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諸葛亮對曹魏的五次北伐,真的動搖了蜀漢國本嗎?

諸葛亮對曹魏的五次北伐,真的動搖了蜀漢國本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有人說諸葛亮北伐加速了蜀國的滅亡,果真如此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次,街亭失守,被迫退兵。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派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率領一支疑兵,擺出經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勢,曹叡果然命曹真都督關右諸軍,前往抵禦趙雲。而諸葛亮則率主力趁勢向祁山發動進攻,曹魏毫無防備,導致隴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接連陷落,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情形危機之下,曹叡親自到長安坐鎮,派張郃率軍前往抵抗諸葛亮,曹魏涼州刺史徐邈也派兵與金城太守反攻南安郡。諸葛亮於是派遣馬謖領兵把守街亭要道,結果敗於張郃之手,王平率軍向諸葛亮靠攏,而柳城的高翔被郭淮擊敗,魏延也被張郃堵在了山谷之中,兩人只得撤軍。與此同時,趙雲也被曹真打退,曹真隨即率軍攻打安定郡。諸葛亮見全盤計劃被打亂,無奈之下只得內遷西縣千餘家,隨後率兵退回漢中。

諸葛亮對曹魏的五次北伐,真的動搖了蜀漢國本嗎?

第二次,糧草不濟,被迫退兵。建興六年(228年)冬,曹休在石亭被東吳陸遜擊敗,諸葛亮聽聞魏軍將大舉東進,關中兵力空虛,於是諸葛亮寫信給兄長諸葛瑾,表示自己將進兵陳倉牽制魏軍,使其無法東進。諸葛亮隨即出兵陳倉道,包圍陳倉,不過魏國早已築好陳倉城嚴陣以待。由於曹魏早已準備充分,再加上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雙方激戰二十餘日而不分勝負,曹魏方面費耀、張郃等則率領元軍趕來,再加上蜀漢糧草不濟,諸葛亮只得再度退回漢中,並殺死了前來追擊的魏將王雙。

第三次,你來我往,蜀漢小勝。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陰平,曹魏大將郭淮率軍救援,諸葛亮則率軍駐紮建威牽制郭淮,得知蜀漢主力到來,曹魏只得撤軍,漢軍佔領武都、陰平二郡。同年冬,諸葛亮築漢、樂二城,加強漢中防守。次年七月,曹魏轉守爲攻,兵分三路進攻漢中,其中曹真率主力走子午道、司馬懿率軍從漢水而上、張郃則從褒斜道進兵。諸葛亮則令李嚴率軍兩萬赴漢中狙擊,並加固加強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後因天降大雨,曹真用了一個月才走完一半路程,再加上魏明帝下令撤軍,魏軍逐退回。同年,諸葛亮派魏延、吳壹入南安,魏延攻破郭淮,吳壹攻破費瑤,蜀漢取得小勝。

第四次,糧草不濟,蜀漢撤軍。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趁雍涼地區乾旱再度北伐,以木牛運糧,包圍祁山堡,曹睿則派司馬懿爲統帥屯於長安,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在諸葛亮漂亮的誘敵深入之計下,司馬懿大敗,退往上邽與諸葛亮對峙。蜀漢後因糧草接濟不上,再加上劉禪下旨撤軍(李嚴所爲),諸葛亮隨即撤軍,並於途中伏擊追擊的張郃,導致張郃重傷病逝。

第五次,孔明病逝,蜀漢撤軍。建興十二年(234年)春,諸葛亮經過三年的準備,再度率領數萬大軍出斜谷口北伐,同時聯絡孫吳希望共同伐魏。四月,漢軍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寨。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築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糧食,令漢軍自行撤退。同時,孫權也響應蜀漢,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親自率軍打敗。魏蜀相持百餘天,不論諸葛亮如何挑戰,司馬懿始終堅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而病倒,病情迅速惡化,司馬懿趁機偷襲漢軍後方,斬五百餘人,獲牲口千餘頭,降者六百餘人。諸葛亮因病重無法統軍,自知命不多已,只得安排後事,命令軍隊撤退。不久後,諸葛亮死於營中。

諸葛亮對曹魏的五次北伐,真的動搖了蜀漢國本嗎? 第2張

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纔是規模比較大的戰爭,其餘三次只是局部的小型戰爭,總體對蜀漢國力影響極爲有限。而在規模比較大的第一次和第五次戰爭中,第五次蜀漢屬於無奈撤軍,只有第一次損失比較大,但也只有馬謖在街亭損失嚴重,反而卻將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軍民全部遷往了漢中,大大擴充了蜀漢國力。

因此,說這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動搖蜀漢國本,顯然並不準確。

關於諸葛亮北伐的動機,其實近代歷史學家根據史料已經進行了推導和概括,總體便是三點原因。

1、完成先帝遺願。這個主要源自於諸葛亮的《出師表》,其中有“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語句。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的確有報答先帝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完成其光復漢室的遺願。

諸葛亮對曹魏的五次北伐,真的動搖了蜀漢國本嗎? 第3張

2、轉移內部矛盾。蜀漢內部其實一直存在着矛盾,一方是以諸葛亮爲代表,最初跟隨劉備的荊州集團;一方是以李嚴爲代表,原來劉璋的舊部東州集團;還有一方則是以譙周爲代表,蜀地本土勢力的蜀地集團。在蜀漢建立之初,擁有荊州和益州時,三方勢力的矛盾還不明顯,但是自從荊州丟失、劉備敗於夷陵後,荊州集團不僅丟失了根基之地,且人員損失慘重(關羽、張飛、黃忠、馬良、麋竺等),已經無力壓制強大的蜀地集團,因而必須聯合東州集團,這導致三方矛盾日益突出。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在託孤之時,對李嚴進行了拉攏。鑑於這種矛盾,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漢的內部矛盾轉化爲對曹魏的外部矛盾,而且只要打下雍州、涼州,內部三大集團的矛盾也會大大縮減。

3、扭轉蜀漢弱勢。在魏蜀吳三國之中,三方國力顯然是“曹魏>東吳>蜀漢”,蜀漢在人口、土地、經濟等各方面可以說是全面落後於另外兩方,如果三方各自埋頭髮展,蜀漢的發展速度根本無法與另外兩方相提並論。而自從曹叡在大臣孫資的建議下,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的措施後,諸葛亮已經意識到了危機,如果任憑曹魏發展,蜀魏兩國之間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而蜀國只能是慢性死亡。而對於蜀漢來說,山峻之險無疑是一把雙刃劍,曹魏難以攻打進來,但蜀漢也難以向外發展,因此蜀漢必須向外拓展,一方面可以擴充實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斷蠶食削弱敵人,儘量將雙方拉回同一水平線,可惜上天給諸葛亮的時間太少了。

綜上所述,在已知悶頭髮展只會自取滅亡的情況下,諸葛亮不斷北伐其實也是一種被動的無奈選擇,而且並未加速蜀漢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