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面對李自成的進攻,崇禎帝爲何不南遷?

面對李自成的進攻,崇禎帝爲何不南遷?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你們知道嗎,接下來本站小編爲您講解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元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大順”,隨即,順軍在李自成的親自率領下,揮師東進,劍指北京。

此時,坐在北京紫禁城中,皇帝寶座上的崇禎皇帝,應該已經意識到,北方保不住了。

面對李自成的進攻,崇禎帝爲何不南遷?

但直到二個多月後,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時,崇禎也沒有趁着順軍未至前,主動放棄北京,去留都南京從頭開始。

有東晉和南宋的先例在前,政府南遷是相當值得考慮的戰略,可崇禎爲何不這麼做?

其實,崇禎不是沒想過南遷,根據《明史·崇禎本紀》中的記載,他是和羣臣商量過這個事情的:

二月,丁亥,詔天下勤王。命廷臣上戰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華、右庶子李明睿請南遷及太子撫軍江南,皆不許。戊子,陳演致仕。

三月,辛卯,李建泰疏請南遷。壬辰,召廷臣於平臺,示建泰疏,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李邦華等復請太子撫軍南京,不聽。蔣德璟致仕。

另在《明史·蔣德璟列傳》中,也有崇禎詢問內閣輔臣陳演、蔣德璟關於南遷之事的看法:

二月,帝以賊勢漸逼,令羣臣會議,以二十二日奏聞。都御史李邦華密疏雲輔臣知而不敢言。翼日,帝手其疏問何事。陳演以少詹事項煜東宮南遷議對,帝取視默然。德璟從旁力贊,帝不答。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到,李自成兵臨城下前,有相當多的臣子曾建議南遷,計有陳演、蔣德璟、李邦華、李明睿、李建泰、項煜等人。

但他們的建議全被崇禎否決?那麼,有心南遷的崇禎,爲何拒絕了他們的建議?

當時,崇禎如果要南遷,主要面臨兩個問題。

其一,南遷相當於放棄整個北方的疆土,這是個嚴重的政治問題,責任誰來擔當?

其二,崇禎帶着北京的朝廷南遷,南京留守朝廷能否真心接納。

第一個問題很正常,畢竟是要放棄大片領土,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轉換成南狩,政治上的影響當然需要考慮清楚。

第二個問題就值得深究了,崇禎是名正言順的大明皇帝,他想去哪,難道還要看誰的臉色?

從史書上幾位臣子的實際建議內容,以及崇禎皇帝的反應來看,上述兩個問題顯然都沒有獲得崇禎希望得到的答案。

從責任問題上來說,崇禎是希望由臣子來提出南遷,以免世人或史書罵他是個逃跑皇帝,崇禎還是很要面子的,這是歷史公論。

並且,崇禎最希望開口建議讓他南遷的是兩位輔臣,陳演和蔣德璟,讓輔臣提出來,皇帝再接受,規格和手續都足夠堵住悠悠衆口了。

可這兩位都是以此前由項煜提出的“東宮南遷”來敷衍崇禎,很明顯,不想擔當丟棄疆土的責任,寧願被罷官,也不願意出頭。

同樣,其餘臣子雖然也提出了南遷,可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提出的是皇太子南遷,而不是崇禎南遷。

也就是說,既沒有足夠分量的輔臣站出來爲崇禎的南遷承擔責任,也沒有人建議讓崇禎南遷,崇禎很無奈。

不願意承擔責任好理解,崇禎想甩掉負面的政治包袱,各位輔臣同樣不想背上這個政治包袱。

且以崇禎的性格來說,幫助崇禎背上這個包袱,還未必就有好下場,未來,提出讓崇禎南遷的人很有可能被甩出去當羣情洶涌下的替罪羊。

但大家爲何都在明知崇禎想南遷的情況下,默契的反對崇禎南遷,而是隻提出讓皇太子南遷?

