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衛子夫結局 衛子夫死後劉徹後悔嗎

衛子夫結局 衛子夫死後劉徹後悔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衛子夫(?-前91年),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后,史稱孝武衛思後或衛思皇后,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獨立諡號的皇后。

衛子夫原爲平陽公主家歌女。漢武帝劉徹十八歲時去探望平陽公主時,看上了衛子夫,衛子夫因此得以入宮,並於建元三年(前138年)封爲夫人,元朔元年(前128年)立爲皇后。最後在徵和二年(前91年)捲入巫蠱之禍中,自殺身亡,諡思後,葬桐柏亭。衛子夫身駐漢宮凡49年,在皇后位38年,育有一男三女。

生平

衛子夫的生年不詳,母親衛媼是平陽侯府中婢女,而她則是平陽侯曹時和平陽公主府中的歌姬。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春,在政壇上遭受挫折的漢武帝藉着上巳節到灞上祭祀的空閒,到訪附近的平陽侯府看望自己的皇姊。而平陽公主當時從民間收選了許多美女意圖獻給漢武帝,便帶出來讓武帝過目,但是漢武帝全沒有看上眼。無奈之餘,平陽公主便叫出府中的歌女助興,結果漢武帝發現衛子夫姿色美豔,便藉着更衣的時機將其臨幸 。平陽公主見此藉機將衛子夫獻給漢武帝,並把她的弟弟衛青一同送入宮中。

衛子夫結局 衛子夫死後劉徹後悔嗎

根據《漢書》記載,衛子夫入宮後整整一年多沒有再見過漢武帝。後來漢宮驅逐多餘的宮人,衛子夫試圖混出宮時再次見到武帝,便哭着懇求他放她走。武帝見到梨花帶雨的衛子夫後舊情復燃,便再次寵幸她,衛子夫隨後便懷孕了。陳皇后聽聞後妒恨不已,她的母親館陶公主劉嫖則企圖綁架衛青來施以報復。然而衛青被好友公孫敖等人解救得以不死。武帝聽聞後,當着陳皇后和館陶公主的面封衛子夫爲夫人,後宮地位僅次於皇后;召衛青爲建章監、侍中,得到的賞賜數日間累積至千金;參與營救衛青的公孫敖也由此益貴,衛子夫的三個侄兒衛伉、衛不疑、衛登尚在襁褓中,均封侯爵。

元光五年(前130年)秋,陳皇后因勾結巫女楚服暗行巫蠱之事被著名的酷吏張湯查辦,被廢立之後逐出京城貶至長門宮,後位空懸。元朔元年(前128年),衛子夫生下了漢武帝的長子劉據,被立爲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劉據被立爲太子。

隨着衛子夫逐漸年長色衰,失去漢武帝歡心,相繼有王夫人、李夫人、尹婕妤、趙婕妤受寵,加以衛青、霍去病先後去世,衛氏地位日益可危。徵和元年,公孫賀一家、諸邑公主、陽石公主、衛伉等人皆因巫蠱牽連而被株殺。徵和二年(前91年),衛子夫因其在巫蠱事變中私自把皇宮侍衛給太子,支持太子起兵誅殺奸臣江充,對戰漢武帝軍隊,被漢武帝收繳了皇后印璽,衛子夫趕在收繳印璽者前來之前絕望自殺。葬於長安城外的桐柏。

她唯一生還的曾孫漢宣帝劉詢即位後,追封衛子夫爲思皇后(諡法曰:道德純一曰思,道大而德一),以皇后之禮重新安葬,置園建周衛奉守。桐柏即長安城覆盎門外南北大道之東,曰思後園。而衛子夫除了容顏外,還有太子劉據和戰功赫赫的孃家作爲支柱,所以武帝死後,他的名譽還是得到恢復。其實,司馬遷在《史記自敘》中稱讚衛子夫“嘉夫德若斯”,可見衛皇后有相當良好的品德。後代史學家對戾太子劉據持同情態度,認爲他和衛子夫死於巫蠱之禍實在冤枉,而武帝晚年也深感後悔。

主要成就

衛子夫由歌女而成皇后,除了她的容顏美色之外,還因爲她有太子劉據和戰功赫赫的孃家做爲她的支柱。在她爲皇后的38年中,是安分守己的,所以武帝死後,她的名譽還是得到了恢復。另外,應該指出的是,衛子夫的入宮,使她的弟弟衛青、外甥霍去病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機會,從而爲西漢在反擊匈奴的戰爭中贏得了主動地位。從客觀上講,衛子夫對漢朝是有功勞的。因此,她的影響也是不能抹殺的。

