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孫子兵法的歷史影響: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傳播世界

孫子兵法的歷史影響: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傳播世界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子兵法》在國外的流傳,許多著述都認爲以日本最早,朝鮮次之。因爲這兩個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歷史上與中國文化交流頻繁,而日本奈良時代多次派遣學生到中國學習,無疑爲《孫子兵法》的東傳搭建了便捷的橋樑。據史書記載,在公元734年,也就是處於鼎盛時期的唐朝開元二十二年,在中國留學長達17年之久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歷盡艱辛回到自己的祖國。這位兼修文武的飽學之士,在離開繁華的唐朝都城時並沒有攜帶什麼絲綢珍寶,而是用唐朝廷賞賜給他的錢來買書,將大批記載中國兵學陣法知識的書籍捆載而歸,回到故鄉後傳授給日本的文士武將。而據一部名叫《續日本紀》的日本古書所說,吉備回國後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關、中衛舍人土師宿彌關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隨吉備學習《孫子·九地》、《諸葛亮八陣》以及結營向背等方面的知識。這說明吉備所帶回的這批典籍中確實包括被人們奉爲“兵經”的《孫子兵法》。如果這一記載準確無誤的話,那麼《孫子兵法》傳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

日本著名兵法史學者佐藤堅司卻認爲,說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傳入日本,時間過晚。按照他的推斷,中國兵法傳入日本是早在公元663年以前的事兒。這一年,來自朝鮮半島百濟國的幾位兵法家到達日本,在那裏領導修築了幾座城池,並因爲精通中國兵法被授予榮譽勳位。佐藤推測很可能是這幾位百濟兵法家把中國兵法(當然包括《孫子兵法》)傳入日本的。他的證據是,在57年之後成書的《日本書紀》中,出現了“倏忽之間,出其不意,則破之必也”這樣的話,這與《孫子兵法·計》篇的“出其不意”以及《虛實》篇的“趨其所不意”,在文字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巧合,是因爲該書的編纂者舍人親王、太安麻呂已熟知《孫子兵法》上的話,所以用這些話來描述神武天王時代的戰法。佐藤的推斷將《孫子兵法》傳入日本的時間向前推了70多年,而且可能由此改寫該書傳入日本的路徑,即:《孫子兵法》不是借扁舟孤帆之力,從中國大陸循海路直達日本,而是先傳入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代的朝鮮半島,然後才由百濟兵法家們傳入日本的。

孫子兵法的歷史影響: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傳播世界

其實,不管《孫子兵法》是由誰傳入日本的,大家一致公認吉備真備和百濟兵法家們在歷史上都爲中日兵學的交流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吉備真備在日本開創了註釋、研究《孫子兵法》的傳統,也使得同樣具有東方文化背景的日本兵法學界在宏揚《孫子》精義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公元10世紀,當年親耳聆聽吉備授課的土師宿彌關成的後世子孫大江匡房對朝廷祕藏的《孫子兵法》加以整理。其後歷代兵家將帥都有人對它情有獨鍾。著名武將武田信玄平時就很尊敬孫武這位無法見面的老師,他的案頭總是放着一部《孫子兵法》,他的軍旗上則繡着“風、林、火、山”4個大字,象徵着《孫子兵法》中“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的用兵境界。兵法家北條氏長、山鹿素行、荻生徂來、吉田松陰等人,也都有頗具獨特見解的研究著作問世。據統計,從16世紀以來,日本的各種《孫子兵法》注本不下一百六七十種。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對它國的兵法著作有如此長時間的研究熱情,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這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把《孫子兵法》引向歐洲的人----約瑟夫·J·阿米歐 把《孫子兵法》引向歐洲的第一人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約瑟夫·J·阿米歐。提起這個名字,清朝乾隆年間北京的官吏文人恐怕大都覺得茫然,但要說起他的中文名字——錢德明(別名錢遵道),知道的人還真不少。原來,這位1718年出生於法國土倫的耶穌會士,1750年奉派來華,第二年就被打算結交幾個西洋朋友的乾隆皇帝召進京城,此後一直受到清朝的禮遇。而這個錢德明在東方古都北京一住就是43年,這期間除了傳教以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研究中國文化上面。他學會了滿文、漢文,把中國的歷史、語言、儒學、音樂、醫藥等各方面的知識介紹到法國去,引起法國乃至歐洲文化界的廣泛關注。其中最有價值的譯介工作是受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時代的大臣M·貝爾東的委託,翻譯的6部中國古代兵書。錢德明靠着自己在滿漢語文上的深厚功底,根據一部《武經七書》的滿文手抄本,並對照漢文兵書開始了翻譯工作。1772年,巴黎的迪多出版社出版了這套名爲《中國軍事藝術》的兵學叢書,其中第二部就是《孫子兵法》。這部書的法譯本一問世,就引起法國公衆的重視,《法國精神》等文學刊物紛紛發表評論,有的評論者甚至說,他在《孫子兵法》裏看到了西方名將和軍事著作家色諾芬、波利比尤斯和薩克斯筆下所表現的“那一偉大藝術的全部真理”,建議將這一“傑作”作爲“那些有志於統領我國軍隊的人和普通軍官的教材”。

