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嫡長子繼承和立賢不立長制度哪個更適合封建王朝?

嫡長子繼承和立賢不立長制度哪個更適合封建王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立太子是封建王朝裏的頭等大事,皇帝要決定哪個兒子繼承皇位,那麼嫡長子繼承和立賢不立長制度哪個更適合封建王朝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一、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這是歷史上,各大王朝最喜歡的一種傳位方式。爲啥?因爲穩定啊!兒子賢明與否,說實話,是很難看清楚的。哪怕是親生父親,也有看走眼的時候。

可是嫡長子這種事情,是無法更改的。一旦出生以後,基本上就徹底決定了這個孩子的命運了。不是嫡子,不是長子,再有才,在某些王朝也無法繼承大位。如果是嫡子或者長子,哪怕是個傻子,不出意外,也能登上大位。

以嫡長子繼承大位的王朝,主要有這麼幾個:

曹魏、晉朝、唐朝、明朝等。

第一,曹魏。

曹魏是三國時期的主要政權,也基本能夠代表這個朝代。曹丕本來不是曹操的嫡子,但由於曹操的原配夫人和曹操離婚了,導致曹丕的母親卞夫人成了正妻,這麼一來曹丕就有了繼承權。曹丕的大哥曹昂去世以後,曹丕成了正兒八經的嫡長子。

魏文帝曹丕去世之前,將大位也傳給了自己的嫡長子曹叡。曹叡的母親甄宓其實不是皇后,但她被曹丕賜死以後,曹丕將曹叡過繼給了皇后郭女王。這麼一來,曹叡就成了曹丕的嫡長子了。

嫡長子繼承和立賢不立長制度哪個更適合封建王朝?

第二,兩晉。

晉朝就更有代表性了。開國之君晉武帝司馬炎的嫡長子司馬衷(他哥哥早夭),智力上有一定問題,因此司馬炎一直猶豫要不要傳位給司馬衷。後來司馬炎給司馬衷娶了個聰明的老婆賈南風后,這才放心地把大位傳給了司馬衷。好傢伙,只要是嫡長子,哪怕是傻子都能做皇位接班人。

此後,東晉王朝基本也是嫡長子繼承大位。

晉明帝司馬紹、晉成帝司馬衍、晉康帝司馬嶽、晉穆帝司馬聃、晉哀帝司馬丕、晉孝武帝司馬曜、晉安帝司馬德宗等,要麼是嫡子,要麼是長子,要麼就是活着的兒子裏最年長的。總之沒有走出嫡長子繼承製的圈子。

第三,唐朝。

唐朝是個很有意思的王朝,因爲他們奉行嫡長子繼承製,卻往往會出現意外。

唐高祖李淵,本來打算把大位傳給自己的嫡長子李建成。結果嫡次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奪取了儲君之位。

唐太宗李世民,也打算把大位傳給嫡長子李承乾。結果李承乾因爲和魏王李泰爭鬥,索性發動政變。李世民無奈,只好把大位傳給了嫡子中的老三李治。

唐高宗李治,原本立嫡長子李弘爲太子,結果李弘早逝。他又改立嫡次子李賢爲太子,結果李賢又被生母武則天給害了。無奈,李治只好立嫡子中的老三李顯爲太子。

武則天去世之前,還是將皇位還給了唐中宗李顯。李顯被毒殺後,李治的第四個嫡子李旦繼承大位,也就是唐睿宗。

本身唐睿宗李旦,是打算立嫡長子李憲爲太子的,畢竟人家的母親劉氏是正兒八經的皇后。可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功勞實在是太大了,權力也很大。因此李憲只好把太子之位讓給了李隆基。李憲死後,李隆基甚至追封李憲爲讓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在長子李琮、次子李瑛都去世以後,才考慮將第三子李亨立爲太子。

此後的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等唐朝皇帝,基本也都是嫡長子。所以唐朝是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王朝。

第四,明朝。

明朝就更加明顯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本打算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可很不巧,他的嫡長子朱標,居然在他前面去世了。

無奈之下,朱元璋就把大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朱允炆原本不是朱標的嫡子也不是長子,不過由於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早逝,朱標的原配常氏也早逝了。朱允炆的母親呂氏得以扶正,這才讓身爲次子的朱允炆,成爲了朱標的嫡長子。

即使如此,其實朱允炆也沒能守住江山,他的皇位,還是被他的四叔朱棣給搶走了。此後的明朝,依舊還是延續祖制,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製。

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穆宗朱載坖、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等,都是嫡長子或者活着的長子。

