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揭祕:周王國的畿服制度是什麼?

揭祕:周王國的畿服制度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揭祕:周王國的畿服制度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的周王國,設計了理想的體系——

中心爲王城;

外圍是王畿,稱爲甸服;

再外圍,是侯服;

再外圍,是賓服;

再外圍,是腰服;

最外圍,是荒服。

服,指服從,王城外圍,一共五服,一服更比一服遠,因此,後世,把疏遠的親屬關係,稱爲出了“五服”了,意思是已經沒有啥關係了。

王城稱爲京,其郊外,稱爲畿,合稱京畿,現在,韓國首都圈,就稱爲京畿道。

畿甸,都是田野的意思。

西漢時期,皇城外圍,有三輔,是指皇城外圍的三個郡,因此,有時也稱爲畿輔。

在古代,爵位有兩種,王與侯,王高於侯。經常是王侯合稱,比如,陳勝吳廣起義時,宣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周王國有兩種體系:封爵體系;宗族體系。

封爵體系——

1、王;

2、侯。數量多時,往往稱爲諸侯。

宗族體系——

1、公;

2、伯,甫,叔;

3、子;

4、男,孫。

包括了四代人:公,意即祖父;甫,即父親;子,爲兒子;男,爲長孫。

這些是輩分,也有等級的意思。

男,到後世,有時轉化爲兒子的意思,但是在上古,是孫輩,而流傳下來的成語有,孫男娣女,指孫兒孫女。

晉國曲沃三代統治者: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曲沃武公,這裏的叔、伯、公,都是等級的意思,隨着曲沃的勢力越來越大,其統治的稱呼,也步步高昇。

周文王數十子,其中,周武王以下,以周公旦、畢公高,地位最高,因此稱公,其他諸子,都稱叔,比如,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

當然,這裏的叔,原本是排行,伯仲叔季,長子伯邑考,次子仲發,其餘稱叔,老幺稱季載。第四子旦,此時也與其他兄弟一樣,稱叔,稱爲周叔旦,但是,當他成爲託孤的輔政大臣後,身份不一樣了,稱爲周公旦,此時,公、叔,就成爲了區分等級的標誌。

周公旦有八子,長子魯公伯禽、次子周公君陳,其餘各子,皆稱爲伯,比如,第四子蔣伯齡,這裏,公、伯,也是表示等級高低的稱呼。

男,孫,也是表示等級的稱呼,如,秦將楊孫、逄孫,這裏的孫,也是等級標誌。

再比如,魯桓公有四子,魯莊公,仲孫,叔孫,季孫。其中,魯莊公是男,長孫,其他三個弟弟,是普通孫輩,稱爲孫。

甫,即父,宋國有孔父嘉、華父督,陳國有儀行父,周朝廷有尹吉甫、仲山甫,這裏的父、甫,也是表示等級。

揭祕:周王國的畿服制度是什麼?

西漢禮學家戴德、戴聖,編寫《禮記》,因爲西周的封爵體系和宗族體系,都有表示等級的含義,於是,他們乾脆自己動手,將其合二爲一了,經過他們的加工,古代的等級制度:國王以下的大臣諸侯,形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禮記﹒王制》記載,諸侯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以下則是,上卿,中卿,下卿,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國王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附於諸侯,曰附庸。國王朝廷的三公,級別等同於公侯,國王的卿等同於伯爵,國王的大夫等同於子男,國王的士,等同於附庸,皆高於諸侯的卿大夫士。

《左傳》記載,諸侯,分爲大國、次國、小國,就級別來說——

次國的上卿,相當於大國的中卿;次國的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卿;次國的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夫。

小國的上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卿;小國的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夫;小國的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大夫。

左傳認爲,“上下如是,古之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