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劉備有四個兒子,但爲什麼說劉禪是當時的最優選擇?

劉備有四個兒子,但爲什麼說劉禪是當時的最優選擇?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劉備明知劉禪資質平庸,爲何仍要選其即位,而不選其他三個兒子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原因之一:受傳統“宗法制”影響,劉禪繼承順位佔優

按照史料記載,劉備有名有姓的兒子共有四人,其中長子劉封乃是義子,次子劉禪和弟弟劉永、劉理則皆爲庶子。自周朝以來,上到國君,下旨黎民,傳承順位始終受“宗法制”影響較大,而“宗法制”的核心便是“立嫡立長”,因而劉禪即位可謂名正言順。

雖然東漢末年距離周朝已經相當久遠,但“宗法制”在傳承順位上的影響,仍然極爲深遠,雖說中間有秦始皇立幼子胡亥之舉,但那畢竟是個反面教材。因此,在傳統“宗法制”的影響下,劉封雖然年長,但身爲義子的他根本沒有繼承資格。

再說劉備其他三個兒子,劉禪乃是劉備長子,但其生母甘夫人生前只是替劉備執掌家事,並無正室之名分,因此劉禪也只是庶長子。至於劉永和劉理,史料只記載兩人乃是異母,但卻並未記載生母是何人,因而幾乎可以斷定並非吳皇后所生,否則如果兩人之中有任何一人爲嫡子,劉禪都得靠邊站。此外,《劉氏家譜》雖稱劉永爲吳皇后所生,但恐怕並不足信,畢竟劉備娶吳皇后有拉攏東州派的意思在,如果劉永爲嫡子而未被立爲繼承人,東州派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答應。

劉備有四個兒子,但爲什麼說劉禪是當時的最優選擇?

如上,在劉封乃是義子,而劉禪、劉永、劉理皆爲庶子的情況下,按照“宗法制”的傳承原則,劉禪在這場繼承人之爭中,已經領先了遠遠不止一個身位。至於劉封,僅此一條,便徹底喪失了即位的可能。

原因之二:彼時蜀漢形勢危急,劉永、劉理年齡太小

劉備作爲東漢末年亂世之中,起步最晚和起步最低的一路諸侯,其雖頂着漢室宗親的名頭,但起家之路走的實在艱難,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拿下“荊南四郡”的劉備纔算有了一處根基之地。此後,蜀漢勢力雖然發展迅速,但根基實在不穩,我們不妨來看看關於劉禪繼位的兩個重要時間節點。

1、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後,隨即自立爲漢中王,緊接着便將劉禪立爲了王太子。這一年,劉禪12歲。

奪取漢中之後,劉備的勢力達到了頂峯,然而此時蜀漢形勢卻並不樂觀。於外,孫劉聯盟雖然得以維持,但圍繞荊州歸屬問題,雙方卻是明爭暗鬥不止,建安二十年(215年),若不是曹操突然出兵漢中,劉備和孫權之間便已經爆發了戰爭,雖然劉備爲避免腹背受敵而與孫權議和,但經過“湘水劃界”後,劉備佔據的荊州便只剩下了南郡、零陵郡和武陵郡三郡之地,而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則落入了孫權之手。

於內,奪取益州之後,蜀漢內部的派系鬥爭也極爲明顯,彼時劉備麾下文臣武將主要分爲四個派系:一是以張飛、關羽、趙雲、簡雍爲主的劉備嫡系;二是以諸葛亮爲首,以馬良、馬謖、黃忠、魏延、楊儀、費褘等荊襄人士爲主的荊州派;三是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益州本土士族爲主的益州派;四是以法正、李嚴爲首,以許靖、黃權、劉巴、孟達、董和、董允等爲主的東州派。而劉備此時採取的措施,便是重用嫡系和荊州派,拉攏東州派,限制益州派,劉備娶寡居的吳氏爲正室,正是爲了拉攏東州派。

劉備有四個兒子,但爲什麼說劉禪是當時的最優選擇? 第2張

2、章武元年(221年),曹丕篡漢建魏之後,東漢徹底滅亡,劉備則於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劉禪得以進位皇太子。這一年,劉禪14歲。

