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關原之戰雙方兵力 關原之戰電影

關原之戰雙方兵力 關原之戰電影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原之戰(日語:関ヶ原の戦い、大日本帝國陸軍參謀部出版書籍使用關原之役)是日本廣義的戰國時代末期或安土桃山時代發生於美濃國關原地區的一場戰役,交戰雙方爲德川家康領下的東軍以及石田三成等組成的西軍。

關原之戰爆發於1600年,是發生在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的一場戰役,交戰雙方分別是以德川家康爲首的“東軍”和以石田三成爲首的“西軍”。此戰中,日本國內所有諸侯均分別站隊。由於“西軍”將領小早川秀秋在關鍵時刻臨陣倒戈,導致這場戰役僅一天就分出勝負。最終,“東軍”獲勝,德川家康奪得天下,奠定了德川幕府(江戶幕府)統治的基礎,終結了日本戰國時代100多年的亂世。此戰也被譽爲“決定天下的戰役”,有着“一戰定乾坤”的作用,決定了戰後日本200多年的歷史進程,是日本戰國時代影響最重大的戰役。由於此戰對後世的影響之大,以至於在日本,“關原”一詞也可以用於指代“決戰”和“決定性衝突”之意。

克拉塞維茨在其《戰爭論》中總結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句話用在關原之戰最爲貼切。一般情況下,雙方將領的戰前部署與戰時指揮是決定一場戰役勝敗的關鍵因素。可關原之戰卻是一場“另類”的戰役,是一場典型“政治決定勝敗”的戰役。交戰雙方在戰前的一系列政治博弈精彩絕倫,讓整個戰役過程充滿了戲劇性,以至於戰役尚未打響就已經分出了勝負。當然,作爲戰敗方的“西軍”對此一無所知,他們始終信心滿滿。本篇文章,筆者將幫助讀者分析德川家康是如何利用敵人弱點,巧妙佈局,營造勝勢,從而打贏決戰的。

 兩軍領導者個性分析

關原之戰中,“東軍”和“西軍”兩位領導者的個性與人生經歷爲戰役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德川家康:德川家康是日本德川幕府第一任君王(徵夷大將軍),他在日本混亂的戰國時代,掃平羣雄,開創歷時二百六十餘年的長期政權。關原之戰時,德川家康年近60,戎馬一生,與他鬥智鬥勇的同齡對手們都已相繼離世,他成爲了當時最有能力、謀略和經驗的諸侯。隱忍和耐心是德川家康的最大特點,曾有人問他“杜鵑不啼,如之奈何?”,他的回答是:“杜鵑不啼,則待之啼。”日本關白(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想用武力征服德川家康,可是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戰敗,被迫轉而採取外交手段使其臣服。由於德川家康的隱忍,所以他的實力得到保留,成爲豐臣家下最強大的諸侯,給豐臣家埋下了隱患,他是豐臣秀吉死後託孤的“五大老”之一。

關原之戰雙方兵力 關原之戰電影

  德川家康畫像

石田三成:石田三成原本爲一寺廟的僧侶,有一天,豐臣秀吉口渴到寺中求茶,石田三成熱情地接待了他。在倒茶時,他奉上的第一杯茶是大碗的涼茶;第二杯是中碗的溫茶;第三杯他卻奉上了小碗的熱茶。豐臣秀吉不解其意,石田三成解釋說,這第一大碗涼茶是解渴的,所以溫度要適當,量也要大;第二杯用中碗的溫茶,是因爲已經喝了一大碗不會太渴了,稍帶有品茗之意,所以溫度稍熱,量也小些;第三杯,則不爲解渴,純粹是爲了品茗,所以要奉上小碗的熱茶。豐臣秀吉被石田三成的體貼入微和聰明才智深深打動,於是將其招入自己帳下,這就是日本“三獻茶”的故事。此後,石田三成爲豐臣秀吉盡心盡力,成就一段君臣的“魚水佳話”。石田三成擅長內政管理,屬於豐臣家的文治派,是豐臣秀吉的智囊之一,堪稱豐臣家的核心人物,也是豐臣秀吉死後其勢力最忠實的代表。關原之戰時,石田三成年近40,他是豐臣秀吉死後託孤的“五奉行”之一。