嫡長子繼承製,雖然不能保證後世之君個個都是明君,但至少能保證政體的穩定。

二、立賢不立長。

這種現象,在歷史上也很常見。畢竟賢能的後世之君,才能保證王朝正常延續下去。採用這種選拔繼承人的方式,主要有這麼幾個王朝:

秦朝、漢朝、隋朝、宋朝、元朝、清朝。

第一,秦朝。

嫡長子繼承和立賢不立長制度哪個更適合封建王朝? 第2張

很多人認爲秦朝也是嫡長子繼承製,主要是因爲秦始皇本打算把大位傳給公子扶蘇的。但秦始皇並沒有建立嫡長子繼承製的制度,扶蘇能入他的眼,也是因爲扶蘇賢能而已。

後來胡亥繼位,也沒有遭到多少人的反對。甚至公子扶蘇絲毫沒有懷疑這不是秦始皇的旨意。由此可見,秦朝是立賢不立長的。

第二,漢朝。

漢朝剛建立的時候,本打算搞嫡長子繼承製的。劉邦也的確把大位傳給了自己的嫡長子劉盈。不過漢惠帝劉盈軟弱無能,導致呂后掌權,繼而導致了功臣集團誅滅了諸呂。漢惠帝的幾個兒子,也都被功臣集團給誅殺了。

這麼一來,皇位落在了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代王劉恆手裏,劉恆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漢文帝。因此嫡長子繼承製,從這兒開始就行不通了。

漢景帝劉啓的確是嫡長子,但漢武帝劉徹卻是漢景帝的第十子,漢昭帝劉弗陵則是漢武帝的第六子。由此可見,漢朝並不是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的王朝,選賢與能,是漢朝皇帝選擇接班人的重要準則。

第三,隋朝。

隋文帝楊堅,本來立嫡長子楊勇爲太子,可嫡次子楊廣能力很出衆。在楊廣的一番操作之下,隋文帝居然擅自廢掉了嫡長子,改立楊廣爲太子。由此可見,隋朝也不是嫡長子繼承製,否則不可能輕易廢除嫡長子的儲君之位。

第四,宋朝。

宋朝剛開局出了點意外,採用了兄終弟及的制度。不排除趙光義有篡位的嫌疑,但也有可能是宋朝高層擔心出現五代幼子被篡奪江山的現象再次出現,所以才讓年長的趙光義,成爲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儲君。

此後宋朝基本採取了立賢不立長的原則。宋真宗趙恆,是宋太宗的第三子。宋仁宗趙禎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宋英宗趙曙,是宋仁宗過繼來的。宋神宗趙頊倒是宋英宗的長子,宋哲宗趙煦,是宋神宗的第六子。

由此可見,宋朝皇帝選擇接班人的原則,絕對不是嫡長子繼承製,而是看誰更有才能,或者看這些孩子的母親是否更受寵。

第五,元朝。

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國,其實是採取了選舉制來選擇集團領袖的。他們一般都要通過各大貴族一起召開的忽裏臺大會,選舉出新任領袖。

成吉思汗將大位傳給了第三子窩闊臺,窩闊臺本打算傳位給第三子闊出,結果闊出戰死。因此窩闊臺又打算把大位傳給闊出的兒子失烈門。總之瞧不上自己的長子貴由。

不過窩闊臺猝死以後,沒留下遺詔。因此貴由在忽裏臺大會中,依舊被推舉爲新任大汗。貴由死後,大蒙古國的大汗,居然落在了託雷的兒子蒙哥手裏。蒙哥依舊是通過忽裏臺大會繼位的,由於蒙哥有強大的拔都支持,因此貴由汗的後代,一點兒機會都沒有。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本打算傳位給嫡長子真金,奈何真金早逝。這個時候忽必烈將大位傳給了真金的第三子鐵穆耳。元成宗鐵穆耳是有兩個活着的哥哥的,所以說,元朝剛開局,就違背了嫡長子繼承製,後面就更亂了。

嫡長子繼承和立賢不立長制度哪個更適合封建王朝? 第3張

第六,清朝。

這個大家就太熟悉了,畢竟清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是嚴格實行立賢不立長的王朝。

順治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康熙是順治的第三子,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子,嘉慶是乾隆的第十五子。

道光倒是嘉慶的嫡長子,不過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嫡長子繼承大位的皇帝。

咸豐是道光的第四子,同治是咸豐唯一的兒子。後來的就不是一脈相承了,所以說清朝的皇位繼承人,一般都是選賢與能選出來的,因此昏君的概率比較小。

總結:禪讓、兄終弟及,都是不正常的傳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