歷史評價

衛子夫生於西漢前期,在漢元帝之前,西漢皇后多爲寒門之女或與前代出生寒微的皇后有血緣之親。自武帝尊儒重教以來,歷數朝之後儒家經義的尊卑等級逐漸爲權利集團所接受。漢成帝欲立趙飛燕爲後時就有儒生爲諫“腐木不可以爲柱,卑人不可以爲主”。至東漢《白虎通義·嫁娶篇》更提出“王者之娶,必先選於大國之女,禮儀備,所見多”。然而經學在武帝時期最爲純正,後世一味“修學好古",樂褒堯舜之德,周之古禮。將董仲舒提出的適應時代所產生的今文經學駁斥的一無是處,反拘於古文經學不可自拔。以至於出生低微的衛子夫與西漢前期的其它皇后一樣在後來兩千多年的歷史上鮮有提及,更乏評價。

又因衛子夫爲後38年史書未記其過,所以出生低微同爲公主府歌女的衛子夫沒有如漢成帝皇后趙宜主(趙飛燕)一般致使“天下之惡皆歸焉”的結果和“漢立飛燕,成帝胤嗣泯絕”的指控。

衛子夫雖未獲後世經義之人所褒獎,然其以歌女之卑受寵至一朝爲後,其中的平陽歌舞卻傳爲一段佳話。民間多有以衛子夫與漢武帝的愛情爲藍本的戲曲作品出現。而對於她的稱呼“衛娘”也成爲了文學作品中姿容出衆能歌善舞的女子的代稱。衛子夫雖身世低微,後世也默認了其38年的恭謹的品行。以至於今日翻開詩詞歌賦,衛子夫的形象依舊是武帝在平陽侯府初次相見時的那個有着一頭綢緞般光澤秀髮的豆蔻女子,美麗、迷人、未曾老去。

同時,衛子夫的出現也將衛青霍去病霍光引向歷史舞臺。武功則衛青霍去病抵禦匈奴內侵、拓寬漢朝版圖。文治則霍光佐八歲幼主,廢昌邑昏亂,立孝宣中興,匡國家,安社稷。衛子夫一生雖未插手政事,然因她所興之人卻對孝武、孝昭、孝宣三朝做出了巨大貢獻及深遠的影響。得以“長平桓桓,上將之元”、“封狼居山,列郡祁連”、“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的高度認可與讚揚,光輝遠遠遮住了這個同時代至尊的女子。

司馬遷:嘉夫德若斯。

班固:子夫既興,扇而不終。

 子女

衛子夫與武帝生下三個女兒一個兒子。除劉據之外,三女不詳。根據唐代司馬貞所著《史記索隱》三女爲有衛長公主、石邑公主、諸邑公主。而唐初顏師古在《漢書》註釋中則稱陽石公主和諸邑公主皆是衛子夫的女兒。陽石公主又名德邑公主,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她與石邑公主爲同一人。兩種說法必有一種是錯誤的,或兩種皆錯。

諸邑及劉據皆在巫蠱事變中死亡,衛長和石邑公主未有記載死於巫蠱。因公主的出生時間不詳,僅確定衛長公主爲劉據姐姐,無法知道其餘子女的排行。

衛長公主丈夫曹襄的曾孫在漢哀帝時復爲平陽侯,這個爵位一直延續到東漢,漢光武帝時再授平陽曹氏爲平陽侯。

家族

衛子夫的母親衛媼,先生有一子三女。長子衛長君,長女衛孺(《漢書》記爲衛君孺 ,公孫賀妻),次女衛少兒(霍去病母),三女衛子夫。後與鄭季生一子衛青,其後又與他人生衛步、衛廣二子(或爲衛步廣一人)。

衛媼的身份,《史記》 記爲平陽侯“妾”,《漢書》 則記爲平陽侯“家僮”。 妾 在先秦和秦漢時可指女奴,並不等於現代漢語中的 妾。其弟衛青對自己的身份的描述,則是“人奴之生” 。據《史記》記敘,衛子夫“其家號曰衛氏” ,可見衛媼姓氏由 衛子夫 生父而來,而媼則是用於婦人的稱謂。衛媼的身份應是平陽侯家的奴僕。

另“平陽侯妾”中,平陽侯可能指曹時。漢太祖時曹參封平陽侯 ,爲第一代平陽侯。漢惠帝六年十月,曹窋爲第二代平陽侯。漢文帝二十年(公元前160年),曹奇爲第三代平陽侯。漢景帝四年(公元前154年),曹時爲第四代平陽侯。其姐衛少兒身份明確,她爲平陽侯曹時家中的侍者 。

