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曹操喜歡的曹植爲什麼沒有成爲魏國國君

曹操喜歡的曹植爲什麼沒有成爲魏國國君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身爲一國之君,選繼承人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曹操作爲一方霸主,在挑選繼承人的事情上也不敢有一絲馬虎。曹操有很多兒子,曹植一直是曹操心目中的最佳繼承人,可是最終曹植卻沒有成爲魏國的繼承人,這是爲什麼呢?

曹操爲了冊立太子的事情,下密令詢問一些重臣的看法。崔琰於是公開回答:“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崔琰引用《春秋》,標榜一定要冊立曹丕來繼承魏國大統,並高調錶示自己會以生命來扞衛曹丕。曹植是曹操看好的熱門人選,更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爲什麼會做出如此違反人情的事情呢?

曹操喜歡的曹植爲什麼沒有成爲魏國國君

首先是性格使然。崔琰此人身材高大,儀表出衆,鬍鬚長達四尺,就算是閒居家中也是正襟危坐,極有威嚴。能夠留四尺長的鬍鬚那是要何等細心。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有匈奴使者來訪,曹操覺得自己身材矮小,不夠體面,於是讓崔琰代替自己坐在王位上,自己則拿着一把刀站在旁邊。

等待使者拜見之後,曹操派人去詢問使者有和評價,使者說:“魏王雅望非常;然牀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這個故事當然是爲了襯托曹操,不過也證明崔琰長相不凡,氣度高雅。在平常的生活當中,崔琰就是一個處世嚴謹,腳踏實地的人。可是曹植呢?

《三國志》記載曹植“性簡易,不治威儀”。曹植是個才子,生活中一點架子沒有,做事情不拘小節,經常和丁儀、楊修等好友喝酒高歌,不知道節制,有時候甚至不注意場合。曹植的生活中,喜歡的是隨着感覺走,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和崔琰的嚴謹完全不同。

曹操喜歡的曹植爲什麼沒有成爲魏國國君 第2張

其次是崔琰的價值觀念使然。崔琰是一個標準的儒家士子,心中常常想着的是天下,是百姓。當曹操大敗袁紹之後,查看冀州的戶口,非常高興的對臣下們感嘆,哎呀呀冀州果然很大啊,可以徵召三十萬士兵呢!崔琰聽了,迎頭給曹操潑了一瓢冷水,崔琰說:“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爲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現在天下分崩離析,百姓痛苦,冀州剛剛平定,你曹操不去關心百姓,瞭解風俗,卻關心什麼軍隊,實在是讓冀州百姓失望啊!當時所有的臣子嚇得半死,誰敢這麼觸曹操的黴頭啊。還好曹操大度,反倒自己認錯了。

崔琰在批評曹操的時候,沒有考慮自己的安危,想到的只是百姓和天下。而在選擇太子的時候,崔琰也沒有計較什麼曹植是不是自己的侄女婿。崔琰一腔忠義,正直無私,讓百官震撼。連曹操也感嘆崔琰“公亮”,這樣正直無私的人太少啦!而最重要的還是崔琰的政治傾向使然。

曹植有才,可是曹植在寫詩歌的時候很厲害,在處理政事的時候怎麼樣呢?曹植爲人任性而行,把自己大多數的時間都花在寫詩詞歌賦和喝酒上,不務實事,甚至做出一些越軌不合禮法的事情。像曹植就曾經乘車在只有皇帝可以通行的馳道上奔走,讓曹操大怒,並表示從此之後再也不會相信曹植,相信任何兒子了。可是曹丕呢?

曹操喜歡的曹植爲什麼沒有成爲魏國國君 第3張

曹丕年輕時也曾經出外打獵,生活細節上有些缺點。可是當崔琰義正詞嚴的告訴曹丕不能如此的時候,曹丕非常謙卑的回覆說:“昨奉嘉命,惠示雅數,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壞矣,褶亦去焉。後有此比,蒙復誨諸。”曹丕表示,以後我一定會痛改前非,再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由此可見,曹丕心中有政務,並且聽得進他人的建議,對於禮法是非常看重的。

當然,曹丕這個人很虛僞,很多事情都是做出來給世人看,給曹操看的,可是,當虛僞可以給國家給百姓帶來好處的時候,那也未嘗不可。於是崔琰毅然選擇了處世嚴謹,善於納諫,有心國事的曹丕,而放棄了好酒輕狂,放誕任性的侄女婿曹植。由此可見,人品決定了誰是下一任繼承人。雖然曹操一直比較喜歡曹植,但是奈何曹植身上有很多缺點,難以治理江山。所以曹操最後聽從勸告,選曹丕爲繼承人。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曹操是毛澤東筆下的風流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代梟雄。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憑藉着過人的權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脫穎而出。

董卓死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於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迎接漢獻帝至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

曹操喜歡的曹植爲什麼沒有成爲魏國國君 第4張

曹操是毛澤東筆下的風流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代梟雄

曹操因此在政治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奪徐州誅滅呂布,戰官渡大敗袁紹,逐步統一了中原的廣大地區,官拜丞相,封魏王,加九錫,成就了一番霸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曹操生前有兩個謎團一直困擾着世人

對於一代梟雄曹操的評價歷來衆說紛紜,一部《三國演義》將其描繪成了大奸大惡的代表,而且影響深遠。相比之下,與他同時代的許邵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來形容更顯客觀。

曹操的一生可謂是戎馬倥傯、刀光劍影,歷經無數次的征戰殺伐,最終達到了權力的頂峯。

然而,曹操生前有兩個謎團一直困擾着世人:一是手握天下生殺予奪大權爲何不稱帝?二是喜歡擁有天下美女爲何不娶蔡文姬?

先說說大權在握的曹操爲何不稱帝?

其實,當時由於曹操對於朝政的控制越來越嚴密,使漢獻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來越深。此時的曹操可以說距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他完全可以輕鬆地廢掉小皇帝並取而代之。

曹操喜歡的曹植爲什麼沒有成爲魏國國君 第5張

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漢獻帝詔令曹操設置只有天子纔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時像皇帝那樣,左右嚴密警戒,不讓行人通行。不久,漢獻帝又詔令曹操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

曹操爲何不稱帝?

同時,封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爲魏國太子。就這樣,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準備,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那麼,曹操爲什麼自己不稱帝呢?這其中大概有六個主要原因:

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

其一,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東漢末年,漢室衰落,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何進、董卓等把持朝政後都不敢貿然稱帝。

曹操雖然具有不同於其他軍閥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他爭奪權力、對外征戰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持。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

曹操喜歡的曹植爲什麼沒有成爲魏國國君 第6張

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爲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這場大戲繼續演下去。

其四,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爲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

其五,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曹操已六十五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其實,此時的曹操稱不稱帝只是一個名號的問題,天子的詔令由他口授,官員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決定, “挾天子而令諸侯”,曹操已經成爲事實上的皇帝,何必去計較“皇帝”這個稱號呢?

曹操喜歡的曹植爲什麼沒有成爲魏國國君 第7張

曹操在《述志令》中說:“身爲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經非常尊貴,已經非常滿足了,也就沒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稱帝了。

如果真的做了皇帝,反而會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陷自己於被動,實在是沒有必要!如果一定要這個皇帝的名號,那就讓自己的兒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爲周文王矣!”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曹操的確是爲自己的兒子稱帝做好了準備。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對自己的自我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