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京城裏最早的廟會興起於明朝 常有近千小商販

京城裏最早的廟會興起於明朝 常有近千小商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年春節,京城裏都要舉辦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廟會。要集中領略老北京的市民文化和風俗人情,逛京城春節廟會是最好不過的方式了。

“廟會”何以得名呢?從字面上看,“廟會”的形成自然與寺廟有關。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爲“設在寺廟裏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裏舉行”。北京《商業志(初稿)》,對京城廟會形成的歷史這樣描述:“廟會是由古代的社會發展來的,多是定期的商業活動,早先本來是以佞神進香爲事,久而久之,因爲香販多而商販雲集,於是廟會一變而爲臨時市集。自明清起相襲至今,經百餘年,不外乎是農業經濟社會趕集的一種遺俗。這種集市多以寺廟爲中心,商販臨時聚集在這裏。所賣的商品多是四鄉土產、日用百貨、家庭用具和各種飲食小吃,也有花鳥魚蟲和玩具、迷信用品。此外,還有鼓詞、相聲、雜耍以及卜筮命相等……

逢廟會時,小商販常有好幾百戶到一千戶,最小的廟會也有一百多戶”。《商業志》上說的“社會”又稱爲玩“社火”,傳統上指舞獅、舞龍燈等民間習俗,後又擴展到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太平鼓、耍中幡等文娛體育活動,這些成爲廟會上必不可少的“節目”。

京城的“廟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呢?《北京西城歷史文化概要》一書裏說,明清時期每廟祀、戒壇,北京各大寺廟都有廟會。據《西城之最》考證,京城裏最早的廟會,是明代的“都城隍城廟”廟會。

京城裏最早的廟會興起於明朝 常有近千小商販

“都城隍城廟”,位於現在的西城區金融街。其遺址1984年被定爲北京市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寺廟,始建於元代,當初叫“佑聖王靈應廟”;明代永樂年間改名“大威靈祠”;清朝時才改稱“都城隍城廟”。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描寫北京風光的散文集——明代孫國敉所著《燕都遊覽志》上描寫:“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互三裏許,大略與燈市同,第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

《西城之最》還摘錄了一段也是明代的筆記《談徑》上的話:“廟市乃天下人備器用御繁華而設也,珊瑚樹、走盤珠、祖母綠、貓兒眼,盈架懸陳,盈箱疊貯,紫金脂玉,商彝周鼎、晉書唐畫,宋元以下物不足貴。又外國奇珍,內府祕藏,扇墨箋香,幢盆釗劍,柴汝官哥,洋緞蜀錦,宮妝禁繡,世不常有,目不易見諸物件,應接不暇,唯碧眼胡商,飄洋香客,腰纏百萬,列肆商談。”可見,明代城隍廟的廟會集市貿易多麼繁盛。那時,城隍廟“在春節期間,還會舉行城隍出巡活動,就是擡着城隍像遊街,以視巡察民間,懲惡揚善”。現在這種習俗已逐漸演變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遊園活動,比如在廟會上結合自身的歷史文化淵源,組織一些身着古裝的列隊遊行。

歷史上京城廟會就多。《北京廟會史料通考》統計:老北京,大小各類廟會共有36個之多。《通考》介紹說:廟會這種特殊的商業活動形式在北京就特別多。從地區上來分,可分爲城區和郊區的;從性質上分,可分爲定期商業集市爲主的和以燒香供佛爲主的。

那時,城區有五大廟會:廣安門內的土地廟,崇文門外的花市集,阜成門內的白塔寺、護國寺,以及東四的隆福寺等。這五大廟會都有300年以上的歷史。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護國寺廟會和隆福寺廟會。這兩個廟會位置在京城的“城裏”,是熱鬧的商業中心。一個在東城,叫“東廟”;一個在西城,稱“西廟”。特點是,這些廟會沒有香客,主要賣刀勺、籠屜、鐵鍋、針線、布匹、衣褲、玩具和花草魚蟲、木器傢俱等市民生活日用品,完全是商業集市。郊區的廟會與城區廟會有所不同。雖然也出售各類商品,也有賣吃的和表演雜技的,但是,除了賣農村日用生活用品外,還主要賣農具和農業生產資料。這些城區和郊區的廟會都是常年的,哪個廟會何時舉辦,都是約定俗成的,所以人們把“逛廟會”,又像“趕集”一樣,稱爲“趕廟會”。

還有一些廟會平時沒有,只有到一定節日才舉辦。著名的有:和平門外的琉璃廠廠甸廟會、東便門內的蟠桃宮廟會和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廟會。其中琉璃廠的廠甸廟會,也像現在京城裏的廟會一樣,只有春節期間才舉辦。這個廟會是沿襲明代東城區燈市口的春節“燈市”而興起的。清朝停辦了燈市口的“燈會”,這個廟會就轉移到了位於外城的琉璃廠,發展成爲老北京遠近聞名的春節盛會。

“廟會”不僅僅是京城裏獨有的傳統文化活動;全國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具有當地特色的“廟會”。海外華人聚集的地方也有春節廟會。而今,隨着城市建設的發展,廟會的“集市貿易”功能,已經被“休閒娛樂”功能所代替。京城裏每到春節,廟會繁盛,有在公園裏舉辦的,有在風景名勝區舉辦的。近年又出現了在各種公共文化場所舉辦的“迷你”、小型室內春節廟會,還有反映世界文化的“洋廟會”。

人們喜愛辦春節廟會,也喜愛逛春節廟會。春節廟會傳承着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也凝聚着人們對民族傳統節日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