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從歷史記載來看,爲何說滷城之戰是一場衆說紛紜的戰役?

從歷史記載來看,爲何說滷城之戰是一場衆說紛紜的戰役?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滷城之戰,歷史記載中各不相同,真相到底是什麼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滷城之戰是一場衆說紛紜的戰役,造成這種結果的是因爲歷史記載的前後矛盾。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對這場戰役沒有記載。最初記載這個戰役的是《漢晉春秋》,被裴松之加在了註釋中。這個記載說諸葛亮“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而在《晉書》中,對這場戰役的記載是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並且攻拔諸葛亮的營壘,諸葛亮退走。司馬懿追擊諸葛亮,擊破諸葛亮的抵抗,俘斬了上萬的蜀軍。在《資治通鑑》中,採納了《漢晉春秋》的說法,說諸葛亮獲甲首三千。

一、滷城之戰的真實性。

我們從這些互相矛盾的歷史記載中,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滷城發生了戰鬥。不能肯定的是,戰鬥的結果究竟是諸葛亮勝利還是司馬懿勝。不過,我們從這一仗的後果來看,這一仗應該是雙方都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戰果,大體打成了平手。

我們看這次諸葛亮北伐的記載,並沒有任何人在撤退回來得到封賞的記錄。如果諸葛亮在滷城之戰中取得了那麼巨大的戰果,是不可能不對有功人員加以封賞的。不過,在《三國志》中,卻有着這場戰鬥的蛛絲馬跡。比如在《王平傳》中,就有這場戰鬥的記錄。既然這場戰鬥爆發過,蜀軍又沒有對這場戰鬥的表彰,那麼這場戰鬥的戰果就肯定沒有《漢晉春秋》記載的那麼輝煌。

從歷史記載來看,爲何說滷城之戰是一場衆說紛紜的戰役?

而司馬懿的戰果也不可能像《晉書》中所說的那樣。《晉書》中說司馬懿打敗諸葛亮,迫使諸葛亮撤退。而主要的戰果是在追擊中取得的,司馬懿擊破了諸葛亮的軍隊,俘斬了上萬的蜀軍。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個戰果也是不可能的。一是衆所周知,魏軍在諸葛亮北伐中最大的損失,就是張郃的戰死。而這位曹魏的名將就是戰死在這次對諸葛亮的追擊中。張郃是這次追擊戰裏曹魏的主將,連主將都戰死的戰鬥,怎麼可能會擊破對手呢?

二是諸葛亮的蜀軍兵力有限,在諸葛亮時代,整個蜀軍也不過才十二萬軍隊。除了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總是留下三分之一的兵力看家,自己只率領三分之二的兵力出征。在這次北伐中,諸葛亮最多也只帶了八萬軍隊。如果諸葛亮在這一戰中損失上萬軍隊,那麼對蜀軍的打擊將是十分沉重的。

在街亭之戰後,諸葛亮爲了承擔失敗的責任,他主動自貶三等。如果這一次諸葛亮同樣失敗,他肯定會承擔這個責任。可是我們在歷史記載中根本沒有發現類似的記載,因此我們可以確定,這場滷城之戰確實發生過,不過戰果對於雙方都不是決定性的,對戰爭的結局不起任何作用。

二、滷城之戰的大致經過。

滷城之戰發生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在這次北伐中,諸葛亮率領八萬蜀軍從漢中進攻祁山。魏軍堅守祁山、上邽、隴西等要點,並因爲曹真身體有病,魏帝派司馬懿前去接替曹真拒敵。

從歷史記載來看,爲何說滷城之戰是一場衆說紛紜的戰役? 第2張

在這次北伐中,諸葛亮並沒有強攻祁山、上邽等曹魏的堡壘,而是圍而不攻,企圖與魏軍主力在野外決戰。因此,諸葛亮採取了一系列的機動作戰,來吸引司馬懿決戰。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全軍救援祁山的時候,便親自率領三萬軍隊攻打上邽,並搶割了上邽的麥子。

司馬懿率領軍隊回救上邽,但是並不與諸葛亮交戰。諸葛亮在收割完麥子後,又率軍南撤,司馬懿又再次尾隨諸葛亮而行。在滷城附近,諸葛亮又回軍求戰,司馬懿又退到山上,掘壕自守。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手下的將領都要求出戰,司馬懿見羣情激奮,難以壓抑,只得下令出擊。

這一仗,司馬懿分兵兩路。自己率領一路魏軍作爲正兵,進攻諸葛亮的大營。張郃作爲奇兵,進攻王平守衛的諸葛亮大營側後的南圍。在這場戰鬥中,張郃進攻的王平,堅守不動,使得張郃無法攻下南圍。正面進攻的司馬懿所部,也被諸葛亮派出魏延、高翔、吳班各領一支軍隊逆戰,遭受了失敗。司馬懿率領敗軍回營堅守不出,張郃也無功而返。

滷城之戰雖然被一些人說得神乎其神,其實從頭到尾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鬥法。諸葛亮是希望在野戰中消滅司馬懿,而司馬懿則是堅持緊跟諸葛亮,不與諸葛亮決戰的策略。這是因爲諸葛亮的最根本的弱點在他的後勤補給方面。如果司馬懿死死抓住諸葛亮的弱點,當諸葛亮的糧草不濟撤軍的時候,對他進行追擊,那麼就能夠獲得勝利。

在當時,諸葛亮實際上是處於司馬懿的包圍之中。他的背後有魏軍堅守的祁山堡,威脅着諸葛亮的後路,使得諸葛亮的後勤運輸遭受嚴重的威脅。當面又有司馬懿的大軍壓制,如果稍有差錯,就大禍臨頭。在這種態勢下,諸葛亮要和司馬懿決戰,實際上是擔負着極大的風險的。司馬懿就是看到了這一點,始終保持着尾隨不戰的態勢,使得諸葛亮求戰不得,進退兩難。如果始終保持這種態勢,諸葛亮的處境是十分困難的。

