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爲爭奪霸權在泓水爆發了一次戰鬥,以宋國失敗告終,史稱泓水之戰。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場戰爭有意思的地方,並不在於戰爭發生的原因或者經過。打仗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大致就是宋國和楚國都想在中原地區稱霸一方,結果楚國打贏了,宋國打輸了。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真正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打仗的方式。

雙方交戰過程當中,宋國這邊,在楚軍過河以及派兵佈陣的時候,都沒有發起進攻。直到楚軍徹底擺好了陣勢,才下令開戰,結果就被楚軍打得大敗。所以後世往往都嘲笑宋國軍隊的指揮者宋襄公,認爲宋襄公太過迂腐,連打仗都不懂變通,活該失敗。

那麼,這位被嘲笑了兩千多年的宋襄公,真的有那麼傻嗎?爲什麼宋襄公在楚軍準備的時候,沒有下令發起進攻?難道宋襄公的仁義,真的就那麼迂腐嗎?

實際上,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宋襄公確實比較傻。但如果我們回顧當時那段歷史,把視角帶入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就會發現,這場戰爭之所以會打得十分有趣,並不是因爲宋襄公迂腐,而是因爲兩個不同時代的規則,進行激烈碰撞的產物。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第2張

想要說清楚這件事,我們還得從宋襄公本人,以及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說起。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的第二十位國君,史書上沒有記載,宋襄公的詳細生年。但我們目前知道,宋襄公應該是在公元前651年即位,此後一直在位十四年的時間。

如果我們把歷史的尺度調大一些,回顧一下宋襄公生活的這個時代,我們就不難發現,這個時代其實非常特殊,正處於一個變革的大時代。

公元前771年,也就是宋襄公即位一百多年以前,隨着西周的京城鎬京被犬戎攻破,西周的最後一位天子周幽王被殺,西周正式覆滅。此後,周幽王的長子姬宜臼在諸侯們的推舉下,再次繼承了天子之位,並且把都城遷到了洛邑,後世史稱周平王。

因爲洛邑在鎬京的東方,所以在這之後的周朝,也就被稱之爲東周。而這次遷都,後世則是稱之爲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轉折點。因爲這次搬家,意味着周王室的力量,徹底衰落了下去。而且,在周平王即位的同時,周平王的一個叔叔也被其他諸侯,推舉做了周天子,後世史稱周攜王。

此後近二十年的時間裏,周王室一直都是兩王並立的局面。這種局面,無疑導致周王室進一步衰落了下去。直到二十年之後,在晉國的幫助下,周平王才終於幹掉了周攜王。但到了這個時候,周王室的威嚴,無疑是衰退得更加嚴重了。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第3張

周平王總計在位五十年時間,在位期間雖然做了很多努力,但卻始終無法逆轉周王室的衰落趨勢。而等到周平王去世之後,因爲太子同時去世,所以他的孫子周桓王繼承了王位。周桓王即位之後,因爲年輕氣盛,想要幹出一番事業,直接和周王室最重要的支持者鄭國鬧翻了。

鬧翻了的結果,就是鄭國和周王室打了一仗,後世史稱繻葛之戰。在繻葛之戰當中,周桓王雖然已經集結了所有能動用的力量,卻仍是敗給了鄭國。而且在戰爭過程當中,周桓王還被箭矢射中,差點就丟掉了性命。所以,等到繻葛之戰結束以後,衆多諸侯國瞬間意識到,原來周王室其實也不過如此,並不強大。

所以,此戰之後,周王室便徹底喪失了對整個天下的控制權。一個羣雄逐鹿的時代,正式到來了。

繻葛之戰發生於公元前707年,也就是宋襄公即位56年以前。從這時開始,周天子徹底變成了廟裏的神像,大家敬他卻不怕他。因爲周王室的衰落,以往舊有的那套規則,開始徹底失效。新時代的規則,也逐漸孕育而出。

在這個新的時代開始之初,很多諸侯國開始兼併周圍其他弱小的諸侯國,藉此壯大自身。但很快,大家就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盲目擴張,很容易會導致自身被其他諸侯國敵視。一旦得罪的諸侯國多了,很容易引來其他諸侯國的圍攻。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第4張