戰役背景

1598年,日本關白(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病逝,獨子豐臣秀賴繼任其位。由於豐臣秀賴年紀不到6歲,所以豐臣家的實際權力掌握在她母親澱夫人手中。豐臣秀吉死前爲了確保自己的江山代代相傳,他託孤給“五大老”與“五奉行”,要求他們效忠於自己的幼子豐臣秀賴,這麼做的根本目的是要以合議制度來制衡德川家康的一家獨大。“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上杉景勝)均爲豐臣家下強大的諸侯,其中德川家康實力最強。而“五奉行”(石田三成、淺野長政、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則爲豐臣家核心的內政大臣。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奪取天下的野心重燃,他私結諸侯,引起了豐臣家下其餘“四大老”及“五奉行”的恐懼與不滿。

豐臣秀吉在世之時,其嫡系大臣就分爲兩派,分別是以加藤清正等武將爲首的武斷派和以石田三成等文官爲首的文治派。武斷派只識彎弓射大雕,專以帶兵練兵、指揮打仗爲主;文治派則以內政爲專長,負責治理國家、提供後勤保障。在武斷派看來,上陣殺敵纔是武士之道,自己拼着命在戰場上廝殺,卻和那些躲在後方享清福的文吏大老爺們平起平坐,真是豈有此理。他們打心眼裏看不起文治派,可偏偏文治派穩坐“五奉行”的位置,高出他們一頭,他們怎能答應?文治派認爲若沒有他們籌措軍餉糧草,武將們也沒辦法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目前,國內一統,乃文治天下之時,光憑打打殺殺是不能治出太平盛世的,舞刀弄槍的傢伙們應該靠後了,豐臣秀吉自然也是站在文治派一邊,否則“五奉行”也不會交由文治派擔任。兩派的政見完全相反,勢同水火,豐臣秀吉在世之時,尚能利用領袖的個人威望將矛盾控制住。豐臣秀吉死後,兩派矛盾一觸即發。1599年,兩派之間的矛盾調解人前田利家病逝,兩派產生衝突,爆發了武斷派刺殺石田三成的事件。刺殺雖未成功,但德川家康敏銳的發現可以利用豐臣家的內部矛盾來實現自己的野心。前田利家是當時唯一在威望上與德川家康平起平坐的諸侯,能夠制衡德川家康的行爲,他的去世導致平衡被打破,權力的天平開始向德川家康傾斜。

面對孤兒寡母,作爲豐臣家下的諸侯,以下犯上必定不得人心,德川家康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而“清君側”就很不錯,他對此心知肚明。首先,他反覆向澱夫人表示自己的忠心,使其認爲他與石田三成之間的衝突屬於豐臣家的內部矛盾,從而讓澱夫人保持中立;其次,利用豐臣家原先內部的不和,拉攏武斷派加入自己的陣營;最後,他需要由石田三成首先挑起這場戰爭,好讓自己以被害者自居,爲此他設了一個“引蛇出洞”的局。

1600年,德川家康以上杉景勝重臣直江兼續的《直江狀》有反叛之意爲由,在獲得澱夫人默許後,命令各方諸侯出兵討伐上杉景勝。上杉景勝爲“五大老”之一,屬於石田三成的陣營。德川家康料到石田三成不會坐視己方盟友被各個擊破,因此故意緩慢行軍,目的就是爲了等石田三成跳出來。果不其然,石田三成按耐不住,他細數德川家康十三項大罪,推“五大老”之一的毛利輝元爲盟主,號召天下諸侯討伐德川家康。就這樣,以毛利輝元爲名義上的領袖,以石田三成爲實際核心的多達十萬人的強大軍勢編組完成。因加入者以西部諸侯爲主,史稱“西軍”。

德川家康收到“西軍”組建的情報後,召開“小山評定”,通知衆人石田三成已舉兵,自己將爲豐臣家“清君側”。德川家康還告知衆人:石田三成爲了要挾武斷派諸侯加入“西軍”,特地將他們的家屬關起來作爲人質,若誰爲了拯救家屬而投奔“西軍”,他絕不計較。這招“欲擒故縱”,徹底點燃了武斷派諸侯對石田三成的怒火,使他們更堅定站在了自己這邊。豐臣家武斷派諸侯,他們不一定喜歡德川家康,但一致地痛恨石田三成。就這樣,組成了以德川家康爲領袖,以武斷派諸侯爲主力的多達十萬人的大軍。因加入者以東部諸侯爲主,史稱“東軍”。

