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大姓中少有的小朝廷: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前涼

大姓中少有的小朝廷: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前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談起中華民族的姓氏,人們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張王李趙遍地流(劉)。毫無疑問,張是中國的一個大姓,但不知什麼原因,五千多年的中華歷史中張姓建立的王朝卻寥寥無幾,嚴格說來,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張氏王朝。
  
  公元三世紀到四世紀初期,西晉衰亡,東晉偏安東南一隅,在北方及西南的巴蜀地區,先後出現了十六個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屬於漢族的有三個,前涼就是其中之一。
  
  前涼王朝是十六國時期西晉涼州刺史,安定郡烏氏縣(今甘肅平涼市)人張軌建立的。張軌,字士彥,家世孝廉,以博學著稱,深得朝廷中書監張華的器重。張軌歷任尚書郎、太子洗馬、散騎常侍。291年“八王之亂”開始,各州郡大都各自爲政,張軌也想佔據河西之地(今甘肅西部、新疆東部一帶),於是就要求回家鄉爲官。301年,晉惠帝拜張軌爲涼州刺史,治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張軌到任後,沿用當地有才幹的涼州大姓,共同治理涼州。他勸農桑,立學校,並始終對西晉表示忠誠,以維繫民心。他多次擊敗入侵的鮮卑部族,保境安民,威震西土。311年,洛陽被前趙將軍劉曜攻克,隨之又攻克了長安,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很多百姓流入涼州,張軌在姑臧西北置武興郡;又分西平郡(今青海西寧市)界置晉興郡以收容流民,後又鑄五株錢,流通境內,多有建樹。西晉末年,各州郡都不再向西晉朝廷賦貢,惟有張軌貢獻不絕。在漢將王彌、劉曜進攻洛陽、長安時,張軌還數次派兵勤王,後被朝廷遷升爲侍中、太尉、涼州牧、西平郡公。

大姓中少有的小朝廷: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前涼


  
  314年5月,張軌病死。張軌的親信部下擁張軌的長子張寔繼任了涼州牧之職。張寔在形式上長安的晉愍帝司馬鄴作了彙報,晉朝廷很快給了答覆,讓張寔接替涼州刺史之職並領護羌將軍、西平郡公。  在張軌、張寔執政期間的近20年間,因爲他們政治上比較開明,加之又遠離中原戰火,涼州是中國北方較爲安定的地區。而前涼都城姑臧又是西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河西走廊原是通往西方的陸路交通要道,商業繁榮,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也比較發達。西晉滅亡後,內地的流民相續到來,增加了勞動力並傳播了先進的生產經驗,使涼州的社會經濟更加發展。當時的涼州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文化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個地區。
  
  320年6月,張寔被部下閻沙所殺。按照父死子繼的成規,該由他的長子張駿接替,但張駿當時還是一個13歲的孩子,無法處理政務。只好又按兄終弟及的傳統,由張寔的弟弟張茂繼任涼州牧,執掌政權。張茂在位期間,善納諫,能斷事。322年,他派將軍韓琰攻克隴西、南安地區,設置了秦州。涼州大姓賈慕勢傾西土,被他誘殺。324年5月,張茂病死,因膝下無子,便將涼州牧之職又交回到張駿手中。張駿和他的前輩一樣,始終把晉朝看作是唯一的正統,把報效晉朝作爲自己的神聖職責。儘管中原地區戰火紛飛,與東晉取得聯繫比較困難,但張駿還是想方設法向東晉表示誠意。張駿鑑於四川與東晉聯繫比較方便,便主動給佔據四川的成漢國君李雄寫信,勸李雄不要妄自尊大,趕快去掉帝號,向東晉稱臣。他不管李雄是否採納他的意見,還是繼續派代表團去訪問成都,目的就是假道四川儘快效忠東晉。但是任憑張駿好話說盡,李雄就是不答應。轉眼過去九年,333年,張駿實在等不下去了,只好放下架子以向李雄稱臣作爲條件,派使者假道成漢去建康。李雄表面上同意了,但暗中準備將前涼派往建康的使臣張淳沉入江中殺死,由於張淳事先得到消息,義正詞嚴地把李雄說了一通,纔算得到了通行證,與東晉正式取得了聯繫。
  
