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永曆政權最後是什麼結局?哪些原因導致最後失敗的?

永曆政權最後是什麼結局?哪些原因導致最後失敗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經歷了福王朱由鬆、唐王朱聿鍵這些曇花一現的政權後,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被瞿式耜等人扶持上臺,建立永曆政權,成爲南明最後一任皇帝。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644年,大明王朝在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戛然而止。崇禎帝朱由檢在悲憤交加中,自縊於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其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從此開啓清朝近300年的歷史。

但是,一部分明朝官吏卻不願接受這個亡國的事實,紛紛擁立明皇室成員爲帝。在經歷了福王朱由鬆、唐王朱聿鍵這些曇花一現的政權後,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被瞿式耜等人扶持上臺,建立永曆政權,成爲南明最後一任皇帝。

其後,在清軍的圍追堵截下,內外交困的朱由榔一退再退,最後聽取了黔國公沐天波的“急則退入緬甸, 緩則守兩關。間或仿南詔,據大理,圖謀一方”的建議,率軍西竄,越蘭津,過騰衝,抵達緬甸境內,過起了長達3的流亡朝廷生涯。

1661年10月,吳三桂領清兵十萬,從大理出發,向緬甸進軍。

清軍一鼓作氣,直搗緬甸都城阿瓦,命令緬王交出永曆帝,否則兵戎相見。緬王迫於壓力,準備將朱由榔等一干人交由吳三桂處置。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朱由榔得信後,含淚給吳三桂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長信,希望能感化吳三桂,讓他改變主意。

“將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將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爲僕憐,獨不念先帝乎?既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既不念二祖列宗,獨不念已亡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於將軍,僕又何仇何怨於將軍也?”

但朱由榔此舉並沒有得到吳三桂的憐憫,他勾結緬廷官員,假稱李定國派人接應朱由榔,將他送至河岸邊,交給清軍。

當清軍揹負朱由榔上岸時,朱由榔問了一句:“你是何人?”來人回答道:“我是平西王麾下先鋒高得捷。”朱由榔一切就都明白了。

1662年3月,朱由榔一干人被吳三桂押解回雲南,清廷將這一喜訊昭告天下。雲南百姓目睹朱由榔回來後的落魄情景,盡皆泣不成聲。

“永曆之自緬歸也,吳三桂迎入,坐輦中。百姓縱觀之,無不泣下沾襟。永曆面如滿月,須長過臍,日角龍顏,顧盼偉如也。”

永曆政權最後是什麼結局?哪些原因導致最後失敗的?

關於如何處置朱由榔,吳三桂內部是有爭議的。吳三桂本人主張直接砍頭,以絕後患。但有大將提出異議:“永曆嘗爲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爲得體”。

在處死朱由榔之前,吳三桂也曾覲見過他。兩人之間,有過下面這段頗爲有趣的見面情景。

吳三桂“初甚倔傲”,沒把朱由榔放在眼裏,既不下跪,也不作揖。朱由榔問你是誰?吳三桂“噤不敢對”。朱由榔“再問之”,吳三桂才“伏地不能起”,並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朱由榔怒火中燒,當時朱由榔接連責問了吳三桂三個問題:“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爲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

吳三桂跪在地上,始終默不作聲。顯然,他無法回答這三個問題。

朱由榔知道大限將至,也不再多言,只是提出了一個要求:“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

吳三桂滿口應承:“某能任之。”

1662年4月25日,吳三桂在接到了清廷“不必到北京獻捷”的命令後,用弓弦將朱由榔絞殺在了昆明篦子坡的一個小廟中。此地被後人稱爲“逼死坡”。

辛亥革命後,蔡鍔將軍在此樹碑“明永曆皇帝殉國處”。

李定國聽聞朱由榔的死訊後,悲憤不已,吐血身亡。臨時前仍然表達了寧死不降的決心,對兒子說:“寧死荒繳,勿降也!”

朱由榔之所以有如此悲慘結局,是和他的懦弱分不開的。

當初,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決定擁立朱由榔時,其母王氏就曾說道:“諸臣何患無君乎?吾兒柔仁,非撥亂才,願更擇可者。”

可見,朱由榔生性柔弱,是難成大器的。

到後來,朱由榔在瞿式耜和李定國的扶持下,反清復明形勢一度頗具氣候,曾控制了兩廣、雲、貴、川、江西和湖北七個省的不少地區。但他只要聽聞清軍獲勝的消息,就不顧大臣勸告,一味逃跑。先後藏匿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各地。

永曆政權最後是什麼結局?哪些原因導致最後失敗的? 第2張

見此情景,瞿式耜曾不無擔心地說:“今乃朝聞警而夕登舟,不知將退至何地?”

1657年,孫可望率14萬大軍進攻李定國,但其麾下諸將一致反對內戰,反水投靠了李定國。孫可望只好帶着數千殘餘部隊跑到了長沙,投靠清軍。

清軍趁着朱由榔實力削弱之際,派遣吳三桂分三路大軍向朱由榔發起總攻。此時的朱由榔,立即慌了手腳,召集大家商量對策。

李定國提出,向湘粵邊境撤退,團結當地的少數民族以圖東山再起。實在不行,渡海南下也可以聯合鄭成功。其他將領還提出另外一種方案,建議去巴蜀,開荒屯練,保存實力。但都被朱由榔一一否決,最後他採納了沐天波的建議,遁入緬甸。

本來緬王對待朱由榔還不錯,但在1661年,緬甸王室發生政變,新緬王對待朱由榔的態度就徹底改變了,想方設法除掉朱由榔的近臣,由此發生了“咒水之難”,殺死沐天波等43人,女眷不堪受辱而自殺的不計其數,並最終釀成將朱由榔拱手送給吳三桂的結局。

如果不是朱由榔的懦弱無能,一味逃跑,在尚有良臣輔助,大軍在握的情況下,或許南明政權會同大清周旋更長時間。至少,不會如此不堪一擊,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