 前期部署

“東軍”、“西軍”最終決戰之前,德川家康還埋伏了兩條暗線,以確保戰場上的勝勢。他暗中聯絡“西軍”中與自己私交非常好的小早川秀秋、吉川廣家,使他們成爲內應。德川家康與小早川秀秋約定,倘若投靠“東軍”,事成後其領地面積可以翻一番。毛利家的重臣吉川廣家則始終認爲“西軍”不可能獲勝,他與德川家康私下締結“阻止毛利家參加戰鬥”的約定,以換取戰後毛利家的利益不受損害。

關原之戰雙方兵力 關原之戰電影 第2張

  關原之戰關鍵人物—小早川秀秋(電影《關原之戰》劇照)

德川家康與石田三成各自起兵後,指揮大軍相向而行,最終於美濃相遇,展開對峙。爲了引誘“西軍”進行“東軍”最擅長的野戰,德川家康決定故意將行軍的消息泄露出去,即沿東山道向西進軍,經關原進攻石田三成的居城——佐和山城。石田三成得訊後,爲防佐和山城遭襲,立即率軍前往關原,在此佈陣。可以說,關原決戰是德川家康的選擇,而並非石田三成。

關原位於美濃不破郡,由於此處設有“不破之關”,故而得名關原。它是從美濃進入近江的重要門戶,南北皆爲高山,東山道橫亙其中。此外,它還北接北國街道,南接伊勢街道。一看便知,此地乃咽喉要道、用武之地,是不得不爭的戰略要衝。

“西軍”佈陣:“西軍”率先到達戰場並佔據有利地形,其主力大約5萬多人,分別佈置於笹尾山、天滿山與鬆尾山,呈環形包圍態勢,以阻止“東軍”繼續向西進軍。剩下大概3萬兵力,佈置於“東軍”側後方的南宮山,一旦正面戰場開戰,這部分兵力會截斷“東軍”退路,與主力配合產生“包餃子”的效果,從而圍殲“東軍”於關原盆地低窪處。無論古代還是近現代的戰爭,佔領制高點則可掌握戰爭主動權,這是不變的基本法則。“西軍”大多駐紮在山上,在其陣前,有一片相對平緩的開闊地,是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東山道在此連接北國街道和伊勢街道。按照石田三成的預設,這個十字路口就是“東軍”的葬身之處。僅憑戰場佈陣來看,“西軍”佔盡了優勢,後世也證明了這一點。兩百餘年後的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陸軍聘請德國軍事專家米切爾少校擔當顧問,這位少校在日本看到了關原之戰佈陣的形勢圖後,當下毫不猶豫地說道:“此戰,西軍必勝!”。

“東軍”佈陣:“東軍”晚一步進入戰場,被迫在低窪處佈陣,西、南兩面都是敵方大軍,處於被半包圍的態勢中。德川家康將豐臣武斷派諸侯佈置於正面戰場,讓他們與“西軍”主力廝殺消耗,自己則率領德川軍3萬人,佔據戰場上僅剩的沒有被“西軍”佔領的制高點——桃配山,以便調控全局。另佈置1萬多人保衛後方,防禦南宮山的“西軍”,同時守好撤退的唯一通道——東山道。“東軍”的部署相對“西軍”倉促,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德川家康一生行事穩健,基本上不會冒險。他之所以敢率軍進入敵人的包圍圈佈陣,在敵軍佔盡地利的情況下決戰,一定是有必勝的把握。這也回到了文章開頭所說的,戰役尚未打響其實就勝負已分。德川家康心中有底,而石田三成則渾然不知。

