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康熙爲什麼執意撤藩?什麼是三藩之亂?

康熙爲什麼執意撤藩?什麼是三藩之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新覺羅·玄燁,即清聖祖、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1661年,當順治帝嚥下最後一口氣後,愛新覺羅·玄燁登上皇位成爲了新一任君主,年號“康熙”故又稱之爲康熙帝。

只有八歲的他坐上了至高無上的寶座,他的左膀右臂,就是輔佐過順治皇帝的四位大臣。這四位大臣各懷心思,又互相制衡,康熙帝的日子過得“如坐鍼氈”。

康熙爲什麼執意撤藩?什麼是三藩之亂?

就在登基幾年後,大臣之間的爭鬥越發分明,剛踏入舞勺之年的康熙感到非常棘手。

可他不知道的是還有更棘手的“禍患”在等待着他,不光是對皇權的挑戰,更是對他個人能力的挑戰。

公元1667年,經過艱難困苦康熙帝終於從四輔臣手中拿到實權,成爲了名副其實的“當家人”。

正當長舒一口氣的時候,另一件大事卻成爲他的心頭之患。那就是不斷有人上奏朝廷向他揭發西南、東南邊疆地區的“三藩”之亂,請求朝廷撤藩。

那麼何爲三藩之亂?又爲什麼非要撤掉三藩,這就要從順治帝時期說起了。

“三藩”裏的藩就是藩王的意思,是三位在順治帝年間派往雲南、福建、廣東平亂的三位將領。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繼茂(後來其兒子耿精忠襲承)、平南王尚可喜。

當年戰事吃緊,順治帝派三位漢將分別去到以上三個地方馳援平叛。三位將領所向披靡很快就完成了朝廷交代的任務,朝廷封王賞地,各自割據一方。

其實大家不知道的事,當時是有四位藩王的而不是隻有三藩。

公元1649年,朝廷進行了一次冊封,封孔有德爲定南王,此時清朝便是四藩王鼎立的局面了。

3年後,也就是順治九年。在廣西桂林的一場征戰中,定南王孔有德及兒子雙雙陣亡。他的部下全都歸於女兒孔四貞和女婿孫延齡統領。因爲沒有兒子可以繼承爵位,所以他的藩王就此撤銷,四藩變三藩,三藩的局面就正式定型了。

話說回來,當時戰局已定,三藩在各自的地盤上雄踞一方,屯兵數萬。邊疆局勢也得到了穩固,再沒有外敵滋擾,可產生了新的矛盾。

康熙爲什麼執意撤藩?什麼是三藩之亂? 第2張

都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也確實是這樣。當年派三藩去平叛的時候順治帝壓根兒沒想那麼多,只想到用他們的勢力可以穩固局勢。