諸葛亮爲此採取了逼迫司馬懿速戰速決的策略。在部下的逼迫下,剛剛得到軍權,沒有得到全軍信任的司馬懿,只得違背自己的意願與諸葛亮作戰。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場滷城之戰中,司馬懿是留了後手的。他的正面出擊並沒有用全力,而是牽制諸葛亮的兵力,掩護張郃對王平的攻擊。如果張郃得手,那麼諸葛亮的後路被切斷,將會危在旦夕。

可是張郃的攻擊沒有得手,司馬懿便撤回了大營。諸葛亮在這場戰鬥中,取得了勝利,但是並沒有取得他想要的戰果。因爲諸葛亮既沒有能夠給司馬懿的主力沉重打擊,攻下司馬懿的大營。同時,諸葛亮也不能對孤軍深入的張郃進行反擊,任其撤退,從此就能夠知道這場戰鬥的結果了。

經過這場滷城之戰後,司馬懿繼續他的堅守戰略。處於司馬懿半包圍態勢下的諸葛亮,因爲糧草供應困難,最終不得不撤退。司馬懿爲了實現他追擊取勝的策略,不顧張郃的反對,派張郃追擊。張郃在木門中了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諸葛亮也順利的撤回了漢中。至此,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結束。

從歷史記載來看,爲何說滷城之戰是一場衆說紛紜的戰役? 第3張

三、滷城之戰的後果。

滷城之戰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在歷史上第一次直接交鋒。在此戰前,雙方互相鬥智鬥勇,進行了多次戰術上的機動。雖然雙方沒有交手,可是在戰略戰術上兩人已經進行了交鋒。這一切鬥法的效果,都在滷城之戰中得到了體現。

諸葛亮是採取以機動作戰的戰術,調動司馬懿,尋求在野外決戰。同時,也兼顧自己的糧草供應的困難,搶收對方的小麥,補充軍糧。而司馬懿則抓住諸葛亮的糧草供應困難的弱點,始終對諸葛亮步步緊逼,限制諸葛亮的行動,但是又不和諸葛亮決戰。這樣,司馬懿就始終給諸葛亮施加着壓力,使得諸葛亮揹負着後勤的重擔,最終因爲糧草不濟而撤軍。

實際上,諸葛亮採取的是以攻爲守的戰略,司馬懿採取的是以守爲攻的戰略,而在戰術上雙方又翻了過來,諸葛亮是以守爲攻,司馬懿是以攻爲守。諸葛亮對司馬懿一直進行着挑戰,可是這是他在司馬懿進攻態勢下的防禦舉動。而司馬懿在遇到諸葛亮的挑戰時,就堅守不出,這是他採取以防守的手段,對諸葛亮施加壓力,保持進攻的態勢。

在雙方的滷城之戰中,諸葛亮採取的是以防守挫敗對方的進攻,再加以反擊的戰術。而司馬懿雖然採取的是進攻的戰術,他實際上想要採取的是防禦的效果。這樣,司馬懿在進攻諸葛亮的大營時,只是試探性的進攻,一旦形勢不利,就馬上撤了回來。這樣,滷城之戰就以虎頭蛇尾的結果結束了。

不過,經過這一場戰役,司馬懿基本上對諸葛亮的戰略戰術有了深入的瞭解。同時,他也通過這一場戰役,對自己的部下和軍隊的戰鬥力都有了認識。尤其是和諸葛亮的交手中,他確立了自己的戰略戰術。那就是堅守不戰,等待諸葛亮的糧草耗盡撤退時再進行追擊。同時,張郃在追擊時中伏也給了司馬懿深刻的印象。

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雙方在滷城之戰中得到的經驗教訓都被付諸實踐。諸葛亮依舊採取曾經成功的機動作戰,進佔北原,偷襲陽遂。但是在對諸葛亮早有防範的魏軍防守下,諸葛亮的機動作戰都沒能成功。司馬懿堅持行之有效的戰略,堅守不戰,等待諸葛亮糧盡撤軍。同時,在蜀軍撤退的時候,司馬懿汲取張郃的教訓,謹小慎微。在蜀軍擺出反擊的姿態,馬上撤軍。

而諸葛亮則汲取了自己後勤困難的教訓,在第五次北伐中,着重力量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先積蓄了三年的糧草,並且用木牛流馬進行運輸。諸葛亮還抓住司馬懿堅守不戰的特點,採取戰場屯田。他將軍隊和當地百姓混雜在一起,在當地開荒種田,解決了糧草的供應問題。如果這樣繼續僵持下去,諸葛亮可能會逼司馬懿改變策略,與自己決戰。可惜的是,諸葛亮因爲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沒有完成自己的意願。

結語:

滷城之戰在歷史上記載不一,但是這場戰鬥是確實存在的。不過不管這場戰鬥雙方的勝負如何,都沒有對戰爭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如果從各方面的文獻資料來看,這場戰鬥應該是諸葛亮取得了勝利。不過由於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諸葛亮全軍上下也沒有進行封賞。

但是,這場戰鬥對諸葛亮和司馬懿日後的戰爭,影響十分深遠。他們兩人都通過了這場戰鬥,對敵人的作戰特點有了深入的瞭解,並且將這些經驗教訓運用到了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中去。在那次戰役中,司馬懿和諸葛亮經過多次交鋒,最終遏制了諸葛亮的攻勢,使得諸葛亮壯志未酬。這一切,未始不是滷城之戰帶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