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文景之治的背景:連年征戰社會動盪百姓流離失所

文景之治的背景:連年征戰社會動盪百姓流離失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史書上記載當時的情況是:老百姓無法在田地上生產,到處是饑荒,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百姓死者過半。那時連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純一色的馬拉的車子,將相們只能坐牛車。面對着這種形勢,恢復和發展君主專制社會經濟成爲鞏固統治的當務之急。

蕭何是漢初政治體系策劃者,順應民心以否定秦法,成爲漢初政治的標誌之一。蕭何之後,曹參接着作丞相,依然遵行蕭何時創置的制度。歷史上稱作“蕭規曹隨”。曹參認爲,確定“清靜”作爲行政的原則,那麼民衆自會安定。他選擇身邊作爲助手的主要幹部,專門任用不善於言談的“重厚長者”,而部下有言辭激切,刻意追求個人聲名的,都一律予以斥退。司馬遷曾經以肯定的態度說道:曹參爲漢相國,政風“清靜”,使百姓在秦代酷政之後“休息無爲”,於是得到天下民衆的普遍讚美。文景二帝就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的基礎上,將“無爲”的思想的神奇力量應用到君主專制統治,創下了盛世之景。

文景之治的背景:連年征戰社會動盪百姓流離失所

漢高祖死後,漢朝又經過了一系列動盪,爆發了諸呂之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爲帝,史稱漢文帝,朝政逐步穩定下來。其後漢景帝劉啓即位,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一意與民休息,恭儉無爲,在中國歷史上造成“文景之治”,是中國統一以來第一個經歷史家稱羨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