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鍾粹宮的名字有哪些講究?是給誰住的?

鍾粹宮的名字有哪些講究?是給誰住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9.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鍾粹宮的名字有哪些講究?是給誰住的?鍾粹同鍾萃,古代是彙集精華、精粹的意思。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爲皇太子居處,後複稱鍾粹宮。

鍾粹宮爲二進院,正門南向,名鍾粹門,前院正殿即鍾粹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前出廊,檐脊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拱,彩繪蘇式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爲檻窗,冰裂紋、步步錦門窗。室內原爲徹上明造,後加天花頂棚,方磚墁地,明間內懸乾隆御題“淑慎溫和”匾。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前出廊,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蘇式彩畫,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爲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院內西南角有井亭1座。

鍾粹宮明代爲妃嬪所居,曾一度爲皇太子宮。清代爲后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奕訢之母(時爲)靜貴妃(孝靜成皇后)亦居此宮,代爲撫育奕詝。咸豐帝孝貞顯皇后(即東太后慈安)自入宮即在鍾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

現在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鍾粹宮的名字有哪些講究?是給誰住的?

建築形制

鍾粹宮初名咸陽宮,據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咸陽宮改名鍾粹宮,咸陽門改稱鍾粹門;隆慶五年(1571年)又更名,前殿爲與龍宮,後殿爲聖哲殿。清初又復改稱鍾粹宮,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前期此宮爲嬪妃們的居所,明隆慶年間鍾粹宮爲太子所居,到清代又成爲太后及后妃們的生活區。

鍾粹宮屬於內廷東六宮中的一座院落,南北長47.38米,東西寬47.9米,平面近方形,分成前後兩進院,前堂後寢。前院正殿即鍾粹宮,坐北向南,是一座面寬五間、前出廊歇山式屋頂大殿。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出廊單檐硬山頂。

正殿左右有轉角廊與配殿前廊相通。正門名鍾粹門,坐北向南,是一座帶斗拱的單檐歇山頂琉璃門,左右嵌有琉璃花飾照壁,門內有懸山捲棚頂倒座式垂花門,垂蓮柱內置四扇可開合的屏門,門的兩側依南牆建遊廊,與垂花門及東西配殿前廊相通,形成三合院帶圍廊的格局。後院也是一正兩廂的三合院,不過較前院規格略低,屋頂都是較低等級的硬山式樣,院中間有高出地面的南北甬道與前後殿相蓮。後殿左右兩側有較矮的東西耳房和卡牆,自成小院。後院甬道西側有井亭一座。鍾粹宮這組建築是一座典型的宮中宅院。

經實地勘察,鍾粹宮正殿自明初建成後至清代只做過局部維修,至今仍保存著明代早期的框架形制。

正殿的平面佈局,面寬與進深從中央明間起向左右次、梢間逐漸減小尺度,主次分明,這種分佈方式比宋、元時期更爲明顯,併爲清代所沿用。明代早期官式建築柱網分佈已是嚴格對稱的格局,四柱一間也是這一時期的基本方式,柱子有明顯的側角和生起,這種做法依然保持宋代的遺制。

鍾粹宮的名字有哪些講究?是給誰住的? 第2張

正殿室內樑架簡潔,結構嚴謹,節點牢固,用材精良(樑枋、檁桁、斗拱都是金絲楠木),構件加工精緻。樑與樑之間和樑與柱之間的結點普遍採用十字拱承託,以減少樑頭檁枋的剪力。該正殿五架樑本身雖然不加雕飾,但在做法上採用了樑兩端矮而窄和中間高而寬的拱形體的手法,這樣處理既考慮到構架本身的荷載功能,又不因樑材較大而顯得粗笨。在建築物構件中,樑頭柱頭、斗拱椽頭飛頭等的邊緣輪廓大多采用卷殺,製作規矩,充分利用木材本身容易加工的特點對各個構件進行藝術處理,從而更好的發揮裝飾作用。

因爲該正殿在明代早期是徹上露明造,因此各個樑架的樑枋檁桁斗拱等構件都滿繪彩畫。後來隨着室內主人的更換或因使用的需要,室內頂棚也幾經變化。明中、清初和清中天花三次向下移位,每一次天花向下移位,上面的彩畫就保留下來,因此鍾粹宮室內既保存着明早期和明中青綠點金的旋紋彩畫,又保存着龍鳳和璽彩畫,還保存着外檐檁枋的式彩畫。在一座宮殿中遺留下來不同歷史時期、風格各異的彩畫尚屬少見,這對於研究明、清官式彩畫發展史有極高價值,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