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唐朝不尊重老師會有怎樣的後果?

在唐朝不尊重老師會有怎樣的後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唐朝不尊重老師會有怎樣的後果?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大唐,長安。

夜幕臨近,城樓上的甲士敲響了街鼓,喧鬧了一天的城市開始進入宵禁狀態。

城中的遊人行色匆匆,不敢多做停留,他們需要在甲士敲響八百聲鼓之後,城門、坊門應聲關閉之前趕回家中,否則,在大唐森嚴的律法下,一旦遇到巡邏的街使,就會被冠上“犯夜”的罪名,不得不承受鞭笞二十的懲罰,那也太冤枉了。

倘若運氣不好,遇到的街使恰好在上班前和家人吵過架,又或者被上司訓斥過,那麼自己很有可能會被這些心裏堵着氣的街使們,以“犯夜”不服管教爲由就地格殺,如果是這樣丟了性命,那比鞭笞二十還要冤枉,死了都沒有地方申冤去。

畢竟事關帝都治安,不是鬧着玩的。

暮鼓聲悠遠,行人已經稀稀疏疏,空氣中泛起了一股股輕渺的水霧,一位騎着毛驢的老人晃晃悠悠地出現在大街上。

他身着紫色官袍,腰挎佩劍,左手牽着繮繩,右手拿着葫蘆,仰着頭,葫蘆中的酒咕咚咕咚入喉,暢快淋漓,偶爾有酒液飛濺在三尺美髯上,他也毫不在意。

在這老人的身後,務本坊的坊門正緩緩關閉。

不錯,這老者不是別人,他正是受人尊敬的大唐最高學府的掌舵人,國子監祭酒,授爵“北平縣伯”的陽嶠。

老先生的家其實和務本坊相隔並不遠,按照毛驢的腳程,他是完全可以在暮鼓聲停止前回到家中的,這也是他爲什麼騎着毛驢喝着酒,不緊不慢地往家趕。

只是這一次他遇到了麻煩,在半路上被一羣蒙面人給圍住了,進不得,退不得,本已有些微醉的他猛然間驚醒了。

在唐朝不尊重老師會有怎樣的後果?

騎毛驢的唐朝人

“你們是什麼人?竟敢當街阻攔朝廷命官,不要命了嗎?”

陽老先生剛喊出一句自保的話,還沒來得及拔出掛在腰間的劍,這羣蒙面人便一擁而上,他們根本不講武德,絲毫不顧及老先生的身份,更無視周邊偷看熱鬧的百姓,硬是將老先生拽下驢背,狠狠地摔在地上,對他一頓拳打腳踢之後,一鬨而散。

而急促趕來的街使更是手足無措,他們沒有抓到人,只能小心翼翼地對着老先生點頭哈腰,有暴徒膽敢當街襲擊毆打朝廷命官,而且毆打的還是一位儒學長者,這是一起十分惡劣的,恐怕已經觸犯大唐律法的刑事案件了。

作爲長安城中的治安管理者,街使不敢隱瞞這起惡劣的治安事件,很快,陽嶠被人當街毆打的消息隨着暮鼓的響聲傳遍了整個長安城,鬧得沸沸揚揚,就連深居大明宮中的皇帝李隆基也知道了。

天子震怒之下,大理寺、刑部、御史中丞、金吾衛、左右街使等相繼出動,到處搜捕毆打陽嶠的人,寧靜的長安城再次因此而沸騰了起來。

那麼,這羣權貴子弟爲什麼要當街毆打自己的老師呢?

原來,陽嶠是一位十分負責的大唐最高學府的校長。他認爲,學生既然已經進入國子監學習,就必須認真、嚴謹,對於整天逃課、荒廢學業,還影響其他人學習的學生是深惡痛絕的。

爲此,他立下了一條規矩,凡是不好好學習的,逃課的,影響他人的學生都要施以鞭打的懲罰。他的目的很簡單,要讓這些不學好的學生長長記性,不能辜負好時光。

但人畢竟是單獨的個體,如果學生不認可這種教育方式,加上又出自於權貴名門,一般來說,他們即使不做大唐的官,躺在家裏也是有吃有喝有錢拿,進國子監只是鍍金而已,讀書並不是主要目的。

在這種情況下,在國子監受到鞭打的權貴子弟,當然就會對陽嶠產生了報復心理。

時學徒漸弛,嶠課率經業,稍行鞭箠,學生怨之,頗有喧謗,乃相率乘夜於街中毆之。---《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下》

但李隆基卻不管這些,他認爲,學生膽敢毆打老師,毆打朝廷命官,這種行爲表面上看是熊孩子的叛逆,但實質就是這些權貴子弟無視上下尊卑,藐視朝廷法度,挑釁朝廷威嚴,必須得治。

故此,他一聲令下,凡是參與這次毆打陽嶠的人不管對錯,不聽辯白,全部杖殺。

用他的話說,平息輿論,以儆效尤!