  張駿善於用人,又勤於政事,在他的治理下,河西地區民富兵強,成爲戰火紛飛的中國北方少有的繁榮地區,遠近的百姓漸漸地把他當成一位賢明國君,稱他爲“積賢王”。張駿也有意向外炫耀一下,335年,他派大臣揚宣出兵龜茲、鄯善,這兩個小國都有自知之明,料到不是前涼的對手,都乖乖地向前涼朝貢,西域的一些小國家見狀,也爭先恐後地向前涼朝貢。張駿爲了顯示自己的威封和闊氣,還在姑臧城南建造了五座宮殿。他們分別是宜陽青殿、朱陽赤殿、政刑白殿、玄武黑殿和謙光殿。謙光殿居中,其他四個殿在四周,四個殿分別裝飾成青、紅、白、黑四種顏色(古代用青、紅、白、黑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一年四季,張駿輪流到四個殿居住。345年,張駿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假涼王,開始設置祭酒、朗中、大夫、舍人、謁者等官職,其名稱大都仿效東晉。
  
  346年5月,張駿病死。他的次子、16歲的張重華繼任涼州牧,假涼王。張重華爲人寬和持重,沉默寡言。即位後。對內減輕賦稅,停建御用花園,對外派使者修好於後趙,似乎很想有作爲。不過,他的命運不佳,剛剛繼位不久,就屢次遭到後趙的襲擊,搞得人心惶惶。司馬張耽出主意對張重華說:“國家存亡在於兵,而兵以將爲主。現在大臣們推薦將領,都選自己的親朋故舊,而且大都不能帶兵打仗。現在,大敵當前,諸將不能迎戰,這怎麼能行呢?我看主簿謝艾文武雙全,善於用兵,要是讓他統兵,必定可以殺退敵寇”。張重華於是就把謝艾召到跟前,詢問他的抗敵方案。謝艾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最後很有信心地說:“只要給我七八千人,打不敗後趙拿我是問”!張重華當即封謝艾爲中堅將軍。謝艾說到做到,很快就把後趙軍隊打敗。張重華接到捷報,臉上的愁雲一掃而光,將謝艾封爲福祿伯。後趙國君石虎不服輸,第二年,又派出幾萬大軍來報復張重華,結果又被謝艾打的一敗塗地。
  
  戰場上的勝利,使張重華趾高氣揚。349年張重華開始自稱涼王,丞相、雍、秦、涼三州牧。張重華陶醉在這個被人給的或者自己封的這些不倫不類的稱號之中,漸漸地厭煩了政務,整天與寵臣下棋爲樂,玩的高興時就賜給寵臣許多錢帛。徵事索振實在看不下去,就給他提意見說:“先王勤儉節約,國庫充實。殿下即位之初便遇後趙入侵,是靠了對官兵的重賞才挫敗了強敵。現在國庫已經空虛,強寇隨時都會向我們進攻,一旦打起仗來,我們用什麼賞賜官兵”。索振說到這裏停了下來,見張重華沉默不語地在聽,便接着說:“漢光武帝劉秀日理萬機,當天的事情當天處理,所以才能使漢室振興,如今,下面呈上來的奏章你拖了幾個月還沒處理,使上傳下達的道路堵塞,冤假錯案得不到處理,這難道是聖君應該做的嗎”?張重華聽索振把話說完,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對他的直言表示感謝。從此,張重華放棄了整日下棋的習慣,改變了對寵臣大手大腳賞賜的做法,處理政務也認真、及時起來,國庫開始逐漸充實。
  
  但是,國庫一旦充實,張重華就又不甘寂寞了。353年2月,張重華派張弘、宋修、王擢三位將軍帶兵向前秦開戰。但張重華沒想到,龍黎一戰,前涼軍隊被打的丟盔棄甲,一萬兩千名官兵死在了戰場,張弘、宋修被俘,王擢扔掉秦州跑回姑臧,上邽也被前秦佔領。這次慘敗把張重華氣的暴跳如雷,發誓不打敗前秦就不活在世上。同年5月,張重華再次派王擢帶2萬官兵襲擊上邽,由於得到了秦州一些郡縣的支持,王擢一舉奪回了上邽。張重華被這次勝利衝昏了頭腦,認爲前秦不是他的對手,於是上書東晉穆帝司馬聃,請求伐秦,但還沒等到東晉答覆,張重華就染病在身,於同年11月死去。
  
  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的30年間,是前涼的鼎盛時期,他們分涼州設置了涼、沙、河三州;設西域長吏於海頭;在今新疆吐魯番地區設置了高昌郡。其疆域有今甘肅西部、新疆東部、寧夏西部廣大地區。張重華死後,張氏宗族內亂不斷,涼州大姓也起兵反叛,10幾年爭權奪利的鬥爭,前涼國勢大衰。