軼事典故

衛子夫一生身伴君側,卻如深潭照影,平靜無波。史書中衛氏雖未能善終,但智者壽、仁者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衛氏早年身受尊寵,後由微賤登至尊、穩居中宮三十八載;其家族爲大漢立下赫赫戰功;而曾孫劉詢中興漢室,思後園中聲樂娛神,元康年間衛氏復家;衛子夫最終不願受辱而與君“相決絕”,雖爲自盡,此生卻從未如棄婦一般嗟嘆怨望、乞憐君幸。失意文人無可藉以言愁,野史小說亦未多言,至今可供翻閱者唯寥寥耳。

衛後鬢鬒

無論在詩詞歌賦中,還是現代文學中,總能偶爾看到關於衛子夫以一頭烏黑靚麗的秀髮見寵於武帝的故事。然而,縱覽史書,卻難以從中尋覓到一絲一毫的蹤跡。

現今可查的,最早記載衛子夫發美的故事出自東漢文學家、天文學家張衡的《西京賦》。賦中描述說:衛皇后興於鬢髮之美,趙飛燕得寵於體態輕盈。另外,在志怪小說《漢武故事》中,有一段關於衛子夫的描寫。其內容大致與史書相符,唯細節之處稍有添加。其中一處寫到:“上見其發美,悅之,遂納於宮中。”。到了宋朝時期,類書《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三·人事部一十四》中更爲誇張的說:衛子夫因一頭秀髮被立爲皇后。雖《史記》、《漢書》中均未提及衛子夫發美與否,然後世詩文作品中多借此言衛子夫發美之典故。亦借衛子夫之鬢髮形容女子發美。

衛娘

衛娘,即衛皇后子夫。因歌女得寵於武帝而立爲皇后,故詩詞中多用“衛娘”來形容姿容冶豔的女子。如:唐代詩人李賀的《浩歌》:“漏催水咽玉蟾蜍, 衛娘發薄不勝梳。”。又如:宋代詩人姜夔的《秋宵吟》:“衛娘何在,宋玉歸來,兩地暗縈繞。”

梓童

梓爲木中之貴,古人以梓爲有子的象徵。皇帝立皇后,不僅是爲了母儀天下,更重要的是爲了建子嗣,承大統,以延續和維持王朝的長久統治,這是歷代帝王都極爲重視之大事。把建儲稱作立國本。因而皇后稱梓童,也正迎合了封建統治者的這種心理。關於這種稱呼的來歷有二種說法。其中一種源於志怪小說《漢武故事》。《漢武故事》的兩個版本都曾寫道:衛子夫新入宮,名字排在登記宮人的名簿的末尾,以至於一年多還沒有輪到衛子夫入侍武帝。後來武帝挑選宮中不中用的女子釋放出宮嫁人,衛子夫哭着請求出宮。武帝說:“我昨天夜裏夢見子夫的庭院裏生長了幾棵梓樹,這難到不是天意嗎?”於是在這天寵幸了衛子夫,衛子夫懷孕,生了衛長公主。

後世紀念

衛皇后自盡後,葬於覆盎門外五里的桐柏亭。覆盎門南對杜縣、下杜城,故又稱杜門,而出長樂宮便直達杜門。

其曾孫漢宣帝即位後,原地改葬衛皇后,追贈諡號爲思後,按帝陵規制設置周衛供奉守護思後園陵。衛子夫因此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獨立諡號的皇后。其陵園亦因此稱爲“思後園”。自此,如祭祀帝陵一般,西漢官方每年皆需在思後園廟、寢殿、便殿中定時上食、祭祀。

宣帝因武帝正統而非庶孽即位,又因衛後對宣帝已隔數代、衛後未做太后,故宣帝未如文、昭二帝爲生母起陵那般爲衛皇后單獨起陵、設置一縣作爲太后陵邑。且衛後葬地桐柏即在長安城外,距離不逾五里,周圍皆爲皇室場所,除都城長安外,無縣可作陵邑。故在奉邑方面,宣帝仿漢文帝追尊其外祖父母的舊例,爲曾祖母設置園邑三百戶人家。

爲使曾祖母神靈在天享樂,或因衛子夫曾爲謳者,喜好音律,宣帝“以倡優千人樂思後園廟”、“縱聲樂以娛神”,思後園也被稱爲千鄉。

因衛太子的博望苑在杜門外五里(今制2-3公里),思後園在博望苑西北,長樂宮爲長安城地勢最高處,故在長樂宮便可看見思後園的歌舞昇平。

思後園西對明堂、大學。漢成帝以後,皇帝開始在思後園南側的圜丘祭祀皇天上帝。可見思後園風水極佳。

東漢桓譚《新論 祛蔽第八》記載,衛後送葬時有乘輿馬十匹,這些馬善於飲酒,不能乘駕,竟活到六十歲才死去。

唐時記載思後園在唐長安城內金城坊西北,又稱千人聚。唐中宗爲其女安樂公主所建豪宅位於思後園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