崇禎的拒絕也是因爲,羣臣只提出了讓皇太子南遷。

面對李自成的進攻,崇禎帝爲何不南遷? 第2張

所有問題的根子其實不在崇禎、皇太子身上,而在南方的東林黨身上。

當時的南京留守朝廷,基本上操縱在東林黨手上,北方朝廷南遷過去後,只能看他們的臉色,東林黨是否配合,纔是重中之重。

從崇禎繼位起,到崇禎朝滅亡,明朝的財政也一直是東林黨主導的江南地區在支撐,他們的底氣充足的很,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可崇禎自從繼位初期,跟東林黨打得火熱外,執政的中、後期,跟東林黨的關係相當惡劣。

這是因爲,崇禎不但在袁崇煥事件(袁崇煥被殺前的內閣是東林黨內閣,首輔、次輔全是東林黨,也是袁的後臺)後,開始從政治上防備東林黨,不允許東林黨人入閣。

還因爲,整個崇禎朝財政的問題,崇禎對江南地區只有索取,沒有回報,引發了東林黨對他的怨恨。

簡單來說,就是東林黨不喜歡崇禎這個皇帝,如果,崇禎去了南方,雙方也無法有效合作。

至崇禎十七年時,東林黨已經有了一定共識,就是放棄北方,放棄崇禎。

先不管他們的共識和想法是否正確,就具體的情況而言,他們是有底氣的。

首先,他們掌控着江南地區,不缺錢。其次,南京本就有完整的一套執政班子,只需要隨便來個名義上皇帝,就能變成完整的政府。

如此,東林黨何必讓崇禎這個性格比較剛烈,且和他們關係不好的皇帝過來?

而一直被養在深宮中,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皇太子朱慈烺纔是東林黨的目標,年輕且無經驗的朱慈烺到南京,纔有利於東林黨掌控新的朝廷。

這一點,從提出讓皇太子南遷的兩個主要建議人的成分上就能看出來。

比如,陳演和蔣德璟兩位輔臣贊同的“少詹事項煜東宮南遷議”中的項煜,他就是唯東林黨馬首是瞻,根據《明季北略》中的記載:

煜素巨宦,初在魏黨,旋媚東林求脫,遂復故物,家起華門,驟致奇富。

另一位左都御史李邦華,他的授業恩師是跟趙南星、顧憲成並列“東林三君”之一的鄒元標(天啓朝去世),是個更標準的東林黨人。

李邦華雖然後來在李自成進北京後不屈殉國,但在政治上,是和東林黨同氣連枝的。

因此,項煜和李邦華,他們提出的皇太子南遷的建議,都是站在東林黨的政治需要上去建議的。

這其實是很明白的告訴崇禎,江南不歡迎他,要想延續大明朝,讓皇太子朱慈烺來,至於崇禎,就“君王死社稷”吧。

面對李自成的進攻,崇禎帝爲何不南遷? 第3張

東林黨在阻撓崇禎南遷,這個道理,當時的兩位輔臣陳演和蔣德璟懂,所以他們在不願意幫助崇禎揹負丟棄疆土的責任時,就拿東林黨的主張敷衍崇禎。

即使他們順着崇禎的心意,提出讓崇禎本人南遷,也會被朝中的東林黨人以骨氣、賣國等理由攻擊,進而逼着崇禎否決他們的提議。

崇禎也懂,正是因爲懂,他才很無奈,人家不歡迎他,去了能做什麼?當傀儡?還不如殉國。

至於毫無政治經驗的皇太子,就更不願意送過去了,崇禎自己不願意當傀儡,也不願意兒子當傀儡,也不願意把名正言順的大義送到東林黨手上去。

於是,崇禎也就只能硬着頭皮繼續“天子守國門”,繼而“君王死社稷”了,這是他的宿命和責任。

臨死前,崇禎也只是囑咐幾個兒子隱藏在民間,提都不提讓他們跑去江南。

崇禎的謝幕,也可以說是東林黨逼迫的,他也因爲用上吊殉國的方式承擔了責任,纔會被後世幾乎所有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