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三國時期孫劉聯盟最後會破滅,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三國時期孫劉聯盟最後會破滅,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劉聯盟是孫權和劉備爲了對抗強敵曹操而組建。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初逢諸葛亮,諸葛亮以《隆中對》爲劉備規劃了“復興漢室”的路線圖。

其中建議劉備“跨有荊、益”爲根基,再“外結好孫權”,等待“天下有變”,然後“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

《隆中對》的結尾,諸葛亮斷定“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國時期孫劉聯盟最後會破滅,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諸葛亮苦心設計的這份“復興漢室”的路線圖,最後當然沒有完成,毀就毀在“外沒有結好孫權”。

赤壁之戰後,東吳出於戰略考慮,分兩次將從曹操大將曹仁手中奪得的荊州南郡暫借給劉備,雙方此後,爲歸還南郡進行了十多年的博弈。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末,東吳大將呂蒙、陸遜等,趁着關羽在襄陽、樊城和曹軍交戰之際,偷襲荊州得手,關羽被殺,《隆中對》規劃的大戰略破滅。

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一事上,三國愛好者們的傾向性是分兩邊的,有支持東吳的(我個人是支持東吳的),有支持蜀漢的,相對而言,支持蜀漢的數量要更多一些。

我此前也寫過關於荊州、關羽等方面的文章,從文章發出後收到的評論看,大多數支持蜀漢的讀者,是從東吳背盟無義的角度來譴責東吳。

這或許對,也或許不對,似乎爭論不出個絕對的答案出來。

本文再來寫寫荊州的事情,就從東吳的國防安全的角度來闡述下我的觀點,以供讀者參考。

“外結好孫權”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叫法,就是“東和孫權”。

這是諸葛亮提出的,且劉備也認可的觀點,曹操太強大,要幹掉他,必須要聯合孫權。

不說孫權幫劉備一起打曹操吧,起碼,蜀漢跟曹魏單挑時,孫權不能站出來搗亂。

“東和孫權”的想法或許是對的,但諸葛亮、劉備顯然沒有考慮到東吳的核心安全訴求,這個核心訴求就是荊州,在赤壁之戰後,主要是指南郡。

現在懂軍事的讀者都知道,歷史上在江南地區建國的政權,要想防禦外敵,有兩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一個是兩淮,一個就是荊、襄。

而且,荊、襄的重要性還要大於兩淮,即所謂“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南宋叛將劉整爲忽必烈獻策所語,打開了南宋滅亡的大門)。

從三國時期,把歷史時間線往後延伸,從東晉到南陳,再到南宋,南明等政權,都是在荊、襄地區丟失後,迅速的亡國。

包括本文要說的主角之一的東吳,也是如此,西晉滅東吳時,共起六路大軍,其中有三路都是從荊、襄地區出發。

這足以說明,荊、襄對於在江南地區建國的政權的重要性。

當然,也不是沒有例外,比較著名的有兩次,一次是元末明初時,陳友諒從荊、襄順江而下攻打朱元璋,結果在“鄱陽湖之戰”中被朱元璋打敗。

另一次就是諸葛亮親自參與到其中的“赤壁之戰”了。

除這兩次例外,基本上,沒有荊、襄在手的江南政權都會被滅掉。

三國時期孫劉聯盟最後會破滅,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第2張

因此,三國時期的東吳政權中的有識之士們,雖然沒有後世的經驗可以借鑑和參考,但並不妨礙他們從東吳外部安全的角度,看出荊、襄地區對於東吳安全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諸葛亮爲劉備作《隆中對》時,孫權正在攻打荊州所屬的江夏郡,而且已經是連續好幾年在持續進攻,主要就是要謀奪荊州。

也就是說,當諸葛亮建議劉備“跨有荊、益”爲根基並“外結好孫權”時,這個建議已經有些尷尬了,要想取荊州,除了要面對曹操和劉表,同樣要面對孫權。

如果不是曹操突然率軍南下,劉備要奪得荊州,沒準就要先跟孫權翻臉,因爲荊州轄下的江夏郡的一大半地區,在“赤壁之戰”前,已經被孫權搶去了。

孫權謀奪荊州之路,是被曹操南下打斷的,也是因爲曹操南下,纔有了“東和孫權”的基礎,而不是《隆中對》中一廂情願的“東和孫權”。

孫權向北一直在攻打合肥,屢敗屢戰,向西要求劉備歸還南郡,都是從東吳的安全角度去考慮的,無所謂同盟不同盟,這是孫權的核心訴求,不可更改的。

“赤壁之戰”後,襄陽在曹操手中,南郡借給了劉備,孫權暫時控制了半個江夏,這相當於把東吳的西線安全,放在了曹操和劉備手上。

對於東吳來說,不管是進而爭霸天下,還是退而偏安一隅,沒有關羽鎮守的南郡,都是不可取的。

南宋初期的大臣呂祉曾在給宋高宗趙構的《東南防守利便》中表示:“不守江陵則無以復襄陽,不守江陵則無以圖巴蜀,不守江陵則無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則無以固長沙。”(備註:南宋初期,收復襄陽,且重兵駐防在這條防線上的,是岳家軍。)

江陵就是南郡的郡治所在地,也是關羽出兵北伐前的駐紮地,呂祉的上書說明了孫權借給劉備的南郡的戰略地位。

有南郡,從防禦角度,東吳可以監視襄陽,防止曹魏從襄陽進攻,從進攻角度,有了南郡,才能試圖收復襄陽,形成完整的荊、襄防線,以保江東腹地安全。

再深一步的話,有了南郡,東吳纔能有機會圖謀益州,誰說孫權就不能打劉備了?如果有機會統一南方的話,孫權不會放棄的。

孫權也曾兩次有過圖謀益州的想法,甚至制定了決策,但兩次都很不幸,不是周瑜突然病死,就是呂蒙突然病死(荊州當時還出現大疫,拖了孫權的後腿),只能放棄。

從上述分析可知,孫權借給劉備的南郡,對於蜀漢政權來說,是不可替代的北伐前進基地之一,但對於東吳政權來說,也是不可替代的關乎江東腹地安全的戰略要地。

對於雙方來說都不可替代,任何一方都不願意放棄,那麼,所謂的“東和孫權”實在是沒有“和”的基礎。

三國時期孫劉聯盟最後會破滅,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第3張

戰是必須的,無非是用受人詬病的偷襲的方式,還是正面攻打的方式而已。

東吳趁着關羽攻打襄、樊之時,從背後偷襲得手,或許不那麼光明正大,但從東吳的國家利益和國防安全考慮,又是不得不出手的。

關羽可以北伐曹魏,同樣可以東征東吳,對東吳來講,南郡還是放在自己手中好。

諸葛亮和劉備都忽視了南郡對於東吳安全的重要性,要想“東和孫權”,就不能“跨有荊、益”,而“跨有荊、益”,就根本無法“東和孫權”。

蜀漢政權跨有任何地方都行,哪怕跨有了雍州、涼州,跨有了司隸(中原地區),都有“東和孫權”的基礎,唯獨佔據了荊州,就只能跟東吳成爲敵人。

孫權能鍥而不捨地攻打合肥,就能鍥而不捨地跟劉備搶南郡。

用明末大儒顧炎武的話說就是:“厚荊襄,阻兩淮”,方爲東南立國之本。

魯肅也早在《榻上策》中對孫權表示:“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關羽佔着南郡,除了威脅到江東腹地的安全,還擋住了孫權稱帝的道,人家能不急眼?能不翻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