353年10月,張重華病重時,立10歲的兒子張曜靈爲太子。消息傳出後,張重華同父異母的大哥張祚極爲不滿。但張祚城府很深,表面上看不出他不滿的情緒,而暗地裏卻與張重華的親信大臣趙長、尉緝頻繁來往並結爲兄弟,密謀待張重華死後廢掉張曜靈。11月,張重華病死,張曜靈繼位。趙長等人假稱張重華有遺囑,把張祚擁立爲都督中外諸軍事、撫軍大將軍。過了幾天,趙長等人給張重華的母親馬太后送去一份報告說:“現在政局不穩,曜靈太小,無法收拾局面,請立張祚爲涼王”。馬太后是張駿的第二個夫人,很受張駿寵愛併爲張駿生下張重華。張駿死後,馬太后受不了長期守寡的煎熬,於是私通長寧侯張祚。從名分上講,馬太后是張祚的母親,只不過不是親生的而已。張祚野心勃勃,想借馬太后的勢力操縱前涼大權。
  
  12月的一天,張祚來到馬太后居住的永壽宮,和馬太后溫存了一番後,提出讓他廢掉張曜靈。馬太后心裏很清楚,要想長久的把持朝政,讓張祚掌權對自己更爲有利,於是滿口答應,當天就廢掉了張曜靈,立張祚爲涼州牧。次年1月,張祚稱涼王,改元和平,並不再沿用晉朝年號,開始採用皇帝禮樂。張祚取得王位之初,對馬太后還是言聽計從的,但沒過多久就一腳踢開了她,還把她的兒媳婦、女兒以及張駿後宮的女子全部姦淫。馬氏雖然很生氣,但手中無權,對張祚也沒有辦法。在受到張祚的冷落後,馬太后又把大臣張邕拉入懷中。張祚深知自己的王位來得很不光彩,因此生怕別人對他說三道四,更怕別人對他的王位有非分之想。他剛一即位,便派人去酒泉殺害了謝艾,可惜一代名將謝艾竟成了宮廷鬥爭的犧牲品。第二年,即355年,他又怕河州刺史張灌兄弟勢力太強,便讓他的親信張掖太守索孚到和州取代他們,張灌很想的通,對此抱無所謂的態度,十分痛快地答應交出兵權並按張祚的要求離開枹罕(今甘肅臨夏市)帶兵去攻打反對前涼的胡人。其實,張祚讓張灌討伐胡人是幌子,目的是讓張灌離開枹罕。隨後,張祚讓易揣、張玲二將帶一萬兩千人去襲擊張灌。張掖人王鸞聽到張祚要襲擊張灌的消息,便找到張祚勸他說:“張灌勇猛,善於用兵,你派軍隊去打他,必定回不來,看來涼國是危險了”。接着又指出張祚淫虐無道的罪行,讓他收斂。張祚聽着聽着惱羞成怒,喝令衛兵把他拉出去殺掉,王鸞在去刑場的路上大罵張祚:“張祚!你這個淫棍,我死以後,你也活不了多久,不信你走着瞧吧”!  正像王鸞說的那樣,張灌聽到張祚派兵來襲的消息,立刻殺掉了索孚,並傳檄各州郡廢掉張祚,擁立張曜靈復位。然後調動兵馬迎擊易揣、張玲,把他們打得狼狽逃回姑臧。同年8月,驍騎將軍宋混的弟弟宋澄因大哥宋修與張祚有矛盾,料到張祚早晚要對他們下毒手,便聯合了1萬多人響應張灌。張祚見自己落到了衆叛親離的地步,只好把氣發泄在張曜靈身上,他命令揚秋胡把張曜靈活活拉殺,胡亂埋到一個坑裏。不久,宋混大軍到了姑臧城下,張祚想把在城內的張灌的弟弟張據和兒子張嵩抓起來殺掉,但還沒動手,張據和張嵩就已經把城門打開,宋混大軍開進城內。這時的張祚還在提着寶劍站在殿上命令士兵迎戰,士兵們平時在張祚那裏沒得到過任何好處,關鍵時刻誰也不願意爲他賣命,很快張祚就被宋混的士兵殺死。百姓們聽說張祚被殺,無不拍手稱快。