此時的形勢對於蜀漢來說更爲不利,尤其是在對外形勢方面。就在劉備自立爲漢中王后不久,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駐守荊州的關羽在劉備剛剛取得“漢中之戰”慘勝後不久,發動“襄樊之戰”,結果於同年十二月,因東吳方面偷襲後方,最終兵敗身死,而劉備僅有的荊州三郡,也就此落入東吳手中。

此時,佔據荊州六郡之地的東吳(南陽郡在曹操手中),已經從東面徹底鎖死了劉備東出的路線,而北面曹魏又在關中布以重兵,從北面限制了劉備向北發展的路線。此時的蜀漢,等於被雙方鎖死在了益州、漢中之地,想要向外發展極爲困難。

如上所述,劉備不僅起家較晚,且生孩子也比較晚,當劉備於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去世之時,雖然自己已經是62歲的高齡,但其長子劉禪卻僅僅16歲。至於劉永、劉理,史料雖未記載出生時間,但大概率生於劉備奪取益州之後的他們,此時更是隻有八、九歲。如此內憂外患的局面下,劉備又豈敢將未來託付在兩個小孩子身上。

原因之三:劉禪或非開拓之主,但勉強算守成之君

雖說蜀漢最終在劉禪手中亡國,而一句“樂不思蜀”更是將其永遠的釘在了恥辱柱上,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從章武三年(223年)即位,再到炎興元年(263年)亡國,劉禪在位長達41年,乃是三國時期所有君主之中在位最長的。尤其是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仍然得以延續三十年,不能說沒有劉禪的一絲功勞。他或許並不算是開拓之主,但勉強也算是個守成之君。

劉備有四個兒子,但爲什麼說劉禪是當時的最優選擇? 第3張

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掌權十一年,劉禪便老老實實的聽話了十一年,在此期間劉禪並未因諸葛亮大權在握,而與其生出任何嫌隙。雖說諸葛亮忠心耿耿,毫無野心,但作爲一個君王來說,劉禪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殊爲不易。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仍然得以延續三十年,雖說其中有曹魏和東吳兩國內部政權動盪,無力征討蜀國的原因在,但劉禪的功勞同樣不可抹殺。一方面,魏延被殺,楊儀被廢之後,劉禪不再設立丞相,而以費褘爲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爲大司馬,使得朝中割據趨於平衡,不再一家獨大。雖說蔣琬等人死後,大權獨攬的劉禪寵信了黃皓之流,最終又導致了朝政混亂,但相較於曹魏和東吳的混亂局面,劉禪的表現已經相當出色。

另一方面,劉禪也算善待臣民,即使面對進諫不能接受,但也可以做到容忍,即使姜維北伐毫無所獲,劉禪也並未輕易廢其兵權,與東吳的幾位君主尤其是孫皓比起來,劉禪算是比較有容人之心了。而對待百姓方面,他是懂得休養生息的,在亂世當中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也算是功德一件了。南北朝時期,蜀中百姓甚至還爲劉禪建立了專祠,與武侯祠一東一西位列昭烈廟兩側,由此可見劉禪的統治是深得蜀中百姓擁戴的。

至於蜀漢的亡國,與其說是劉禪的責任,不如說是大勢不可逆。“夷陵之戰”後,蜀漢實際上已經成爲了三國之中最弱的一個,如果想要扭轉乾坤,在堅持聯吳抗魏的大方針下,還必須北伐取得成效,否則只會與曹魏和東吳兩國的差距越拉越大。然而歷經諸葛亮、姜維兩代,蜀漢的北伐始終未能有所斬獲,實際上從此之後,蜀漢便已經開始了慢性死亡。

如上,在那種外有強敵環伺、拓展無望,內部人才凋零、國力疲弱的情況下,劉禪能夠做到內部穩定,不至於國內生亂,百姓安居樂業,已經實屬不易。至於被曹魏所滅,責任並不全在於劉禪,有一定大勢所趨的因素,難道傳位給劉永、劉理,便會做的比劉禪更好嗎?誰也無法保證。

綜上所述,劉備雖然有四個兒子,但無論從“宗法制”的影響,還是從幼主難立的角度來講,劉禪都已是當時的最優選擇。即使是治國理政的能力,劉禪也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般無能,歷史上開拓之主本就較少,以一個守成之君的角度來看,劉禪未必便是不合格的。至於劉永和劉理,或許會比劉禪更好,或許不會,誰也無法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