在當時那個時代,還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國,能夠同時抗住其他所有諸侯國的聯手進攻。而且,周王室雖然已經衰落,但還是擁有天下共主的地位。一旦某個諸侯國,把其他諸侯國都得罪了,這時候周王室再站出來振臂一呼,號召大家去進攻這個諸侯國。那這個諸侯國就算再怎麼強大,也一定會被大家圍毆到滅國。

既然如此,那些有志於擴張的國家,又該怎麼兼併其他國家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後,大家很快找到了答案:既然打着自己的名義,很容易引來其他諸侯國的圍攻。但打着周天子的名義,不就可以避免這個結果了嗎?

於是,歷史上最早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出現了。

第一個熟練掌握這套操作的人,是歷史上那位著名的齊桓公。齊桓公登基於公元前685年,此時距離那場繻葛之戰,已經過去了22年,周天子的威勢已經進一步衰落。當年那位被射中肩膀的周桓王已經去世多年,此時正是周桓王的兒子周莊王在位期間。

爲了帶領齊國擴張,齊桓公主動帶頭,去朝拜周天子,然後打着周天子的名義,聯合其他小國,打擊自己的敵人。不得不說,有了周天子這杆大旗之後,齊桓公這邊的聲勢確實暴漲了很多,其他諸侯國也確實更願意依附於強大的齊國。

最重要的是,這些小國每次跟着齊國打仗,自己都能得到一些好處。有好處的事情,誰不願意做呢?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齊國作爲盟主,無疑可以分到最大的一塊蛋糕。所以會盟的次數越多,齊國的威勢也就越強,領土面積也越來越大。

就這樣,幾次會盟之後,齊桓公就逐漸稱霸天下,成了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的成功稱霸,無疑是給整個天下,做出了一個表率。大家忽然意識到:原來像齊桓公這麼做,可以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所以接下來,整個春秋時代,就是一個羣雄爭霸的時代了。

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宋襄公即位了。

公元前651年,隨着宋國的老國君宋桓公去世,宋襄公正式即位。這一年,齊桓公已經在位35年了。也就是在這一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會盟,被周天子賜予了祭廟所用的胙肉以及天子車馬。在以往的時代,這已經是諸侯能夠得到的最高獎賞了,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權臣被賜予九錫。這次會盟,標誌着齊桓公的霸主事業,正式達到了頂點。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第5張

但同時,在這之後,因爲齊桓公逐漸衰老,再加上輔佐齊桓公稱霸的名臣管仲去世,齊國的霸業也開始逐漸衰落。八年之後,齊桓公病重期間,他的幾個兒子爲了爭搶國君的寶座,更是相互混戰,搞得齊國一片混亂。

經過這場內亂之後,齊國的霸主地位,瞬間就丟了。而對於這個空出來的霸主,幾個強大的諸侯國全都是虎視眈眈,打算奪取這個霸主之位,成爲下一個霸主。而當時的宋國,便是其中之一。

在後世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宋國似乎並不是什麼強大的國家。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也沒有宋國這個國家。所以很多人感覺,宋國好像一直都比較弱,只是一個小國而已。

這個印象,其實是錯誤的。

實際上,在整個西周以及春秋初期,宋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國。在整個西周時代,周王室分封的所有諸侯國當中,只有八個國家的諸侯是公爵,宋國就是其中之一。

能被封爲公爵的諸侯,地位都是極爲超然的。就拿宋國來說,宋國的初代國君,之所以會被封爲公爵,不是因爲他們爲周王室立下過什麼大功,而是因爲他們是商湯的後裔。

簡單來說,當年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成爲了新的天下共主。而商朝滅亡之後,爲了安撫這些商朝的舊部,周武王不得不冊封商紂王的兒子,作爲第一代宋國國君,同時給了他一個公爵的爵位。後來這位紂王之子造反,被周公平定,但即便這樣,周王室還是不敢徹底滅絕商湯這一系的傳承,只能選出紂王的哥哥,作爲第二代宋國國君。

