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國家危難時刻,明朝的各地藩王爲何沒有站出來?

在國家危難時刻,明朝的各地藩王爲何沒有站出來?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明史·諸王三》中,在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一系的記錄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崇禎)九年秋八月,京師戒嚴,倡義勤王。詔切責,勒還國。事定,下部議,廢爲庶人,幽之鳳陽。

這段記載講的是,崇禎九年時,清軍入關,當時的唐王朱聿鍵(南明時的隆武皇帝)自募兵馬數千,然後親自帶着這些兵馬,準備去北京勤王護駕。

但朱聿鍵的一番好心被崇禎皇帝當成了驢肝肺,還以此爲由,把朱聿鍵廢爲庶人,圈禁在鳳陽。

朱聿鍵或許是在想,國難當頭時,朱家子孫應該站出來爲國出力,但崇禎卻害怕藩王們有什麼大逆不道的心思。

因此,出頭鳥朱聿鍵悲催了,在鳳陽,他被足足圈禁了八年。

這起事件,其實是一起標誌性的事件,爲什麼這麼說?下面略作分析。

先從明朝開國之初說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前,將所有的兒子都分封在外,寄望於這些兒子們幫助大明江山戍邊禦敵。

從朱元璋的兒子們被分封的地點來看,朱元璋確實是這麼設想的,他的兒子們,除極少數外,大多都被分封在邊關城鎮。

這些藩王們都被朱元璋授予一定的兵權,“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最牛的藩王,如寧王朱權,甚至“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藩王們強勁,帶來的最大的弊端就是出現了“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推翻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自己坐上去了。

在國家危難時刻,明朝的各地藩王爲何沒有站出來?

然後,朱棣也學習建文帝,開始削藩,他不削爵位,只削兵權,承認藩王們的特權和地位,但藩王府不能再有那麼多兵了。

朱棣之後的明朝帝王,都奉行朱棣對待藩王的原則,允許他們佔有更多的財富,但不能帶兵,不能輕易離開封地,不能結交朝臣,藩王們之間也不能互相通信和結交。

這種做法雖然違背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意願,但對於明朝的安定團結,還是很有幫助的。

至少,到明末崇禎朝爲止,明朝歷經的二百多年時間裏,藩王造反的現象屈指可數。

但這種限制皇族的做法,到明末時,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明末崇禎朝,天下大亂,外有清朝(後金),內有農民起義軍,明朝被迫雙線作戰,苦不堪言。

且明朝的財政也出了問題,能收上農業稅的耕地越來越少(都被兼併了,包括藩王們都在搞兼併),商稅又被官僚集團和士紳們抵制。

崇禎皇帝急白了頭髮,每年也收不上來多少錢,完全抵不上軍費的消耗。

找底層農民加徵?在士紳們的加碼下,只會逼得更多的農民站起來造反。找官員和士紳募捐?連崇禎皇帝的岳父都不願意出錢。

怎麼辦?這個時候,其實有一股很大的力量和一筆龐大的財富是可以暫時借用的,就是遍佈全國各地的藩王們及衆多宗室人員。

首先,藩王們有錢,底層宗室可能也過得苦,但親王和郡王這個級別的王爺們,是相當有錢,他們算是兼併土地以及壟斷地方商業的主力軍。

網絡上,有人說,明末時,全天下的土地有一半都被藩王們佔據,天下的財富也有一半被他們佔有,雖然這個說法略顯誇張,可藩王們的財富是天文數字,卻是毋庸置疑的。

但這些財富都沉澱了,對於國家一點作用也起不了。

在國家危難時刻,明朝的各地藩王爲何沒有站出來? 第2張

其次,藩王們和宗室人員保衛明朝的意願是最強烈且堅決的。

改朝換代,官僚集團和士紳們只要願意臣服,也能過得很舒服,但對於朱氏藩王和諸多宗室們來說,改朝換代就是滅頂之災。

因此,如果崇禎皇帝在官僚集團,以及士紳們靠不住的情況下,打開藩王們身上的枷鎖,允許他們募兵保衛地方,允許他們出錢支持朝廷(拿權力交換),情況或許會大不同。

以唐王朱聿鍵爲例,他都能募兵數千,在洛陽的福王朱常洵能募兵多少?

只要崇禎皇帝願意開先例,我相信,如唐王這樣的藩王,在全國會出現不少。

這樣一來,全國各地,特別是陝西、山西、河南能農民起義軍鬧騰的重災區,明朝的壓力都會小不少。

藩王們沒權力時,只能坐等城池攻破,財富被搶,人被殺,但朝廷給予特權後,他們絕不會坐着等死。

甚至於,某些藩王會因此產生對皇位的覬覦之心,會更加努力在剿滅農民起義軍和對抗清軍身上下功夫,以積累聲望。

如此,藩王們積累的大量財富就能被充分利用起來,成爲明朝雙線作戰的後勤保證。

退一萬步說,即使藩王們有了不好的心思,肉總歸爛在鍋裏,總比王朝更迭爲大順朝或大清朝要強得多。

特別是那些底層的宗室們,允許他們出來做官,入伍也好,入朝也好,起到的作用絕對會超過官僚集團和士紳們。

畢竟,只有姓朱的才最怕改朝換代,其中有膽小的,但更多的、膽大的宗室們會站出來保衛明朝。

但崇禎九年時,唐王朱聿鍵自己出錢募兵勤王,卻被崇禎問罪圈禁,這一處理方式,把所有藩王和宗室們爲國出力的心思給徹底打斷了。

在國家危難時刻,明朝的各地藩王爲何沒有站出來? 第3張

明朝形勢都相當危急了,可崇禎防備藩王們的心思還是大於防備清軍和農民起義軍。

藩王們擁有的財富和實力,因爲朝廷的不允許,無法轉換成鎮壓農民起義軍和抵抗清軍的資源或軍費。

而這筆龐大的財富,只能等着被敵人攻破城池後搶去,壯大敵人自身。

所以,我才說,唐王朱聿鍵在崇禎九年被圈禁事件是一起標誌性事件。

因爲這起事件,崇禎皇帝把藩王和宗室們這一股力量,以及他們擁有的龐大財富,全給放棄掉了。

南明時期的幾位明朝皇帝,空有名號,沒有財富和資源,都能憑藉朱家子孫的身份,號召反清人士抵抗清朝近二十年。

如果此前被農民起義軍或清朝殺掉、財富被搶的藩王們,在崇禎朝時期就能打開圈養的枷鎖,他們爆發出的力量,就算能翻盤也未可知?

最終能脫穎而出的藩王,或許比崇禎皇帝更有資格延續明朝的江山社稷。

關鍵是,崇禎皇帝想保的是朱家江山?還是崇禎一脈的江山?

就好像明初的“靖難之役”,一個姓朱的建文帝下去了,另一個姓朱的明成祖站起來了,朱家其實一點都沒虧本。

但顯然,從唐王朱聿鍵被圈禁一事看來,崇禎皇帝選擇的是崇禎一脈的江山。

結果,卻是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