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養心殿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 與軍機處僅一牆之隔

養心殿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 與軍機處僅一牆之隔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養心殿建築羣爲一封閉院落,主體建築呈“工”字形,分爲前殿、後殿。前殿面闊、進深各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接抱廈六間。明間設寶座,上懸雍正皇帝御書“中正仁和”匾。東暖閣爲慈安、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處”。西暖閣闢爲數間隔室,有“勤政親賢”、三希堂、無倦齋、長春書屋、小佛堂、梅塢等。後殿東爲“體順堂”,西爲“燕禧堂”,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的寢宮。

日前,正在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正在進行百年來首次大修的養心殿,預計將於2020年完工。屆時,養心殿開放面積將超過六成,與現在的“隔窗欣賞”不同,遊客們可以走進養心殿內部參觀。

愛看清宮劇的人都知道,養心殿乃是皇帝的寢宮,是封建時代皇權的中心。養心殿裏到底什麼樣?

養心殿位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起初,它並不是皇帝的寢宮。清康熙時期,內務府在此設置專爲皇室造辦宮廷活計的諸多作坊,稱“養心殿造辦處”。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皇帝去世後,即位的雍正皇帝並沒有搬到乃父的寢宮乾清宮去住,而是將西側遵義門內暫時用作爲父守孝之“苫次”的養心殿闢爲皇帝寢宮。這一住就是兩百多年,雍正後歷朝皇帝都將這裏作爲他們在紫禁城中的寢宮,直到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出宮。

養心殿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 與軍機處僅一牆之隔

養心殿不僅僅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宮殿,還是他在紫禁城中最重要的辦公場所。每天皇帝晨起之後,用過早膳,要到養心殿前殿與羣臣議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常朝(上朝)”。朝後皇帝會到前殿西側的“勤政親賢”或單獨召見官員,或批閱章奏,“勤政親賢”南窗外佈置有圍板一圈,用以隔絕外間,當皇帝單獨召見官員時,內監也要回避,非常私密。值得一提的是,養心殿在位置上與雍正年間設立的軍機處只有一牆之隔,皇帝與諸大臣商討軍國大事十分便利,這也是皇帝樂於居住在這裏的重要原因。

公事完畢,養心殿強大的生活功能便發揮出來。這裏有皇帝觀覽古籍字畫、吟詩寫字的書房三希堂,有供他虔誠禮佛、早晚瞻拜的祕密佛堂,甚至還有一處專爲帝后服務的御膳房——經常做一些時令小鮮供皇室享用。總之,養心殿前殿辦公、後殿就寢的功能性格局,極大地便利了皇帝的公私生活。

作爲皇帝在紫禁城中行走的核心區,養心殿曾經發生過很多影響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1839年,道光皇帝在這裏與林則徐一起籌劃禁除鴉片的方案。太平天國戰爭後期,兩宮太后在這裏與軍機大臣日夜值守,佈防、籌剿太平軍,並最終收到了所謂的“紅旗捷報”。晚清與列強簽訂的諸多不平等條約,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在養心殿中圈閱允准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攜宣統皇帝溥儀在這裏召開了清朝最後的御前會議,宣讀了《退位詔書》,宣告了統治中國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的覆滅。此外,歷史上,順治、乾隆、同治三朝皇帝就是在養心殿的龍牀上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雖然早在1860年10月,紫禁城便與攝影術結緣,但此後直到1900年的40年間,攝影術幾乎沒有再走進過宮牆一步。直到八國聯軍佔領皇宮期間,紫禁城的影像纔開始大量留存。此次我們選取的養心殿舊影,拍攝於1900年及1922-1924年這兩個時間段。這兩個時期是紫禁城留下照片較爲集中的年代,從中可以管窺養心殿百年來的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