關原之戰雙方兵力 關原之戰電影 第3張

  關原之戰佈陣圖

戰役流程

戰前雙方兵力對比:“東軍”8萬多人,“西軍”8萬多人,“西軍”佔據有利地形,佈陣方面有優勢。

1600年10月21日上午7時,籠罩關原的大霧開始退散,德川家康命令兒子鬆平忠吉務必搶在“東軍”其他人前發動進攻,搶到頭功。在當時的日本,戰役中首先發起進攻,是無上的光榮的,能獲取巨大的榮耀。德川軍打響了戰役第一槍後,“西軍”開始反擊。雙方正面戰場全線交戰,殺得難解難分,形勢十分焦灼,無法分出勝負。因豐臣家武斷派諸侯對石田三成恨之入骨,所以他們都指揮自家軍隊瘋狂進攻石田軍陣地。石田軍兵力相對較少,逐漸不支,石田三成遂命人燃起狼煙,請求友軍支援。但距離他近的友軍都已投入戰鬥,無力支援,只剩下南宮山的毛利軍和鬆尾山的小早川軍尚未投入戰鬥。若這兩家大軍從山上殺出,“東軍”將陷入全盤被動的局面。石田三成命人催促兩家率軍參戰,可未得到迴應。南宮山和鬆尾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在南宮山,吉川廣家作爲毛利軍先鋒佈陣在山下,擋住了毛利軍其他部隊進入戰場的唯一道路。只要他不動,後面的部隊也不能向前。友軍派人催促吉川廣家出兵,他說麾下士兵正在食用便當,用餐完畢後再出兵。友軍等不及之後又要求吉川廣家讓開道路,給其他部隊參戰。吉川廣家一聽,大怒道:“我乃毛利軍先鋒,何人膽敢搶奪此功,吾必與那廝決一死戰。”友軍無奈,道路被阻,無法參戰,只能等吉川廣家部隊用餐完畢。可吉川廣家早就暗通德川家康,他這頓便當彷彿永遠吃不完似的,從開戰吃到了戰役結束。因此,這3萬負責進攻“東軍”側後方的毛利軍,在整場大戰中沒起到任何作用,彷彿是來關原戰場旅遊的“旁觀軍”,自始至終都雷打不動。毛利家因爲這次戰役的離譜表現,成爲後世的笑柄,誕生了“宰相大人的空便當”這則諺語,以此諷刺遇事猶豫不決而錯失良機。

而在鬆尾山上,小早川秀秋也按兵不動,他密切關注着山下的一舉一動。雖然,此前小早川秀秋與德川家康定有密約,同意作內應。但他在政治上是一個只看利益的投機者,他的任何承諾都是靠不住的。石田三成承諾給他升官,德川家康答應給他領地,雙方給的好處都很豐厚,到底站在哪一邊呢?小早川秀秋緊鎖眉頭,舉棋不定。

此時已近中午12時,雙方在正面戰場已廝殺得精疲力竭,誰也沒有取得明顯的優勢。而坐擁1萬5千兵力的小早川秀秋成爲了關鍵人物。“東、西軍”雙方都派人催促他參戰,但他以時機尚未成熟爲名,婉言謝絕。關鍵時刻,德川家康棋高一着,他做出一個很大膽的舉動,命令士兵射擊小早川秀秋的陣地!此時小早川秀秋的心理被德川家康看透了。德川家康認爲催促他出兵,只會暴露“東軍”目前的作戰困境,暗含着很需要他的意思,會讓他更加妄自尊大。而攻擊小早川秀秋,則相當於告訴他“東軍”目前勝局已定,他倒不倒戈對戰局已經沒有影響。他若是再沒有任何行動的話,就把他當作真正的“西軍”一併消滅。德川家康的謀略頗爲湊效,本來如牆頭草的小早川秀秋判定,“東軍”此時佔有優勢,跟着“東軍”混能獲勝,從而確保拿到利益。小早川秀秋隨即下定決心,指揮麾下軍隊將矛頭調轉,對準“西軍”發起進攻。小早川秀秋倒戈引起了連鎖反應,赤座直保、小川佑忠、朽木元綱、脇阪安治一見小早川秀秋叛變投敵,見風使舵的他們紛紛倒戈,指揮麾下總計4000人的軍隊,加入小早川秀秋的部隊,一同進攻“西軍”。

決戰時刻雙方兵力對比:“東軍”從開戰前8萬多人,增加到10萬多人,其中將近2萬人是“西軍”倒戈的人馬。“西軍”從開戰前8萬多人,扣除掉將近3萬人的“旁觀軍”和將近2萬人的“倒戈軍”,最後只剩3萬多人,。

“西軍”對於突如其來的倒戈未做任何防備。離小早川秀秋軍最近的大谷軍側後方,被友軍突然攻擊。最終大谷軍因寡不敵衆,抵擋不住,導致全軍覆滅。大谷軍全滅的消息傳開後,從南到北引起連鎖反應,宇喜多、小西軍紛紛敗退。最後,德川家康對被圍攻許久、早已支持不住的石田軍發動總攻擊,石田軍崩潰,石田三成從戰場上逃亡。下午3時,戰鬥結束,“西軍”全線潰敗,“東軍”大獲全勝。

關原之戰中,起初“西軍”佔據地理和局部人數優勢,一度讓人看到勝機。但隨着小早川秀秋等人倒戈和南宮山毛利軍毫無作爲的舉動,讓石田三成逐漸失去了對戰局的掌控。經過整整八個小時的廝殺,以“西軍”的徹底失敗而拉下了關原之戰的終幕。關原之戰確定了天下大局,代表着德川家康實質上取代豐臣家成爲天下的霸主。他隨即着手重新分封諸侯,整體改變了全日本的格局。並於3年後正式創立日本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歷時265年的德川幕府(江戶幕府),歷史就此從安土桃山時代邁入了江戶幕府時代。

