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漢匈之戰對西漢財政的消耗究竟有多大?

漢匈之戰對西漢財政的消耗究竟有多大?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匈百年戰爭又稱漢匈戰爭,是指西漢初年,對匈奴的一系列戰役,前後歷經130餘年。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前141年,十六歲的劉徹繼位。在此之前,漢帝國已經存在六十餘年,由於當時人類短暫的壽命,對天下人而言,六十年足夠長,長到已經經歷了幾代人,而文字的不普及,又讓人們變得健忘,人們已經淡忘了六十年前的戰亂、殺戮、貧窮、飢餓。在大一統的帝國下,人們生活得富足而又悠然。

隨着最後一位堅持黃老之術治國的竇太后的去世,漢帝國六十年無爲而治的神話時代結束了,帝國的車頭驟然轉向。

漢匈之戰對西漢財政的消耗究竟有多大?

隨着大一統的深入人心,中央開始了集權之路,而當權力集中和國家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一個“大國崛起”的時代即將展開。這個時代不再需要立國之初的如履薄冰的節約,需要的是集中精力辦大事的豪邁,而一個鷹派的帝王與一羣鷹派的臣子決定要辦他們的大事。他們要用戰爭血洗六十年來對匈奴的卑躬屈膝之恥,他們要讓“漢”字旗飄揚到世界的盡頭。

功名馬上取

公元前127年,漢軍實現了對匈奴第一次大規模作戰的勝利,衛青掃蕩了河套地區,斬首近五千。漢武帝大喜,衛青被封長平候,封邑三千八百戶,也就是說漢帝國要剝離三千八百戶人專門供養衛青。如果我們按照每戶三人算,幾乎可以說衛青的軍隊每斬下一個頭顱,漢朝就分出兩人供養衛青。

漢匈之戰對西漢財政的消耗究竟有多大? 第2張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漢匈戰爭,漢人的屠刀是面向一切匈奴人的,也就是說每戰斬首中都有近乎一半是匈奴平民,而這樣的封賞標準意味着匈奴每消失一個人,漢帝國的國家財政上就要消失兩個人。而這僅僅是對主將的封賞,其背後還有大軍的封賞,傷亡的撫卹和戰爭過程中超過和平時期十倍的財政消耗,何其昂貴的戰爭呀!

在這個殺戮換功名的時代,漢武帝給予了軍人足夠的尊重,因爲漢武帝需要鐵血的軍人去洗刷漢帝國之前的恥辱,那麼戰爭對帝國財政的消耗究竟有多大呢?

戰爭財政陷阱

戰爭,尤其是不可調和的民族矛盾間的戰爭,一旦開啓就必須以一方消亡才能結束。這注定是一場殘酷的消耗戰,漢匈雙方以人口、資源、財富作爲消耗品,展開宿命的爭奪。

在匈奴遭受致命打擊的同時,漢帝國同樣承受了巨大的損失,由於衛霍對匈奴指揮的作戰多是遠離本土的萬里躍進,因此漢軍戰損比超過三成。但人口中原是不缺的,關鍵是戰馬的損失,以霍去病封狼居胥一戰爲例,漢軍使用了十四萬匹馬,而活着回來的不足三萬匹。

在戰爭帶來的榮耀背後,卻是一個無底洞似的陷阱,漢朝已經佔據了東亞大地上最具價值的土地,戰爭已經不能給帝國帶來有價值的實際利益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戰爭收益直接反映在財政上的數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戰爭帶來的大國崛起的豪邁像興奮劑一般刺激着帝國的君臣。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戰火連綿了四十四年,幾乎無歲不戰,面對如此恐怖的消耗,漢武帝又是如何聚斂天下之力來供養呢?

天下供刀兵

綿延數十年的戰爭,造就了一個兵事巔峯的時代,而巨大的財政壓力,又逼出了一個最擅斂財的時代,漢武帝的財政策略是爲戰爭而制定的臨時策略,但是由於這些策略對中央集權有着巨大的促進作用,結果這些臨時性的舉措大部分被永遠的傳承下去,其中核心的部分到現代,依然在沿用。這些舉措龐大而複雜,這裏我概括了最根本的三條:

第一,國企時代

在中國此前的千年歷史中,除了正常的賦稅幾乎沒有專門的財政政策,而國企的誕生改變了這一切。這一切始於一個叫桑弘羊的大臣,他與漢武帝共同制定了一項中國萬世之策——鹽鐵專賣。

在漢武帝之前的漢朝,採用無爲而治的治國方針,經濟上採取大開放政策,即政府少干預甚至不干預,這是一個完全自由化競爭的時代,而大一統所提供的全國大市場,天然適宜商業的發達,因此誕生了一大批商業大族,如冶鐵方面的四川卓氏、南陽孔氏等。在自由的市場中這些家族爲了競爭市場,不斷提升生產力和生產質量。

漢匈之戰對西漢財政的消耗究竟有多大? 第3張

而現在漢武帝的鹽鐵專賣就是要剝奪這羣人的核心利益,這裏不得不說漢武帝是位胸襟博大的君主,他沒有對這些家族舉起屠刀,而是將他們吸納進來,組建了一個類似現代政企合作的模式,即政府出政策強壟斷,企業出錢出力。這樣合作兩利的模式平穩而快速實現了漢武帝的國企計劃。

