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永樂盛世的背景:永樂時期明朝有了多大的疆域?

永樂盛世的背景:永樂時期明朝有了多大的疆域?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爲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 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爲庶人,或被逼自殺。同時以邊防爲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準備削除朱棣。結果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佔領京師,是爲靖難之役。後來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據《明史·地理志第十六》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

明朝的領土囊括今日內地十八省之範圍,初年東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烏地河流域,後改爲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爲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爲嘉峪關;並曾在今滿洲、新疆東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成祖時期甚至短暫征服並統治安南(今越南北部),永樂年間明朝極盛國土面積約達1000萬平方公里。

永樂盛世的背景:永樂時期明朝有了多大的疆域?

塞北地區

15世紀30年代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靖難之役時邊塞軍隊被燕王抽調。因此期間邊境略有南移。在明成祖永樂年間,明軍多次北伐,邊境形勢一度改觀。但在明中葉以後,隨着蒙古的再次崛起,邊境再次南移。並修建長城(當時名爲邊牆,參見“明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置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爲明中後期的北邊,同時也是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

東北地區

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在東北設置奴兒干都司,下轄130多個衛所,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廢棄之,共持續25年。但原設於此處的各衛所及遼東都司仍然存在,以對當地實行羈縻統治。明英宗正統年間後,韃靼兀良哈與建州女真部南遷,並不斷侵犯遼東都司。

 西北地區

15世紀30年代之後,西北吐魯番與青海蒙古部日益強大。

西南地區

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明軍進攻安南,南線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置安南布政使司,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餘縣。後因當地人民反抗激烈,明廷於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放棄,安南恢復黎氏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