至於其他幾位爵位是公爵的諸侯,同樣來歷不凡:焦國是炎帝之後、薊國則是黃帝之後、祝國是堯帝之後、陳國是舜帝之後、杞國則是大禹的後人。

簡單來說,能被封爲公爵的,祖上都是極爲顯赫的。就算是當年幫周武王滅商的姜太公,事後被封在了齊國,但也只不過給了一個侯爵而已。就算到了齊桓公時代,齊桓公生前的爵位,其實同樣也只是侯爵而已。如果嚴格來說的話,那齊桓公舉行會盟的時候,大家應該稱呼他爲齊侯。直到齊桓公去世之後,按照當時的禮制,可以將其追諡爲公,這時候纔可以稱之爲齊桓公。

也就是說,齊桓公活着的時候,最多隻能稱齊侯,死後才能被尊稱爲齊桓公。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第6張

相比之下,宋國的國君,卻可以直接稱之爲宋公。單從爵位的角度來說,宋國其實要比齊國高一個檔次。至於地盤方面,宋國同樣不弱於齊國。在齊桓公稱霸之前,宋國甚至還要比齊國更強大一些。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宋國。

也正是因爲背靠強大的宋國,所以當齊桓公去世之後,當時的宋襄公,纔敢於覬覦霸主的地位。而當時有資格和宋國爭奪霸主之位的國家,大概也就只有晉國、楚國以及鄭國這幾個國家而已。至於秦國,當時在衆多諸侯國當中,只能算是比較弱小的一個,再加上地理位置比較偏遠,暫時還不具備爭奪的資格。

那麼,面對這種時代背景,宋襄公又該如何實現自己的稱霸美夢呢?

第一步,宋襄公選擇了插手齊國內政。

自從齊桓公去世之後,齊桓公的幾個兒子,開始相互混戰,誰也不服誰。這場混戰,直接導致齊國國力大幅衰退。就在齊桓公去世一年之後,宋襄公率兵進入齊國,擁立齊桓公所立的太子昭即位,這就是齊孝公。

擁立齊孝公這件事,說起來也是很複雜。簡單來說,當年宋襄公剛剛即位的時候,齊桓公就舉辦了那場葵丘會盟。在這場會盟當中,齊桓公對剛剛即位的宋襄公,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肯定,同時還委託宋襄公,幫忙照顧一下自己的太子。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時齊桓公說這話的時候,很可能只是想客氣一下。畢竟當時的齊桓公,也沒想過自己去世之後,會是那麼混亂的局面。但這件事,卻給了宋襄公插手齊國內政的理由。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後來齊國內亂之後,太子昭直接逃往了宋國,請求宋國出兵支持。

面對這樣的機會,宋襄公自然不會拒絕。在這之後,宋襄公當即發出號召,邀請其他諸侯國和宋國一起,派兵進入齊國,支持太子昭即位。不過當時的宋國,號召力還比較有限,所以也沒幾個國家願意聽從宋襄公的安排,最後也就只有衛國、曹國和邾國這三個國家,派來了一部分軍隊,算是響應了宋襄公的號召。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第7張

雖然沒幾個國家支持,但仗着宋國的強大,宋襄公還是派出了軍隊,正式進入了齊國。照理來說,以宋國的國力,如果要和齊國正面開戰的話,肯定不是齊國的對手。但問題是,這場仗是齊國內亂,很多齊國高層貴族,都支持太子昭,或者對太子昭抱有同情的心理,根本不可能站出來抵擋宋國軍隊。

所以最後,宋襄公輕易帶領宋國軍隊,平定了齊國的內亂,將太子昭送上了齊國國君的寶座。這件事做完之後,宋襄公瞬間就名聲大噪,一時之間成了最有希望繼承霸主之位的人選。

但同時,除了宋襄公之外,還有一個國家,此時也非常強大,而且對霸主之位勢在必得,成了宋國的勁敵。這個國家,就是南方的楚國。

此時的楚國,雖然地處南方,但經過漫長的發展之後,國土面積已經非常大,國力十分強大。而且,當時除了楚國之外的幾個大國,幾乎都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齊國正在內亂,晉國剛剛從內亂當中脫離出來,秦國此時還比較弱,鄭國則是已經衰落……

