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馬嵬之變中,李亨完全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馬嵬之變中,李亨完全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並強迫楊玉環自盡,史稱“馬嵬驛兵變”或“馬嵬之變”。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舊唐書》記載,在安祿山起兵造反初期,李隆基就曾經準備讓李亨爲天下兵馬元帥,並“監撫軍國事”。但當時“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請,帝遂不行內禪。”表面上是楊國忠、楊玉環阻止了李隆基,實際上是李隆基根本就不想放權。

楊國忠和李亨矛盾很深,幾年前的天寶五載(746年)李林甫發動了一場對李亨的凌厲攻勢,楊國忠當時是李林甫一黨,在外圍搖旗吶喊。李亨險而又險的逃過一劫,但多年經營的勢力被掃蕩一空,連自己的太子妃都被迫放棄了。

本來舊恨就無法化解,又添了這次阻止自己監國爲帥的新仇,一旦李亨跟隨李隆基、楊國忠到了蜀中,蜀中可是楊國忠成長和戰鬥過的大本營,李亨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李亨對於改變當時的局面有十分的迫切性。

馬嵬之變中,李亨完全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李隆基祕密外逃,使李亨有了改變局面的大好機會。

當時李隆基逃離長安帶的人並不多,除了自己的兒子、孫子、公主之外,大臣就是宰相楊國忠、韋見素等少數幾人,護衛隊伍領頭的是跟隨李隆基幾十年的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頭一天,李隆基還下詔說要親征,但這天凌晨就偷偷的逃離了長安。

也就是說,李隆基出逃的決定是保密的,出行的衆人最多提前一天得知此事。也許李亨之前做過一些預案,但都是以長安爲背景的,這次出逃打亂了他的計劃,一切都是靠隨機應變。而這次李隆基瞞着天下人出逃,反而給了李亨更好的機會,只要說服護衛首領陳玄禮,楊國忠就死定了,這是當時李亨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好機會。

陳玄禮對楊國忠也是非常反感,在長安就想殺楊國忠,一直沒找到機會,這次機會來了。陳玄禮對李隆基忠誠一生,並非太子李亨一系。李亨是個朝不保夕的太子,皇帝親信結交太子是大忌,陳玄禮一直把握得很好。

這是馬嵬驛兵變殺掉楊國忠計劃的可行性。

馬嵬之變中,李亨完全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第2張

行動很完美,主謀者目的全部達到

陳玄禮和李亨在兵變之前是否有過溝通不確定,我個人傾向於二人經過了一次協商,定下目標就是殺掉楊國忠一黨。但陳玄禮必定提出條件要保證李隆基生命安全,李亨則用父子親情做保證,雙方取得了一致。

這個過程中,李亨身邊的宦官李輔國起到了重要作用,堅定了李亨的決心,甚至有些決定是李輔國出的主意,包括和陳玄禮聯絡可能都是李輔國負責的,這從李輔國在李亨當皇帝期間的跋扈模樣就能看出來。

後面的事情就是操作層面上的事情了,陳玄禮讓手下親信組織人發動兵變,趁亂殺了楊國忠一家。對於楊玉環大家實際上是無所謂的,但斬草要除根,楊玉環也就順帶被殺了。之後陳玄禮認爲所有目的都達到了,就找李隆基請罪,李隆基也很“大度”地接受,強調自己以前被矇蔽了,準備到蜀中就處理楊國忠,“今神明啓卿,諧朕夙志”,今天被“神明”點化做了這個事情是符合自己想法的。

馬嵬之變中,李亨完全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第3張

這句話實際上是有所指的,李隆基知道陳玄禮不是能做出兵變事情的人,必定後面有人,甚至是誰他都能猜得到,但沒必要挑明,用“神明”二字替代。

李亨這個過程從頭到尾都沒露面,李隆基也不想見自己的兒子,就命李亨在後面“宣諭百姓”。結果就有一羣老百姓哭着說“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於聖代,世爲唐民,願戮力一心,爲國討賊,請從太子收復長安。”也不知道哪裏來的這麼有覺悟的一羣老百姓。

李隆基感嘆“此天啓也。”“乃令高力士與壽王瑁送太子內人及服御等物,留後軍廄馬從上。令力士口宣曰:汝好去!百姓屬望,慎勿違之。莫以吾爲意。且西戎北狄,吾嘗厚之,今國步艱難,必得其用,汝其勉之!”

整個過程,父子倆都沒照面,由高力士傳的口信。李隆基一點兒也不傻,知道這個事情的主謀就是自己的兒子太子李亨。

李亨當時想的只是逃離李隆基掌握,在馬嵬驛可絕對沒有讓李隆基讓位給自己的想法,至於之後自立爲帝也是在周邊人攛掇下才“勉爲其難”地接受。所以,馬嵬驛兵變,主謀者李亨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