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李鴻章歷史功過是中國近代史爭議最大人物

李鴻章歷史功過是中國近代史爭議最大人物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鴻章在世人的心裏的形象的愛國臣子,但也有人說李鴻章是賣國賊,而李鴻章的師傅曾國藩是這樣評論李鴻章的:拼命做官。其實李鴻章之所以會被時人和後世都罵作“賣國賊”,主要與他“主和”,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有關,好像他就是“賣國”的專業戶。本文詳細談論了李鴻章歷史功過之說。

李鴻章歷史功過是中國近代史爭議最大人物

清末乃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

1840—1949 年,這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最爲複雜的時段,特別是在清末的五十年,它比打打殺殺的“五胡十六國”時還要複雜得多,用李鴻章的話說,他們所遇到的是“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和“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但當時能有李鴻章這麼頭腦清醒的人還不太多,都還在渾渾噩噩,繼續做“天朝上國”的美夢。

要想“制夷”,必先“師夷”,箇中道理,林則徐的好友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早就說過,問題是“師夷”之論曲高和寡,沒多少人願意聽,做起來更難。這是因爲,如果“師夷”,至少會遇到思維與感情兩大障礙。論思維,歷史的輝煌早已昭示,只有別人向我們學習的道理,哪有“用夷變夏”的道理?論感情,中國人不僅很講面子,還很講氣節,怎能拜強盜爲師?儘管如此,李鴻章還是強調“師其所能,奪其所恃”,他既明說,也真幹,雖然經常碰壁,他和老師曾國藩等還是發起了以“師夷”爲主的洋務運動。

由於英法聯軍把清軍打得比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還慘,北京首次遭劫,連咸豐皇帝都在驚恐中丟了性命,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也同意“師夷”。曾國藩、李鴻章等力排衆議,從創辦軍事企業開始,率先把機器引進國內,機器工業開始出現零的突破,我們不要小看它的重要性,以及它將帶來的許多連鎖反應。正如馬克思所說:“蒸汽、電力和自動紡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不要以爲清朝的新式軍工企業就只有對內鎮壓農民起義的一面,當知那時的太平天國已如強弩之末,已經對清朝統治者不構成主要威脅了。

在堅持改革與開放方面,當時沒有誰比李鴻章做得更好

乃師曾國藩死得較早,李鴻章就秉承師教,並以後來居上的架勢,創辦許多事關國計民生的民用企業,包括輪船運輸、機器採礦、鐵路、電報等。有人說李鴻章創造了四十七個“第一”,這未必精確,但在當時堅持改革與開放方面,沒有誰比他做得更好,他辦洋務的功勞最大,這是毫無疑問的。李鴻章是一個有遠見有能力的人,他堅持辦洋務,不怕謗議和圍攻,他還主張用西方人才的標準來選拔中國的人才,“另開洋務進取一格,以資造就”,改變八股取士的落後方法。這就打破了文化民族中心主義,在當時很不容易。面對守舊者的輪番圍攻,他仍堅持自己的見解:“綜覈明實,洋學實有逾於華學者”,雖然我國曆史悠久,“我未見聖人留下幾件好算數器藝來”。這是一個夾着尾巴做人的愛國者,他爲謀求國家的富強做了不少實事。

李鴻章之所以會被時人和後世都罵作“賣國賊”,主要與他“主和”,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有關,好像他就是“賣國”的專業戶。但要知道,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同西方列強是“戰”

好還是“和”好,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不打不行,打又常常打不過,結果只有簽訂不平等的條約,帶來更大的災難。況且,李鴻章只是受命簽約,並不代表他個人的意願,他也不是沒有據理力爭過,但畢竟弱國無外交啊。

李鴻章歷史功過是中國近代史爭議最大人物 第2張

日本政府破譯李鴻章談判底價,讓其十分被動

在西方列強看來,這個一米九左右的清朝大臣儀表堂堂,辦事講成效,也很有威嚴。但在甲午戰敗後,既兇狠又狡詐的日本政府通過破譯李鴻章的電報密碼,已經知道清朝的談判底價,使李鴻章十分被動。他奉命去馬關談判時,在談判桌上力爭,不同意割地,也不同意賠三個億,但日本政府特別霸道,幾乎毫無協商的餘地,使他迴天無力。在力爭過程中,李鴻章還遭到日本浪人行刺,左臉被打傷,子彈留在體內,直到回國後才取出。受傷住院時,年逾古稀的李鴻章還高興地說,挨槍使日方理虧,他們也該對我方作出讓步了,這何嘗不是好事。結果,日本少要了一億兩銀子。從李鴻章的受傷態度中就可知,他也在以國家利益爲己任啊!西方學者對孫中山這樣的革命領袖的評價尚不一致,但對李鴻章的評價不僅基本一致,而且還相當高。

梁啓超贊李鴻章:雖敗亦豪

甲午戰敗曾使李鴻章的聲名一落千丈,但我們不能斷言洋務運動就因甲午戰敗而“徹底失敗”,也應冷靜地分析甲午戰敗的主要原因。北洋艦隊在1888 年成軍之時,我國的海軍實力在世界上排名第八位,日本那時還趕不上。但北洋建成後,就一直沒有再投入軍費更新裝備,而日本則奮起直追,後來居上,最後在甲午戰爭中佔了上風。梁啓超贊同當時西方的評論,說“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李鴻章“雖敗亦豪”。至於李鴻章在同左宗棠爲“海防”與“塞防”誰最重要爭論時,提出放棄新疆的錯誤認識,值得批評,但不等於他就是“賣國”。當知由於晚清的積貧積弱,有此糊塗認識者還大有人在,譚嗣同不就主張拍賣“大而寒之”的新疆等地來籌款變法嗎?

當然,李鴻章不是沒有缺點,不必美化。他辦事靈活,很重感情。他是靠淮軍起家,所以對淮軍將士及後人都很照顧,合肥人找他辦事,他經常二話不說,這也說明他缺乏原則,易感情用事。曾國藩說他的學生李鴻章“拼命做官”,歷史學家蔣廷黻說不見李做人,只見做事,可知李鴻章的爲人不及曾國藩那般正氣,任人唯親,也有一些衙門作風,比較孤傲,更容易遭人攻擊。

關於李鴻章歷史功過論,就好比整個清朝給中國人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