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圖標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圖標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外文名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時間1945年11月16日,宗旨是促進教科文方面的國際合作等。

簡介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英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縮寫UNESCO),於1945年11月16日正式成立,總部設在法國首都巴黎,現有195個成員,是聯合國在國際教育、科學和文化領域成員最多的專門機構。該組織旨在通過教育、科學和文化促進各國合作,對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貢獻,其主要機構包括大會、執行局和祕書處。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圖標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發展歷史

1942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肆虐之際,抗擊德國納粹及其盟國的歐洲國家政府在英格蘭召開盟國教育部長會議。當時,戰爭遠未結束,但這些國家開始思考一旦恢復和平,應該如何重建教育體系。這一設想很快有了進展,引起普遍反響。更多國家的政府,其中包括美利堅合衆國,決定參與。教科文組織第一屆大會於1946年11月20日到12月10日在巴黎索邦大學召開。

1945年11月1日-16日,二戰結束,根據盟國教育部長會議的提議,在倫敦舉行了旨在成立一個教育及文化組織的聯合國會議(ECO/CONF)。約四十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在飽經戰爭苦難的兩個國家——法國和英國的推動下,會議代表決定成立一個以建立真正和平文化爲宗旨的組織。按照他們的設想,這個新的組織應建立“人類智力上和道義上的團結”,從而防止爆發新的世界大戰。

會議結束時,三十七個國家簽署了《組織法》,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從此誕生。

1946年,《組織法》獲得以下20個國家的批准,開始生效:南非、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丹麥、埃及、美利堅合衆國、法國、希臘、印度、黎巴嫩、墨西哥、挪威、新西蘭、多米尼加共和國、英國、捷克斯洛伐克和土耳其。

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全體大會在巴黎總部投票表決,巴勒斯坦被正式接納爲該組織正式會員國。

2013年11月5日,在該組織成立67週年之際,中國教育部副部長兼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席郝平當選爲該組織的第37屆大會主席。

2018年11月,“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正式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爲首批成員單位加入聯盟。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圖標 第2張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組織宗旨

該組織之宗旨在於通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來促進各國間之合作,對和平與安全作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之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主要職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各國政府間討論關於教育、科學和文化問題的國際組織,設置了五大職能:

1、前瞻性研究:明天的世界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科學、文化和傳播。

2、知識的發展、傳播與交流:主要依靠研究、培訓和教學。

3、制訂準則:起草和通過國際文件和法律建議。

4、知識和技術:以“技術合作”的形式提供給會員國制訂發展政策和發展計劃。

5、專門化信息的交流。

組織機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要設大會、執行局和祕書處三大部門。

大會爲最高機構,由會員國的代表組成,一般每兩年舉行一次大會(1954年之前爲一年一屆,1954年之後改爲兩年一屆,其中,1983年以前爲雙數年份舉行一屆,而從1983年之後改爲每單數年份舉行一屆,大會一般在總部巴黎舉行,而在總部以外舉行的先後有八次:1947年在墨西哥、1948年在黎巴嫩、1950年在意大利的佛城(佛羅倫薩)、1954年在烏拉圭、1956年在印度、1976年在肯尼亞、1980年在南斯拉夫、1985年在保加利亞(其中除了佛城以外的剩下7次都在本國首都舉行))。

執行局負責監督該組織各項計劃的實施,每年至少舉行2次會議。委員任期4年,總幹事任期6年,可以連任。該組織現任總幹事爲法國人奧德蕾·阿祖萊,她也是該組織成立以來第二位女性總幹事。

祕書處是日常工作機構,分成若干部門,分別實施教育、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和交流等領域的業務活動,或進行行政和計劃工作,各部門由一名助理總幹事領導

另外,該組織在包括中國在內的200多個其成員和準成員國家和地區的首都設有全國委員會,作爲其在各個成員國的常設機構(其中南蘇丹、安圭拉和開曼羣島迄今未設立全國委員會,德國的全國委員會設在波恩而非柏林,而阿曼和索馬里的全國委員會的聯繫地址不在馬斯喀特和摩加迪沙而在巴黎的教科文組織總部),我國的全國委員會1979年2月19日成立於北京。

祕書處

簡要介紹

祕書處由巴黎總部及各地區辦事處的國際公務員組成。2007年1月,祕書處的工作人員約爲2100人,來自170多個國家,他們包括幹部(專業人員)和非幹部類(一般事務人員)。由於採取了非集中化措施,約三分之二的人員在總部工作,700多人在總部外工作,總部外由50個辦事處、2個聯絡處和1箇中心組成。

中期戰略

《2002--2007年中期戰略》以及《2002--2003年計劃與預算》是2001年10--11月召開的教科文組織大會第三十一屆會議通過的決議III/1所批准的教科文組織改革的計劃支柱。這一戰略旨在從一個嶄新的角度提出本組織的主要功能。簡而言之,《中期戰略》是圍繞着“教科文組織通過教育、科學和文化及傳播爲全球化時代的和平與人的發展作出貢獻”這個唯一的統一專題制定的。因此,它應力求將教科文組織的職權和作用與以人爲本的全球化聯繫起來。

該《戰略》用一個共同的目標將四個重大計劃領域統一起來,並確定了爲數有限的戰略目標,即整個組織共12個,每項計劃各3個。圍繞這些戰略目標制定了涉及並應當貫穿到所有計劃之中的兩項橫向專題:“消除貧困,尤其是赤貧”,和“信息和傳播技術爲發展教育、科學及文化事業和建設知識社會作出貢獻”。

總部外網絡

非集中化是教科文組織構思並實施符合各國具體情況和需要、具有世界影響的計劃之手段。總部外網絡由分佈在全世界按地區和按專題劃分的各種辦事處(國別辦事處、地區辦事處、多國辦事處和聯絡處)組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機構和中心祕書處在總部和總部外開展的計劃得到一系列在教科文組織主要行動領域從事更高水平工作的機構和中心的協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各機構和中心所在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高等教育中心(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阿卜杜勒·薩拉姆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意大利的裏雅斯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國際能力培養研究所(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德國漢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教育學院(荷蘭代爾夫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法國巴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所(委內瑞拉加拉加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局(瑞士日內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俄羅斯莫斯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中心(德國波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加拿大蒙特利爾)

聯合國加勒比教育革新爲發展服務網(巴巴多斯布里奇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微量元素研究院(法國里昂)

常設機構

(1)國際教育局

設在瑞士日內瓦。任務是協助籌備和組織兩年一次的國際公共教育會議,出版國際教育年鑑和比較教育研究叢書,建立國際教育情報交流網等。

(2)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

設在法國巴黎。主要活動是組織教育計劃和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人員培訓,開展有關教育計劃、教育改革評價方法、教育與勞動就業關係的合作研究。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

設在德國漢堡。主要研究終身教育理論及其在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師資培訓等方面實施的問題。

(4)歐洲高等教育中心

設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主要任務是組織歐洲地區會員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和交流。歷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了國際教育年、國際兒童年等活動,並實施了第三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期規劃”和“國際合作與和平教育聯繫學校計劃”。

組織成員

截至2020年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成員國193個,另有11個準成員,共計204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始國之一,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1972年恢復在該組織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