總之,當宋國決定爭奪霸主之位的時候,楚國幾乎是此時唯一一個能和宋國抗衡,並且一較高下的諸侯國。

正是因爲楚國的存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整個中原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站隊現象。一部分諸侯國,站隊到了宋國這一邊。而另一部分諸侯國,則站隊到了楚國那一邊,形成了兩大集團。

在這個站隊的過程當中,宋襄公的表現其實非常糟糕。這主要是因爲,此時的宋襄公,還沒有擺脫自己的公爵身份。在以往的時代,單憑公爵這個爵位,宋國的國君就可以穩壓其他諸侯國。這就導致宋襄公在拉攏其他諸侯國的時候,也會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

大家站隊,本來就是爲了獲得利益,誰又甘心做別人的小弟呢?對於這個道理,宋襄公或許明白,但是明顯不如之前的齊桓公懂得那麼透徹。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裏,站隊宋國這邊的諸侯國越來越少,楚國那邊的盟友卻越來越多。

到了這個時候,雙方的高下其實已經分出來了。此時的宋襄公,如果能及時擺脫以往那種高高在上的心態,花心思去拉攏其他諸侯國,或許還有翻盤的希望。但是結果,宋襄公非但沒有去拉攏其他諸侯國,反倒想以武力脅迫盟友,逼周圍的幾個諸侯國就範。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第8張

這樣一來,自然就更沒有哪個國家,願意站隊到宋國這邊了。就連之前宋國鼎力支持平定內亂的齊國,此時也開始作壁上觀,不再參與宋國組織的會盟。

更諷刺的是,此時的宋襄公,依然認不清形式,非要強行以自己的公爵身份,再次召開會盟。結果,在這次會盟當中,楚國直接出其不意的派遣軍隊,奇襲會場,抓住了宋襄公。

在會盟當中,抓住其他諸侯國的國君,這種事情,在以往的時代是從未出現過的。在會盟開始之前,宋國國內其實也有人提醒過宋襄公,認爲宋襄公應該帶一部分軍隊前去。但結果,宋襄公卻始終堅持老舊的思維,認爲楚國不敢拿他怎麼樣。

所以,最後宋襄公就成了楚國的階下囚。當時的楚國,已經打算趁機攻入宋國,一舉解決心腹大患。但楚國的這個想法,卻招來了其他諸侯國的集體反對。其他諸侯國,其實也怕楚國就此一家獨大。所以最終,在魯國國君的調停下,楚國最終還是釋放了宋襄公。

這次會盟被抓,對於宋襄公來說,無疑是一個恥辱。所以接下來,宋襄公回國之後,就開始想辦法找場子。既然會盟號召不管用,那接下來就只能繼續亮肌肉了。於是,宋襄公將矛頭對準了鄭國。因爲鄭國正處於衰落狀態,而且當時的鄭國,也已經投靠了楚國,算是楚國陣營的頭號跟班兒。

在宋襄公看來,直接擊敗鄭國,其他國家就會忌憚宋國,不敢再站隊到楚國那邊。但宋襄公卻偏偏忘了,一旦宋國進攻鄭國,楚國絕對不可能坐視不管。到那個時候,宋國和楚國的正面交鋒,也就不可避免了。

於是,隨着宋襄公出兵,歷史上那場著名的泓水之戰,就此爆發了。

當宋國出兵之後,鄭國果斷向楚國求援,楚國也果斷派出大軍,維護鄭國這個小跟班。不過,楚國大軍並沒有增援鄭國,而是直接去打宋國本土。這一招後來在戰國時代,就成了著名的圍魏救趙,成了三十六計當中的一計。但實際上,早在數百年前的春秋時代,當圍魏救趙這場戰爭還沒發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人這麼玩了。

得知楚國進攻宋國腹地之後,宋襄公自然只能及時撤兵,生怕宋國本土有所損失。而當宋國軍隊撤退的時候,楚國則是趁機進攻,雙方的主力軍隊,就這樣在泓水地區相遇了。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第9張

