裏,有着不少人對他不滿,對他進行頂撞,不遵從他的指揮。比如張飛、關羽、魏延、法正、陳式、馬謖等人,都和諸葛亮發生過沖突。而諸葛亮對於他們的處置也各不相同。他放過了張飛、關羽、魏延、法正等人,卻對陳式、馬謖處以極刑。

我們從諸葛亮對這些人的處置,能夠感受到諸葛亮處理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在諸葛亮的處理問題時,總的原則就是以大局爲重,以蜀漢的最大利益爲原則。而處理方式則是機動靈活,儘量將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正是這個方法,才造成了諸葛亮對這些人的處理方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