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韓信和韓王信都是功臣,爲什麼劉邦容不下?

韓信和韓王信都是功臣,爲什麼劉邦容不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本站小編帶您走進兵仙韓信以及韓王韓信的故事。

西漢建立前後,被稱爲謀略家、戰術家的韓信,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軍事造詣極高,一生身經百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爲西漢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韓信因出衆的才能和威信力,使得身爲皇帝的劉邦,越來越忌憚他。再加上他不懂收斂,自此便成爲了劉邦眼中的威脅。於是,出於穩固權力的考慮,便使用陳平之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

儘管劉邦削弱了他的兵權,但依然不放心。於是隨後就默許了呂后的計劃,下令將韓信召進宮中,以謀反之罪殘忍殺害了他。“高祖見信死,且喜且憐。”極其可悲。

不得不說,韓信在軍事上的能力確實很出色,但在政治上,他卻是一位低能兒。雖然他是一個聰明人,但不是一個“識時務者爲俊傑”的聰明人。

他不明白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儘管是有本身的努力,但除此以外,還有時機和條件。因此,像他這種具有才能謀略,又太過驕傲的人,顯然是不會被統治者所容忍的。

當然,這也並不能全部歸結於他本身。畢竟擁有至高無上權力之人,是不允許世間還有除自己以外的“神”存在,這其實根本上是一種利益衝突罷了。劉邦向來在歷史中沒有什麼好形象,按照他的性格來看,必定也不太願意容忍韓信的存在。

韓信和韓王信都是功臣,爲什麼劉邦容不下?

   與韓信同名的另一位人士,是韓國襄王庶孫,爲避免人們將二者混淆,人們便將他稱之爲韓王信。韓王信是在劉邦攻入陽城之時,加入他的軍隊。劉邦爲了拉攏他便口頭承諾,等天下統一之時,封韓王信爲韓王。

韓王信非常樂意接受,於是自此之後,他就一直爲劉邦效勞。後來秦朝滅亡,漢朝建立,劉邦賜韓王信封地潁川。然而潁川此地比較特殊,乃軍事要地,劉邦放心不過他,於是又特意下令讓他遷至馬邑。

馬邑這塊地方局勢並不穩定,因爲其背靠匈奴,經常會有匈奴出兵前來騷擾。而匈奴人,又向來勇猛無比,韓王信很是擔心自己的安危。

有一次匈奴來犯,他的大軍被困其中,等不到援助又十分怕死的他,便派人前去與匈奴求和。而當時劉邦也派兵前去救援,從匈奴手中救回他的命。

只不過,韓王信多次派出使者與匈奴密談的行爲,引起了劉邦的懷疑。他認爲韓王信必定有謀反之心,於是下詔責備他。因受到劉邦的懷疑,他整日惶恐不安,擔憂有一天會被劉邦處死。

於是一不做二不休,他就直接將馬邑獻給匈奴,與其共同商議攻打太原。劉邦得知以後,便親自帶兵擊敗韓王信部下,他倉皇而逃。

幾年之後,韓王信再次捲土重來,與匈奴一起攻打西漢。同時,他在暗中勸說駐守代地的陳豨,希望他能與自己聯手。陳豨當時也多多少少有得罪劉邦,便答應了他。

劉邦曾派出柴武勸說他們歸降,但這顯然和招安之計一樣,韓王信不認爲自己能夠被善待,便拒絕了他。無奈之下,劉邦派出衆軍前去平定叛亂,最終因爲匈奴和西漢雙方軍事相差甚大,西漢勝利,他被漢軍斬殺。

韓王信死的時候,是公元前196年。而這年,也正是韓信被蕭何、劉邦及呂后設計入宮慘死的那一年。兩個韓信皆是死在同一年,類似的原因、這樣的巧合,未免令人懷疑。不過若是查閱史書,便可發現確實是有這樣的事情。

而兩人的慘死,也是有原因的。畢竟古代封建社會,是一個皇權至上的社會,整個社會中,只能允許一個神的存在,就是皇帝。皇帝若是沒有威懾力,那麼他總會擔心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自從陳勝吳廣喊出那句,帶有平等色彩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後,喚醒了很多人。它意味着皇帝並非獨一姓,只要不符合百姓利益,那麼就會被他人顛覆,改立新朝。

因爲這種不確定性和潛在的危險性,使得君主和臣子的關係,變得緊張了起來。對於君主來說,一個兢兢業業,但沒有突出業績的臣子,和一個在百姓或者朝中威信力很高的有功之臣相比,顯然是後者危險性更大。

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惜才的明君,很多皇帝爲了自己的統治穩固,寧願錯殺一個人,也不願意任何可能的危險存在。

韓信和韓王信都是功臣,爲什麼劉邦容不下? 第2張

尤其是一路跟隨的開國功臣,他們其中不乏很多有才之人,也比起其他人更容易結成團體威脅統治。因此,統治者出於利益考慮,默認只要有威脅到皇權利益的人,那麼無論是什麼人,都只有被打壓或殘害的結局。

在西漢漢高祖時期,劉邦其實並沒有同其他皇帝一樣,大肆殘害有功之臣,他所殺得不過是一些異性王。而韓信和韓王信二人,一個過於自傲有造反之心,一個膽小和匈奴聯合抗漢,最終遭劉邦懷疑而慘死,的確也合情合理。

人們常說,識時務者爲俊傑,若是他們能保持理性,分清局勢,必然不會有如此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