哪曾想養虎爲患,三藩在各自的地盤上日益壯大,漸漸地朝廷失去了對三藩的掌控。

三藩王在各自的地盤上可以說是在“隻手遮天”,不僅不聽朝廷調令,還魚肉百姓,四處斂財。由於屬於藩王管轄,平民只能敢怒不敢言。

而這只是他們諸多行徑的冰山一角,真正引起朝廷各方勢力聲討三藩的原因是,他們在當地胡作非爲,抗拒朝廷。當地的官吏都由他們隨意調配,朝廷的指令是一紙空文。

更可怕的是,除了魚肉百姓斂財之外,他們還會向朝廷伸手要去大量軍餉用於開銷。

每年朝廷撥給各藩王的開銷均達數百萬兩白銀。在三藩中又以平西王吳三桂索要最多,接近一千萬兩白銀。

可以說,朝廷快被三個藩王給掏空了。還不算完,鑑於三藩如此行徑,朝廷每年還要單獨拿出大筆錢養精蓄銳用於防範他們謀反。

所以說這三藩是康熙帝心裏的一塊心病,早除早好。如今有那麼多人提議廢除三藩,當然要順水推舟聯手各大臣想個萬全之策。

康熙帝思前想後決定先從收繳藩王將印開始。

當時朝中有大將軍兵權過重不可久留帥印的規定,每當處理完事物必定要將大印上繳朝廷統管。先前因忙於其他要務朝中無暇顧及,所以康熙此次收繳藩印師出有名。

話說三藩也不是等閒之輩,既是久經沙場的悍將,更是深諳官場的能人。他們明白上繳大印後康熙一定不會放過自己,所以拒絕向朝廷妥協。

尤其以平西王吳三桂最爲抗拒,康熙知道三藩中吳三桂最“刺頭”,只要搞定他,其他兩位藩王定會屈從。

恰逢當時的吳三桂兒子吳應熊是駙馬,暫住京中,康熙暗地裏將他軟禁並讓他差親信帶話給其父吳三桂:“往日是因爲邊疆變故將大印賜予,這是權威。今日天下已定,爲什麼還不歸還?”

康熙爲什麼執意撤藩?什麼是三藩之亂? 第3張

收到兒子的傳話,吳三桂只得妥協,但他是非常惱怒的。其餘兩個藩王見吳三桂都繳印了,自己也只好跟着把藩印一併交還朝中。

沒有了藩印,下一步就該解除藩王職位了。

眼見朝中耳目傳來的諸多不利消息,藩王們各出奇招。在朝廷面前假意示弱,以求自保,但背地裏卻是招兵買馬屯糧待反。

公元1667年,吳三桂率先告病,稱眼疾請求辭去雲貴兩地事務,康熙帝毫不猶豫地恩准了。不過僅僅過了兩個月,就有同僚上書朝廷,幫吳三桂求情:“目前邊疆叵測可慮,請朝廷收回成命,將當地事務還是交於吳三桂管轄”。

康熙哪能受此威脅,斷然拒絕了他們的所謂“請求。”他的態度很堅決,心中只有八個字:藩王之亂,勢在必除。

公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年滿七十,向康熙帝告老還鄉,並奏請將平南王藩位讓其兒子尚之信襲承。

康熙爲什麼執意撤藩?什麼是三藩之亂? 第4張

康熙帝見時機來了,頒旨同意尚可喜告老還鄉。而他的藩位不再保留,也不會被任何人襲承,原所屬左右兩營綠旗官兵皆由廣東提督管轄。但尚之一族兵吏具體撤退事宜卻是一拖再拖,始終不見下文。

不管如何吧,到此刻三藩之中的平南王算是被徹底撤掉了,目前剩下的就是平西王和靖南王了。

這時吳三桂和耿精忠有點慌了,平南王沒撤之前好歹還是“三足鼎力”。現在忽然少了“一足”,“兩足”的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呀。

倆人一合計,急忙上書康熙,也請求撤掉他們自己的藩位。其實他們目的是想試探下朝廷的虛實,並不是真的想讓康熙帝把自己給撤了,反言之他們更希望的是康熙駁回他們的撤藩請求。

收到倆人的撤藩申請,康熙並沒有馬上做決定,而是跟衆大臣商議到底該不該批准的問題。

學士索額圖等人認爲,剩下的這倆藩王是屯兵數萬乃至數十萬的大將,如果執意撤掉,一旦謀反,怕朝廷無招架之力。

康熙態度異常堅決地說道:藩王蓄謀已久,不早除之定會養成禍患。現在撤了他要反,不撤將來他也要反,還不如先發制人。

就在下令恩准撤藩二個月後,吳三桂果然反了,當場扣押朝廷使臣傅達禮、折爾肯,枉殺雲南巡撫朱國治。

其還寫下“反清剿文”,聚結20餘名明朝降清將領,糾集20多萬力量東南西北四處發難。

公元1674年初,正值平叛吳三桂焦灼之際,朝中局勢又進一步惡化。

一直暗中觀戰的靖南王耿精忠被吳三桂蠱惑,也跟着反了,一時間閩浙地區也開始戰況告急。

至此,平叛戰火算是正式蔓延開了。吳三桂腦子非常靈活,他知道自己現在的力量依舊不足以跟朝廷對抗太長時間,他把眼光放在了滿清綠營兵身上。

康熙爲什麼執意撤藩?什麼是三藩之亂? 第5張

滿清綠營兵士是不同於八旗兵的漢族兵力,在朝中的地位比八旗兵低很多,連待遇都相差很大。

吳三桂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對綠營兵的將領許下不少承諾,短時間內,兵力擴充數十萬。

