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張: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張

《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張: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張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荀子的生平事蹟,史書記載都很簡略。我們可從太史公《荀子傳》、劉向《孫卿書錄》、應劭《風俗通義》、清代謝墉《風俗通》、《荀子·強國篇》等中略知,荀子曾經去過齊、秦等地,而且遊學稷下時成就了其名聲。

荀子據《韓非子·顯學》篇記載是孔子之後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學派代表人物,是繼孟子之後的又一儒學大師。據謝墉《荀子序》記載,荀子“最爲戰國老師。太史公作傳,論次諸子,獨以孟子荀卿相提並論……蓋自週末歷秦漢以來,孟荀並稱久矣。”並指出公孫子、屍子、墨子等皆被列於孟荀之下。

從《荀子》一書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張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總結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人性論、天人論、社會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學派中獨樹一幟、別具特色。下面僅舉三例加以說明:

《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張: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張

(一)從《性惡》篇看荀子的性惡論

荀子的“性惡論”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張之一。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惡》篇中,荀子認爲:“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荀子所說的“性”是指與生俱來、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僞”不是“真僞”、“虛僞”的“僞”,而是“人爲”之義。因此,荀子認爲:“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是性、僞之分也。”(《荀子·性惡》)即禮義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後天的人爲的努力得來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之所以說人之性“惡”,是因爲“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飢,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荀子在此已論證得很清晰條理,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飢欲飽、寒欲暖、耳好聲、目好色等都是人生兒具有的天然之性,但是如果不對這種天然之性加以人爲的節制和引導,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會發生爭奪、暴亂和相互殘害。所以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要想達到儒家追求的至善,就要人爲地用禮義法度來制約人之惡性。

(二)從《天論》篇看荀子的天人論

荀子的“天人論”主張“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之一。我們僅舉《天論》中一例加以說明。《天論》篇開頭寫到:“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