接下來,就出現了歷史上最諷刺的一幕。

開戰之前,宋國因爲先抵達戰場,所以率先擺好了陣勢。直到宋國軍隊嚴陣以待之後,楚國軍隊纔開始渡河。此時的宋國大軍,如果趁勢發起進攻,說不定就能一舉擊敗楚軍,宋襄公也能完成自己的稱霸夢想,徹底改變春秋時代的歷史。

但可惜的是,宋襄公接受的教育,不允許他這麼做。

作爲一個公爵國君,宋襄公從小被灌輸的思想,就是以往的那種舊思想,規則意識特別強烈。在西周時代,諸侯國之間理論上其實是不允許隨便交戰的。因爲從西周開國的時候開始,周王室爲了更好地統治天下,就開始推行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

這套‘禮樂制度’,可不單單是指宴會時要遵循的一些禮儀,更近似於所謂的法律。這套制度本身,其實包含了方方面面的規則,其中也包含了如何打仗。

在這套制度下,諸侯國之間,是不允許隨便交戰的。如果諸侯國之間存在矛盾,需要先由周天子進行調停。如果實在無法調停,雙方可以開戰,但戰爭只是爲了解決爭端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爲了直接擊敗或者吞併對方。比如說,雙方開戰之前,敵方大將甚至需要先給對方的國君行禮,以此來表示尊重。

簡單來說,西周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在禮樂制度的約束下,其實更像是一種打仗遊戲。這種遊戲本身,往往不涉及平民,僅限於貴族內部。而且,戰爭也不是爲了消滅對方,而是單純爲了解決問題。

但是,隨着周王室衰落,傳統的禮樂制度,早已經徹底失效了。禮樂制度想要得到執行,首先需要周王室特別強大。如果有哪個諸侯國不遵從這套制度,周天子可以直接組織軍隊去討伐。但到了東周之後,因爲周王室已經徹底衰落,所以這套禮樂制度,也已經徹底失效了。

對此,宋襄公其實並不是不清楚,但他依然不能不遵守。因爲宋襄公的出發點,就是打着恢復禮樂制度的大旗,以此來爭取其他諸侯國的支持。如果宋襄公本人都不遵守規則,那其他諸侯國自然就更不可能遵守規則了。要是那樣的話,宋襄公稱霸這件事,本身就站不住腳了。

所以,宋襄公最希望看到的,是宋國軍隊嚴格遵守了禮樂制度之後,還能在戰場上正面擊敗楚國。只有這樣,他的稱霸夢想纔是有效的。

泓水之戰是怎麼回事?宋襄公的仁義是否迂腐? 第10張

但問題是,此時的楚國軍隊,可沒有那麼多約束。楚國軍隊早已經拋棄了傳統的禮樂思想,轉爲追求絕對的勝利。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戰爭,其實也是新舊兩種思想的交戰。宋襄公所代表的,是傳統的禮樂制度。而楚國軍隊代表的,則是禮樂崩壞之後,新的春秋法則。

至於結果,顯而易見,追求絕對勝利的楚國軍隊,在戰鬥力上更勝一籌。最終,等到楚國軍隊順利過河,並且真正結成陣勢之後,宋國軍隊就再也不是對手了。就連宋襄公本人,都在戰爭當中,被射中了大腿。而他稱霸的夢想,也隨着宋國軍隊的戰敗,徹底成了泡影。

說到底,在春秋時代想要稱霸,最關鍵的並不是遵守規則,而是要自身夠強,拳頭夠大。所以泓水之戰以後,所有諸侯國都意識到,以往的規則已經徹底失效。在如今這個時代,只有自身實力夠強,纔是真正的硬道理。

縱觀泓水之戰的前因後果,我們不難發現: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宋襄公,其實並不是真傻。與其說他不懂戰爭,倒不如說他是一個舊時代制度的捍衛者。宋襄公的努力,都是爲了捍衛舊時代的制度,因爲只有捍衛舊時代的制度,才能保證他公爵的身份,遠超其他諸侯國的國君,維護宋國的利益。

這樣的宋襄公,戰敗是很正常的。但要說他只是單純的傻,這恐怕就是真的誤會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