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古代抄書非常重視校對 兩人校書如冤家相對

古代抄書非常重視校對 兩人校書如冤家相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58年,考古人員在長沙金盆嶺9號晉墓(墓葬時間爲公元302年)發現了“對書俑”。俑本是隨葬冥器,難得的是,這是迄今所見唯一的對書俑。

對書俑系捏製後雕刻而成,通體施青釉。俑頭戴晉賢冠,身着交領長袍,相對而坐。晉賢冠是漢代以來文官的通用服,前高後低,上有橫樑,橫樑的多少代表身份等級,俑上的樑只有一根,說明其身份較低。中間置書案,案上有筆、硯、簡冊及一件手提箱,一人執筆在板狀物上書寫,另一人手執一板,上置簡冊。分析可得,二俑是校書吏,主要負責文獻抄寫後的校對工作。

古代抄書非常重視校對 兩人校書如冤家相對

晉以前文獻抄於簡牘、布帛之上,但抄寫中會不時出現錯誤,因此古人非常重視校對。孔子整理《詩經》時就曾仔細校對。東漢時校對成爲官職。中央的圖書藏處設有東觀,東觀有祕書監一人,管理宮中圖書,其下屬官員有校書郎。古人校書的方法,有一人校,也有二人對校。“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爲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冤家相對,爲讎(音“仇”)。”這件對書俑正是“讎”。校對時,一旦發現錯誤,便用刮刀將簡牘上的字刮掉,再重新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