康熙一看也急了,再這麼下去,這60萬的綠營兵可就全成吳三桂的了,到那時朝廷必是一番苦戰。

康熙急忙下令安撫其他並未附和吳三桂的綠營兵將領,同時加強綠營兵的管理和斷了兩位藩王的糧草雙管齊下,這才解了燃眉之急。

康熙爲什麼執意撤藩?什麼是三藩之亂? 第6張

除了安撫未隨波逐流的將領,康熙帝還會剿撫並用地對倆藩王的下屬好言勸告,有很大一部分將士迷途知返,重新站到了朝廷一邊。

其實在兩藩王中吳三桂一直都是塊硬骨頭,康熙帝明白要想有突破口還得從靖南王耿精忠這裏下手。

自平叛以來,朝廷已將吳三桂在京中的子孫淨數剿滅(其中正法的不在少數)。卻唯獨對耿精忠的親屬依然如故,連其所屬兵吏也並未治罪。

只因他對耿精忠還是有所懷念的,自耿精忠之父起,耿氏一族就沒做過像吳三桂這般刁難的事。此次逆反完全是受吳三桂唆使,故此纔對他的家人格外開恩,當然這樣做也是康熙帝準備的後手。

康熙爲什麼執意撤藩?什麼是三藩之亂? 第7張

在一邊平叛一邊招撫的過程中,耿精忠終於是無心再戰,於公元1676年十月歸降,後於公元1682年正月被定罪處死。

這邊剛拿下個耿精忠,那邊卻又多了個平南王。在康熙12年的時候,平南王已經被撤藩,但卻沒有真的撤離。

靖南王耿精忠的倒下,讓平南王看到了希望,只因不甘被撤。當時平南王尚可喜年事已高又臥病在牀,一切事物都由長子尚之信代理。

在受到吳三桂招討和許諾虛職的情況下,這位沙場小白毅然決然地奪走弟弟尚之孝兵權舉兵作亂。

但小白就是小白,論文韜武略,尚之信怎麼可能是朝廷對手。僅僅堅持一年,就主動請降,打臉至極!歸順朝廷也只是權宜之計,尚之信一直心有不服。

後來,朝中命尚之信率各部討伐平西王吳三桂,尚之信極力推諉不肯出力。

此等二心康熙於公元1681年來了個大清算,將其陳年舊賬一併翻出,尚之信被下旨賜死。

康熙爲什麼執意撤藩?什麼是三藩之亂? 第8張

再來說說平西王吳三桂的狀況,三藩中有兩藩歸降,現在只剩他唱“獨角戲。”

幾年的逆反生涯令他早已精疲力盡,他早無心再戰,但早已沒有回頭路,被抓到的下場只有死。

5年後,喪失主動權的吳三桂還想做最後一件事:那就是穿上龍袍坐上龍椅,受萬人敬仰。

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登基,自命國號爲大周。

此時的吳三桂已是重病纏身,5個月後便病死他鄉。

他死後,孫子吳世璠繼位,軍心不穩、人員渙散。這樣的大好時機康熙帝自然得抓住,他調集大量火炮,幾路並進逐個擊破。

康熙爲什麼執意撤藩?什麼是三藩之亂? 第9張

公元1681年,吳三桂所屬各部被全盤擊退,其位繼承人吳世璠自刎,首級及其殘部將領被送往朝中待審。

到了這個時候,康熙帝纔算是能真正睡個安穩覺了,八年平叛對他這個僅僅28歲的年紀來說着實煎熬。但對於這個將來會在位61年的帝王來說,這還只是他生命中的一次隨性發揮,他要走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