而石田三成則在逃亡的途中被抓獲,最終被作爲發動戰爭的頭號戰犯處決於京都。據說石田三成在臨刑前,因爲口渴而想要喝口米湯,押送的士卒們倉促間無法準備,就摘了幾枚柿子給他。然而他卻說柿子生痰,搖頭拒絕了。士卒們嘲笑他:“眼看就要人頭落地了,還這麼講究養生之道嗎?”他回答道:“懷抱宏圖志向的人,即便下一刻就人頭落地,也應關注自己的生命。”

 戰役總結

在我國古代軍事思想中,決定戰爭能否勝利的有三個要素,即天時,地利,人和,日本的關原之戰也概莫能外。首先,天時。關原之戰當天,天降大霧,“東軍”雖然後至,然而卻因爲這場大霧的緣故,使“西軍”不敢冒然行動,這就給“東軍”以喘息的機會。其次,地利。關原之戰前,“西軍”先於“東軍”抵達戰場,有充分的佈陣時間和機會,並可搶佔有利地形。從後來的形勢看,“西軍”也確實在這些方面佔到了便宜。最後,人和。豐臣家武斷派和文治派決裂,並且勢同水火,被德川家康所利用。“東軍”之中,德川家康手下的嫡系大將一個不少,再加上豐臣家武斷派可謂虎將雲集,人才濟濟。“西軍”將領多爲文官,作戰經驗明顯不如“東軍”。“東軍”將領普遍憎恨石田三成,尤其是武斷派將領認爲自己是爲豐臣家“清君側”,所以相對而言比較團結。而“西軍”之中則根本談不上團結,他們各懷心思,除了石田三成等幾個忠心豐臣家的諸侯,其他人加入的目的只是不想讓德川家康乘機奪取天下。相比“東軍”而言,“西軍”則更象一羣烏合之衆。決戰時毛利軍一直在旁觀,小早川軍甚至倒戈一擊。所以從人和來看,“東軍”則是佔盡優勢。

雙方領導個性差距更爲巨大。德川家康一路走來,都是在別人的光芒和威壓下艱難生存。德川家初期的領地,夾在2個戰國強大的家族,織田家和今川家之間,只能在夾縫裏面求生存。因此小時候德川家康被父親送去今川家作爲人質,這磨鍊出了他忍辱負重的個性。今川家被消滅後,又一強敵武田家出現,德川家康繼續抵抗着更爲強大的武田家。與此同時,自己的長子卻被當時天下的霸主、自己的盟友織田信長因謀叛罪逼得切腹自盡,德川家康根本不敢反抗。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崛起,德川家康雖然在小牧·長久手之戰中戰勝豐臣秀吉,但最終還是迫於大勢選擇臣服他,並把自己的兒子送給他作爲人質。所有的這些,在一般人的眼中,都是極其屈憋甚至被羞辱的歷程。但正是他的韜光養晦策略,德川家在戰國亂世中始終穩固不倒。

據說,石田三成曾對德川家康非常傲慢。有一次在寺院,石田三成的手杖掉在地上,德川家康幫他撿了起來,交還給他,石田三成居然連一句謝謝都沒有,還面露傲慢之色離開。作爲豐臣家首席內政大臣的石田三成,不但沒有因此跟豐臣家的其他大臣們交好,反而得罪了很多人。相反,德川家康則被形容爲人和善,不擺架子。除了石田三成的幾個死黨外,大部分人都站在了德川家康一邊。關原之戰明明是石田三成爲守護豐臣家的天下跟德川家康開戰,結果偏偏卻是豐臣家的軍隊把石田三成擊敗了。懂得人性、隱忍、胸懷天下、不計較微小得失的德川家康,最後把盛氣凌人的石田三成逼到了主動發起決戰的地步。雖然一開始兵力、地形都不佔優勢,卻最後利用天時和人和贏得了大戰的勝利。

縱觀整場戰役,“西軍”在戰術方面並沒有太大失誤,但“西軍”無論在領導人格局、將領素質,內部團結等因素上,都要遜色“東軍”很多。領導人格局不夠,如何能指揮全局?將領的素質差,臨戰如何能有好的指揮?衆將不團結,又如何打的勝仗?這纔是“西軍”落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