  
  張祚死後,張灌、宋混、張據擁立張重華6歲的小兒子張玄靚爲涼王。說是涼王,年幼的張玄靚除了看到刀光劍影覺得好玩,看到血流成河感到害怕之外,對國家大事什麼也不知道。大權落到了討伐張祚有功的張灌手中,張灌自任都督中外諸軍事、尚書令、涼州牧、張掖郡公。張灌喜歡猜忌他人,而且還愛根據自己的愛憎進行賞賜、懲罰,因此許多人對他極爲不滿。郎中殷郇勸諫他,張灌勃然大怒,說:“老虎出生三天就知道吃肉,何須別人教它”。差點把殷郇氣死。宋混爲人剛直不阿,自然成了張灌的眼中釘。359年9月,張灌想殺死宋混兄弟,廢掉張玄靚,自己當涼王。不料走漏消息,反被宋混先下手把他打敗,張灌、張據兄弟倆自殺。之後,宋混又殺了張灌的全族。經過這一場內部鬥爭,已經10歲的張玄靚似乎懂了許多。他給宋混增加了不少頭銜,拜宋混爲都督中外諸軍事、驃騎將軍、酒泉郡公,負責管理朝政。宋混讓張玄靚去掉涼王稱號向晉稱臣,張玄靚便稱涼州牧。兩年後,宋混病重,張玄靚同祖母馬氏親自到宋混家中探望。張玄靚見宋混病得很重,哭着對宋混說:“將軍萬一不幸去世,留下我們孤兒寡母怎麼辦呢?我想讓你的兒子林宗代管朝政,不知你意如何”?宋混氣喘吁吁的說:“林宗年紀太小,不能勝任。如果你不嫌棄我們宋家的話,可以讓我弟弟宋澄代管朝政,他比我有能力”。宋混死後,張玄靚拜宋澄爲領軍將軍,管理朝政。但好景不長,361年,大司馬張邕起兵殺死了宋澄,同時也滅掉了宋氏一族。張玄靚對張邕濫殺大臣極爲不滿,但苦於手中沒有兵權,只好忍氣吞聲,封張邕爲中護軍,讓他同叔父、時任中領軍的張天錫共同輔政。名義上是兩人共同輔政,但張邕小人得志,大樹私黨,實際上是張邕專權。16歲的張天錫是張重華的小弟,他對張邕獨攬大權自然不滿,於是就和親信張肅、趙白駒密謀,殺掉張邕,奪回權利。這年11月,張天錫同張邕一起去朝見,走在後面的張肅猛地舉起刀向張邕砍去,但沒有砍中,趙白駒又上去補了一刀也沒砍中,只好和張天錫一起跑到宮中。張邕脫身後,馬上帶着300多名士兵攻打宮門。張天錫十分鎮靜的站在房頂上對下面的士兵喊話:“張邕狼子野心,殺了宋氏全族還不過癮,現在又想殺我。你們都是前涼的忠臣,千萬不要上了張邕的當!我現在只殺張邕一人,其他的人一概不問”。聽了這話,張邕手下的士兵立即四散走光。張邕見狀只好自殺。張天錫則冠以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輔政。363年8月,張天錫派張肅深夜帶兵入宮殺掉張玄靚,自稱大將軍、涼州牧、西平公。
  
  張天錫掌權後,整天沉溺於酒色之中,連應該按時看望母親的時間都忘掉了,更談不上處理政務了。他的堂弟張憲帶着棺材去勸諫他,張天錫根本不聽,還是我行我素。這樣,稀里糊途的過了10年。376年7月,前秦步騎13萬大舉伐涼。張天錫召集羣臣商議對策,禁中錄事席仂首先發言說:“你把你的兒子送到前秦去當人質,再給前君多送些金銀財寶,讓他們暫時撤兵,我們再慢慢想辦法,這叫以屈求伸”。席仂的話還沒說完,就遭到其他大臣激烈的反對,他們憤怒的說:“我們世世代代以忠於晉朝而聞名,如今一旦委身事秦,就會使祖宗受到侮辱。況且,河西天險,百年沒有災難,如果出動全國的軍隊,再求西域幫一下忙,怎麼就知道不能打勝仗呢”!張天錫在大臣們高昂的情緒感染下,膽子一下壯了起來,捋起袖子,大聲的說:“我的決心以定,誰敢說投降,格殺勿論。並把前秦派來勸降的使者閻負、樑殊吊在軍門上,下令士兵用箭把他們射死。前秦將領王統、李辯、樑熙聽到這一消息,立即向前涼發起猛烈進攻。前涼的軍隊不堪一擊,幾次出擊都被打敗。張天錫不得不親自出城迎戰,這時,城內又發生叛亂,張天錫只得又跑回去平息叛亂,前秦軍隊也緊跟着張天錫來到城下。張天錫走投無路出城投降。前涼亡。
  
  前涼王朝自301年西晉朝廷拜張軌爲涼州刺史至前涼末主張天錫投降前秦共九主七十六年。除威王張祚稱涼王、改年號爲和平、不用晉朝年號外,其餘前後各主雖各有年號,但一直稱是晉的涼州刺史或涼州牧、沿用西晉年號。雖他們名義上稱晉臣,其實自張軌以來早就成爲一個獨立王國。
  
  整個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是中國北方較爲安定的地區,而前涼都城姑臧又是西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當時的涼州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文化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個地區,爲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縱覽前涼八十年的風雲變幻,榮辱興衰,不由得讓人想起明代文學家楊慎題在《三國演義》篇頭的那首《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