當然世上沒有完美的方案,只有暫時的完美,鹽鐵利國利世家,但是唯獨不利百姓,不過在尚算富裕的武帝朝,這個隱患被藏起來了,善於逆來順受的老百姓很快適應了這種制度,雖有些許怨言,但無礙大局。但在朝代末,民生凋零之時,這種政策就導致的不公平性就被無限放大了,君不見私鹽販子貢獻了多少造反者。而那些加入國企經營的大家族們慢慢地實現了官商一體的身份,而有權又有錢的他們成爲了兩漢著名的吸血鬼——豪強。這些豪強在東漢末的三國時代成爲一個個獨立的政治勢力,登上了天下的舞臺。

第二,抽血工商業

漢帝國的農業稅一直以來處於中國歷史的低位,採取的是三十稅一的制度。這是因爲當時農業生產力低導致畝產低下,過高的稅賦會農民無法供養自己,但農業稅低並不意味着農民負擔輕。

漢武帝維持低農稅,保證了農民的穩定,同時他又對其他方面抽取重稅,如國企收入、關市收入等等,這些都會間接的轉嫁到農民身上,但是相比農業稅,這種手段隱蔽多了,能掩蓋大多人的不滿。

漢匈之戰對西漢財政的消耗究竟有多大? 第4張

這種策略在後世也被廣泛的應用,但是這條策略有個核心的缺陷,那就是對工商業抽血過嚴重,這從側面導致了中國工商業無法得到完全的發展,而這種壓制在宋達到頂峯,因爲宋朝冗兵冗官財政負擔更重,這也是爲什麼中國在宋之前尚有四大發明的“智造”,宋以後卻變成製造國的原因,同時也是這就是中國成爲幾千年的農業社會的根本。

在現代,我們的工商業依舊承載着國家賦稅的大頭,但是飛躍的生產力,讓工商業利潤暴增,稅賦的壓力被高利潤所抵消,我國工商業也終於進入了最美的時代。

第三,鑄幣國有化

在漢武帝前的華夏,中國貨幣罕見的處於自由競爭狀態,即誰都可以鑄幣,而貨幣的流通則由市場決定。良幣在市場中越用越廣,而劣幣在市場中則被逐步淘汰。這種自由的貨幣政策,帶來了“良幣驅逐劣幣”的美好時代。

對市場而言鑄幣權的自由化是美好的,但是對國家而言,這確是極度危險的。漢帝國的封國吳國(七國之亂帶頭反叛的那位),因爲其領地裏豐富的銅礦資源,讓吳王劉濞通過鑄幣掌控了全國的貨幣話語權,幸而他沒有意識到這種話語權帶來的偉大殺傷力,七國之亂才得以被中央政府平定,未傷及帝國根本。

漢匈之戰對西漢財政的消耗究竟有多大? 第5張

漢武帝通過一系列的貨幣政策,完成了國家對鑄幣權的掌控,並流傳下了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幣——五銖錢。自此五銖錢成爲帝王們斂財的第一利器,國家只需要在鑄幣中填加一點點劣等材料,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從天下掠奪恐怖的財富,而這個掠奪的後遺症又是滯後的,有時甚至長達數十年,最神奇的是這種後遺症還是日積月累的,不會集中爆發,讓人無跡可尋,利用貨幣戰爭的時間差,帝國聚集了無數財富,用於支撐偉大的戰爭。

看不見的手

1776年,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富國論》中提到了“看不見的手”,他認爲人的利己主義會推動人類實現利益最大化,市場經濟就像看不見的手在調控天下財富。而漢武帝在其一千八百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利用這隻看不見的手,區別在於漢武帝是用國家來調控市場,而非市場調控國家經濟。

漢匈之戰對西漢財政的消耗究竟有多大? 第6張

細看漢武帝爲戰爭做出的重大國家財政改革,無論是國企制度、工商業重稅還是國家調控貨幣,都有一個唯一的目的——斂財。但是這些手段如此之隱蔽,隱蔽到漢武帝通過這樣的方式斂聚了數十年社會財富,他的副作用才逐漸體現出來,這比那些昏君粗暴的斂財方式高明何止萬倍。

再隱蔽的斂財方式,在生產力沒有出現跨越式發展的情況下,始終是竭澤而漁的,在戰爭的巨大榮耀下,帝國財政問題終於開始出現,這個問題大到甚至可以毀滅這個偉大的帝國。但漢武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有發現並解決問題的魄力。漢武帝后期經過李陵、李廣利幾場失敗的戰爭,這位英名的帝王終於發覺了戰爭的巨大陷阱,因爲哪怕是勝利的戰爭,依然會對帝國造成無法彌補的創傷,更何況窮寇莫追,滅亡邊緣的匈奴總是會爆發超強的戰鬥力。此時的戰爭性價比太低,於是他果斷終止了這一切,這個舉措讓帝國得以喘息,避免了盛極而亡的悲催命運。

漢武帝之後的帝國,又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史稱“昭宣之治”,漢武帝前承文景,後繼昭宣,這兩個治世,前者爲漢武積累了戰爭的啓動資源,後者則像個補鍋匠,爲漢武兵鋒過後滿目瘡痍的社會進行修補。漢武的戰爭用了前後四代兩個盛世的資源,戰爭何其昂貴!

但是漢武爲戰爭所創造的財政制度,卻得以保留並沿用至今。因爲當帝國習慣了這種財政制度強大而隱蔽的斂財手段後,就再也無法拋棄他了。這裏只能感嘆科技會發展,生產力會飛躍,但是智慧不會,真正的智慧可以穿梭時間且不朽。通過戰爭對國家財政的大膽改革,我認爲這亦是漢武帝爲華夏做出的卓越貢獻,他爲後世探索出了一條經濟大一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