上聞而令所由杖殺無理者,由是始息。---《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下》

不得不說,李隆基面對這起學生毆打老師的社會事件,他的處置手段是非常殘酷的。

而他不給這些權貴子弟任何救贖的機會,其目的就在於,重新樹立忠君尊師的社會道德秩序,以鞏固大唐中樞權力機構的穩定,所以他必須要給陽嶠一個交代,給權貴打一次預防針。

陽嶠是什麼人?他是大唐立國以來,少數幾位在朝廷設置的“八科舉”中,應試八科都榜上有名的進士及第。

陽嶠“應八科舉及第”是在唐高宗儀鳳二年,這一年,他在科舉上大顯身手之後就一頭扎進了風雲變幻的大唐官場。

期間,陽嶠經歷了大唐權力中樞的多次動盪,如,武周代唐、神龍政變、韋后之亂、唐隆政變、先天政變等,但他無論是在地方爲官,還是在朝堂立身,一直以高尚的品德,豐富的學識著稱。

此人是大唐的國寶。

嶠恭謹好學,有儒者之風。又勤於政理,循循善誘。及在學司,時人以爲稱職。奏修先聖廟及講堂,因建碑前庭,以紀崇儒之事。---《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下》

故而,爲了有一個新的開始,李隆基於先天二年十二月(公元713年12月)改元“開元”,立志要恢復太宗、高宗以來的盛世之景,這也使得開元初年的大唐再次呈現出一片安寧、祥和之氣。

皇帝英明,朝臣精幹,政寬人和,大唐中樞恢復了正常,又一次進入萬國來朝的盛世時代。

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張九齡

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

在這種雄心之下,大唐君臣必須緊密合作,前提就是必須樹立社會倫理道德體系,社會秩序不能亂。

自漢武帝選擇董仲舒“以儒治國”的策略以來,不管儒學的內容怎麼變,但有一個本質是一直沒有變化的,那就是儒學確實是有利於治國之道的。

故而,以尊孔尊儒爲前提,穩定國內社會秩序,對外釋放大唐的霸氣,必要時動用武力解決口舌無法解決的問題,以重現貞觀之治的盛景,這是關鍵所在。

而以陽嶠的人生經歷和學識,讓他擔任國子監祭酒,並賜爵“北平縣伯”,正是大唐皇帝重視儒學、重視教育、重視社會穩定的旗幟,也是李隆基向天下釋放的信號,忠君尊師是天下人都必須要做到的日常行爲規範。

皇帝有這樣的心思,陽嶠又怎麼不懂?

負責任的陽老先生,本着爲皇帝分憂,爲國家輸才,爲百姓立德的信念,不顧自己的老臉,到處散發英雄貼,將分散在大唐各地的名儒或邀請至長安講學,或邀請到國子監來做老師,可以說是一心撲在大唐的高等教育事業上。

薦尹知章、範行恭、趙玄默等爲學官,皆稱名儒。---《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下》

在唐朝不尊重老師會有怎樣的後果? 第2張

尊師重道

所以,這羣毆打陽嶠的國子監生被李隆基下旨誅殺,死得並不冤。

正是這次的天子之怒,使得大唐皇權建立起來的新的社會秩序得以鞏固,而也因爲重儒、尊師,更促使了大唐文化事業的發展邁向了頂峯,無論是國家館藏的古籍書卷數目,還是地方州縣的百姓私學大興,亦或者是詩歌、繪畫、音樂、雕刻等各方面的人才輩出,開元年間的大唐已經成爲世界文化輸出的中心,萬國朝拜和敬仰的所在。

這一切就得益於李隆基對老師的重視,對社會道德體系的堅守,開元盛世,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