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時期關寧軍是如何崛起的?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明朝時期關寧軍是如何崛起的?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寧軍是明朝末年的一支部隊,袁承煥經略遼東之後,經過改編訓練而成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末年,在明軍的隊伍序列中,有過諸多大名鼎鼎的部隊,其中有一支部隊叫關寧軍,他們的背後是遼東將門。

明朝時期關寧軍是如何崛起的?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關寧軍以及遼東將門的崛起,有賴於清朝(後金)的崛起。

因爲清朝的崛起,明朝不得不將大量物力、財力向遼東傾斜。

加之明朝最終又採用“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策略,孫承宗、袁崇煥等名臣都支持這個策略,對遼東將門加大扶持。

久而久之,遼東將門大獲其利,他們和其直屬的關寧軍也一步步壯大起來,成爲遼東明朝轄地上真正的主人。

甚至因爲投降到清朝那邊的遼東籍將領、軍士人數不少,在清朝政權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可以說,從天啓朝末期到崇禎朝,在遼東明朝管轄的地區,真正說了算的就是遼東將門。

什麼孫承宗、袁崇煥之流都只是遼東將門利用的對象而已,因爲他們所支持和踐行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能給遼東將門帶來大量實質性的好處。

至於在遼東戰場上跟遼東將門所屬的關寧軍並肩作戰的戰友們,也就是從全國其餘地區調派來的軍隊,統統是遼東將門不歡迎的對象。

因爲,這些軍隊都要分享朝廷分發下來的遼餉,在遼東將門眼中,這是從自己嘴裏搶食,這是不可容忍的。

有句俗話叫“店大欺客”,明末的遼東就是這種狀況。

遼東將門攜關寧軍坐鎮本鄉本土,爲獨佔遼餉及相關利益,對外來軍隊大肆排擠,導致許多從關內長途跋涉來爲國拒敵的將領和軍隊含恨隕落在遼東大地上。

這種情況隨着明朝政府對遼東將門的依賴性的逐漸增大,也越來越公開化。

在史書中,就記載有不少類似的事情,其中,有一則戰例,讓人讀了後,感覺到觸目驚心,也憤慨遼東將門及關寧軍的心黑手辣。

明朝時期關寧軍是如何崛起的?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第2張

這則戰例記載於《明史·金國鳳傳》中: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是年十月,賊匪復攻寧遠。國鳳憤將士忄匡怯,率親丁數十人出據北山岡鏖戰。移時矢盡力竭,與二子俱死。

上述內容是講金國鳳在鎮守寧遠時,清軍來攻,金國鳳想率軍出擊,但沒人願意隨他出戰。

金國鳳憤慨之下,只帶着兩個兒子跟幾十個家丁衝出寧遠城,跟清軍死戰,隨後戰死。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將領出戰,士兵卻在城頭看着他去送死的狀況?

時任薊遼總督的洪承疇在金國鳳戰死後,給崇禎的奏摺中說明了原因,《明史·金國鳳傳》中記載了洪承疇的奏摺內容:

國鳳素懷忠勇。前守松山,兵不滿三千,乃能力抗強敵,卒保孤城。非其才力優也,以事權專,號令一,而人心肅也。迨擢任大將,兵近萬人,反致隕命。非其才力短也,由營伍紛紜,號令難施,而人心不一也。乞自今設連營節制之法,凡遇警守城,及統兵出戰,惟總兵官令是聽。庶軍心齊肅,戰守有資,所繫於封疆甚大。

洪承疇說得很明白,此前能以三千士兵守住松山的金國鳳,在寧遠時麾下有近萬人,卻打了敗仗,原因就一個,這近萬人沒有一人聽從金國鳳的指揮。

而這近萬人,絕大部分是屬於遼東籍軍士,也就是關寧軍。

實際上,金國鳳守松山時帶的三千兵,也大多是關寧軍將士,但爲何守松山時,金國鳳能帶着他們力抗強敵,守寧遠時,反而指揮不動了?

我分析原因也就一個,金國鳳守松山時,是單純的防守,而守寧遠時,因爲帶的兵多,他想衝出去野戰,而關寧軍不願意跟隨他去野戰。

防守是被動的,不守不行,而且傷亡小,野戰是主動行爲,傷亡也會很大。

關寧軍的士兵們不敢跟清軍野戰,也不願意用傷亡巨大的野戰消耗實力,他們認爲,守住城池就足夠了。

這就是金國鳳在寧遠指揮不動萬餘士兵的原因所在。

金國鳳不是遼東人,他是宣府(張家口)人,在關寧軍眼中是徹徹底底的外人,誰也不願意跟着他去送死,即使有爲國而戰這個大義名分。

所以,當金國鳳發現指揮不動這些關寧軍士兵,並怒而率兒子和家丁向清軍發起決死衝鋒時,萬餘士兵心黑到眼睜睜看着指揮官去送死。

事後,連洪承疇這位朝廷派去遼東指揮作戰的最高軍政長官都害怕了。

他在給崇禎皇帝的奏摺中,乞求崇禎趕緊以皇帝的名義下聖旨,嚴令遼東軍士要“惟總兵官令是聽”,希望皇帝的名義能讓關寧軍有所收斂。

洪承疇也看得明白,這關寧軍最終還是要讓遼東將門指定的將領來指揮,摻沙子讓外人來就是不行,不管誰來,遲早都會被關寧軍給坑死。

金國鳳戰死時的官職是寧遠團練總兵,他死後,經洪承疇領銜舉薦,寧遠團練總兵一職由關寧軍中的後起之秀吳三桂接任。

備註:直到崇禎朝滅亡,吳三桂在明朝的官職都是寧遠團練總兵,很多影視劇中把吳三桂稱爲“大明山海關總兵”的說法是錯誤的,崇禎十七年時的山海關總兵叫高第,跟着吳三桂一起投降清朝,高第麾下的軍隊數量比吳三桂少很多,因此降清時是以吳三桂爲主導。

明朝時期關寧軍是如何崛起的?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第3張

金國鳳被關寧軍坑死了,關寧軍的自己人吳三桂如願以償升官,能夠以主帥的身份鎮守寧遠重地。

洪承疇舉薦他,當然是希望在不久之後跟清軍的決戰中,能讓吳三桂及關寧軍盡力幫助自己打仗。

但可惜的是,洪承疇最終也被吳三桂及他率領的關寧軍給坑慘了。

崇禎十四年,“鬆錦之戰”進行到關鍵時刻,洪承疇所率的十三萬明軍精銳因糧道和後路被清軍斷掉,陷入不利局面。

經過商議,洪承疇和各個部隊的總兵們決定約定時間,十三萬大軍集體向南突圍。

但還沒到出擊的時間,大同總兵王樸就率部先跑了,隨後,吳三桂也趕緊帶着部隊跑了。

他們一逃,徹底打亂了明軍的步奏,剩餘的六位總兵中有四位也開始逃跑,明軍瞬間崩潰。

明軍主帥洪承疇因此突圍不成,被圍困在鬆山城,堅守約半年後城破,洪承疇被俘降清。

這十三萬大軍最終從清軍包圍中逃出來的不過三萬餘人,大部分是跟着吳三桂的關寧軍。

由此看,關寧軍在寧遠城坑死金國鳳只是小兒科,“鬆錦之戰”中坑慘洪承疇及明軍精銳,纔是常規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