大清帝國駐法公使論《(孫子兵法)在法國的歷史》廖世功(1877--1955)號敘疇,上海嘉定人,就讀於上海廣方言館,留學於法國政治科學院,獲學士學位,回國後考授法政科舉人,歷任學部主事、北洋洋務局幫辦、歐洲留學生監督、駐法國巴黎總領事、兼駐比利時公使、中國駐國際聯盟首席代表,同時負責德意志在華僑民遣返工作。

有趣的是廖世公所著的《中國爲世界文化之源》這部著作中提到,就連吒叱歐洲的法國名將拿破崙也讀過《孫子兵法》。廖氏曾擔任過駐法公使,在法國政界、軍界有許多朋友,他的說法恐怕不會是空穴來風。從拿破崙個人的身世看,他於1779年進入位於香檳的佈列納軍校攻讀炮兵專業,1784年進入巴黎皇家軍事學校深造,次年畢業。而18世紀80年代的頭幾年,恰好《孫子兵法》法文譯本多次被刊物刊登,引起公衆的矚目。在拿破崙入巴黎軍校深造的前兩年,尼昂出版公司經法國國王特許,將《孫子兵法》作爲一套有關中國的叢書的第七卷再次出版了。照常理推斷,求學期間酷愛讀書,曾大量閱讀過世界各國軍事、歷史和法律書籍的拿破崙受當時巴黎社會上一度盛行的“孫子熱”的影響,瀏覽過《孫子兵法》並不是不可能的。

對《孫子兵法》的重視

《孫子兵法》——是美國西點軍校和哈佛商學院高級管理人才培訓必讀教材,影響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書,通用汽車CEO羅傑·史密斯、軟銀總裁孫正義成功的法寶,商界必備實戰手冊啓迪人生權變創新的智慧。 兵法的核心在於挑戰規則,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孫子兵法》的思想

《孫子兵法》中的倫理思想,具有明顯的齊文化倫理思想的特點。

齊文化的倫理思想表現於兩個方面:一方面講“仁”、"禮",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這些,在《管子》一書中體現得很明確。關於前者,是從齊文化與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較而言的。

魯文化把"仁"與"禮"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晉文化,特別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視"仁"與"禮"的。

齊文化上述兩個方面,在《孫子兵法》中也體現得十分清楚。孫武講"仁",但是並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①杜牧注說:"先王之道,以仁爲首;兵家者流,用智爲先。"②杜牧是從軍事學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的。孫武生活於有尚武精神傳統的齊文化環境中,他在講將領的五德時,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他並不是不要"仁",而是將"仁"用於對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孫子兵法·計篇》說,"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即體現了"仁"的思想。孫武的"仁",還有更高的原則,即要符合戰勝敵人、維護國家利益的要求。因此,他在《孫子兵法·用間篇》說:"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即兩國交兵,以決勝負,應該想方設法,不惜以爵祿和金錢,從敵方搞到情報,以瞭解敵情。如果不能這樣,而愛惜爵位和金錢,就是不仁到極點了。這就給了"仁"以新的解釋,更具有齊文化的特色。

孫子兵法的歷史影響: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傳播世界 第2張

《孫子兵法》的影響

一般認爲,《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書分爲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有用兵如《孫子》,策謀《三十六計》的說法。

《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曆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爲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作爲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寶,《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兵書,不僅止於中華文化中的重要遺產,她更是華夏智慧與樸素思想的象徵。

《孫子兵法》的意義,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黃子孫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國人尊孫子爲“兵聖”,而以色列當代戰略學者Martin van Creveld(克里費德)之言可以代表國外的總評:“所有戰爭研究著作中,《孫子》the best(最佳),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則只能屈居second best(第二)。”

在現代,孫子兵法的作用遠遠不再侷限於一本軍事著作的範疇,它還被廣泛運用於政治鬥爭、商業競爭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我們辦起事來多幾分智慧,少走些彎路。

《孫子兵法》是漢族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漢族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中國古籍在世界影響最大、最爲廣泛的著作之一。《孫子兵法》曾被譽爲“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它所闡述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領域中。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爲春秋時期偉大軍事家孫武,大約成書於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比歐洲克勞塞維茨(Clausewitz)寫的《戰爭論》(On War)早2300年。

《孫子兵法》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衆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孫子兵法》正是在研究這種種矛盾及其轉化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的。這當中體現的辯證思想,在中國辯證思維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孫子兵法》談兵論戰,集“韜略”、“詭道”之大成,被歷代軍事家廣爲援用,《孫子兵法》縝密的軍事、哲學思想體系,深遠的哲理、變化無窮的戰略戰術,常讀常新的探討韻味,在世界軍事思想領域也擁有廣泛的影響,享有極高的聲譽。

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0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爲教材。據報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鑑其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