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五國相王是哪五王 五國相王周天子的態度

五國相王是哪五王 五國相王周天子的態度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國相王,是戰國中期五個主要諸侯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王位的事件,五國相王事件標誌着周王權威的徹底消失。

徐州相王指的是戰國時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爲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爲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惠王並改此年爲後元年。

簡言之,魏惠王、齊威王訂立了同盟條約,相互尊對方爲王,這以後各國紛紛稱王(僭越稱王,無視周王的權威。之前各國都是諸侯國,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史稱“徐州相王”。所以戰國中後期的君主的諡號都是XX王,而之前的諡號都是XX公、XX侯,如齊桓公、晉文公、魏文侯、韓昭侯、秦孝公等等。(吳、越、楚三國春秋時期已稱王)

 主要內容

前325年,秦惠文君繼魏、齊之後自稱王。同年,魏惠王爲拉攏韓國而尊韓威侯爲王,即韓宣惠王。魏惠王、韓宣惠王帶了太子入朝於趙,和趙交好關係。齊國對趙不滿,派田朌率軍攻趙,獲勝。魏惠王見到齊國勢力強盛,屈節請求和齊威王和會。

五國相王是哪五王 五國相王周天子的態度

  戰國地圖

前324年魏惠王、韓宣惠王和齊威王會於平阿,翌年,魏惠王和齊威王會於甄。他們爲對付秦的連橫策略,出任魏將的公孫衍於,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請魏、韓、趙、燕、中山相互稱王,其目的是貫徹合縱的策略,試圖以此聯合五國的力量與秦、齊、楚等大國對抗。從這年起,趙、燕、中山三國君主開始稱王。大國對“五國相王”取敵視態度,齊國曾以中山國小爲藉口,欲聯合魏、趙、燕三國迫使中山君廢除王號,但沒有成功。

五國相王是哪五王 五國相王周天子的態度 第2張

  戰國地圖

徐州相王以後,齊國對魏國停止了進攻,但西邊的秦國卻並不由此而停止攻魏。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大增,魏國則是阻擋它進一步向東發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視魏爲“腹心疾”,因而不停地攻魏。

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任用魏國人公孫衍爲大良造。魏國爲了與秦結好,把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獻給秦,秦把它改名爲寧秦。

次年,公孫衍在雕陰(今陝西甘泉縣南)打敗魏軍,將軍龍賈被俘,消滅魏軍8萬。秦惠文王九年,秦軍渡過黃河,攻佔了魏國的皮氏(今山西河津縣西)、汾陰(今山西萬榮縣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曲沃(今山西聞喜縣西)等地。秦惠王十年以張儀爲相,是年張儀同公子華攻佔魏蒲陽。

接着張儀又勸說秦惠王將蒲陽與焦、曲沃歸還給魏國,並讓秦公子繇爲“質”到魏國,以與魏修好。張儀與魏的和好措施,是放長線釣大魚。不久張儀就往魏國勸說魏惠王對秦“不可以無禮”。於是“魏因入上郡、少樑,謝秦惠王”。

魏上郡轄15縣,地在今陝北洛川、延安一帶。少樑即今陝西韓城縣,爲河西重鎮。秦國奪得魏河西、上郡700裏地,並攻佔河東魏國一些地區,這就使秦、魏的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魏國所依憑的河山之險也大部喪失。

秦國對魏國戰爭的節節勝利,聲威大增,於是秦惠王在魏、齊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公元前324年)改元稱王。

在齊、秦夾縫中的魏國,以自身的力量顯然不能抗擊秦國的進攻。

爲了抵抗秦國(也爲了防備齊國),魏國必須爭取韓國。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韓地,在今河南滎陽北)尊韓君威侯爲王,韓威侯於是更名爲韓宣王。十月“鄭(韓)宣王朝樑”,韓王前往魏朝見惠王。同年,趙武靈王即位,魏惠王帶着太子嗣,韓宣王也帶着太子倉到趙國,在信宮朝見新王,目的是結三晉之好。趙國原本與齊國相好,但是在趙肅侯二十三年(公元前327年)齊伐燕國,三晉聯合救燕,趙將韓舉與齊軍戰於桑丘,趙將戰死,故魏、韓往朝武靈王,以破壞齊、趙的聯合關係。

五國相王是哪五王 五國相王周天子的態度 第3張

  韓宣惠王

韓國的國力在七雄中是較弱的,魏國雖然拉攏了韓國,並未能在對抗齊、秦、楚的勢力中使自己地位增強。在秦國作大良造的公孫衍,因秦惠王任用張儀爲大良造,就回到魏國,惠王任爲將,號爲犀首。張儀爲秦相後倡導連橫策略,在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與齊、楚的大臣在齧桑(今江蘇省沛縣東南)相會,目的是聯絡齊、楚,以便向魏國進攻。公孫衍在這種形勢下,建議魏王廣結與國。魏惠王採納這一建議,於是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約集韓、趙、燕、中山5國稱王,這就是戰國中期的”五國相王“事件。5國中,魏、韓已先稱王,在這次集會中只是對趙、燕、中山3國新尊爲王,且5國相互承認爲王。

”五國相王“以前,楚早在春秋時已自己稱王,齊、秦也先稱王,因此,戰國七大國到此時已全部稱王。“”五國相王“後5年(公元前318年),宋國也自稱王。

”五國相王“是魏國的一大勝利,齊國擔心魏國憑藉這一聯盟勢力對本國不利,於是加以破壞。它藉口中山國小,不承認有稱王的資格,提出聯合趙、魏廢中山王號。趙、魏沒有上齊人的當,仍支持中山稱王。齊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關閉同中山國往來的通道,並提出割平邑給燕、趙,讓它們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趙也未聽從齊國的計謀。齊國破壞”五國相王“結成的聯盟終未得逞。

中山國在當時是個中等國家,齊國反對中山稱王的理由就是”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之國也,何侔名於我?“其後稱王的宋國,亦是個二等國家。像這樣的二等國家都稱了王,說明周天子在諸侯國中的影響已大幅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