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爲畢萬(畢公高之裔孫)。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前383年,剛剛開啓的戰國時代,迎來了一場非常重要的戰爭。

這一年,趙國出兵,進攻小國衛國。衛國的歷史很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但遺憾的是,到了戰國時期,衛國已經衰落了。在強大的趙國面前,衛國根本就不是對手。

不過好在,作爲小國的衛國,也有自己的生存辦法。早在歷史剛剛進入戰國時期的時候,衛國就倒向了戰國七雄的那個魏國,認魏國做了大哥。而在戰國初期,魏國因爲率先變法,絕對是當之無愧的霸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戰勝魏國。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有這樣一位霸主級的大哥罩着,小弟衛國之前的日子,倒是也能勉強過得去。

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這一次,作爲頂尖大國的趙國,卻選擇了對衛國出手。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因爲三家分晉那件事,導致韓趙魏三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一直都是最親密的盟友。三晉聯盟,基本上可以做到包打天下。

這樣一來,魏國面對的問題就很尷尬了:作爲一個帶頭大哥,到底是要保護自己的小弟,和趙國撕破臉?還是爲了保住盟友,放棄衛國這個小弟呢?

當時魏國高層到底是怎麼討論的,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在這之後,魏國直接出兵,幫助自己的小弟撐場子,而且直接和趙國開戰了。

在強大的魏國面前,即便是趙國,也會覺得壓力山大。所以最後,雙方在今天的河南省清豐縣一帶打了一仗。結果不出所料,趙國大敗而回,魏國也算是成功替自己的小弟撐了場子。

放在戰國時代,魏國和趙國的這場戰爭,規模其實並不算大。至少和後來那幾場著名的大戰相比,不管是參戰人數還是規模,這場魏國和趙國的戰爭,都被壓制在了很低的水平。

但同時,如果從整個戰國曆史的大背景來看,這場戰爭的影響,卻可能比那幾場著名的大戰,來的更加深遠。

因爲這場戰爭的爆發,標誌着原本親密無間的三晉同盟,徹底破裂了。而魏國和趙國之間,也從原本的盟友關係,逐漸轉變爲敵對關係。

對於魏國當時的這個選擇,後世絕大多數的歷史愛好者,普遍持鄙視態度。因爲在此之前,韓趙魏三國同盟,實力極爲強大,幾乎可以壓制其他所有大國。而在這個聯盟當中,魏國因爲國力比較強,又是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

就在這場戰爭發生幾年之前,魏國剛剛在河西地區,用五萬新兵,擊潰了秦國五十萬大軍。那一戰,不但打掉了秦國的大部分精銳,同時也震動了整個天下。所以後世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爲,當時的魏國,應該堅決魏國三晉同盟,和韓趙兩國搞好關係,然後一門心思去滅了秦國再說。

一旦魏國徹底吞併了秦國,佔據了整個關中地區。那麼接下來,魏國的國力將會再次飆漲,甚至比當年的晉國更猛。而且,滅了秦國,佔據了整個關中之後,魏國就有了更多的戰爭資源,容錯率也會更高。

這樣一來,魏國將來就會很有可能橫掃天下,最後統一整個中原了。

但是這一切,隨着魏國主動和趙國撕破臉,都徹底成了泡影。之後的魏國,不得不面對四面迎敵的局面,強大的國力也被漸漸耗盡,最終逐漸衰落。所以,後世很多人都認爲,這是魏國曆史上最大的一記昏招!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2張

而使出這記昏招的目的,竟然只是爲了保護衛國這麼一個小弟。不得不說,這個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我們暫且不討論。在討論魏國決斷對錯之前,我們可以先來考慮另外一個問題。

爲什麼當時魏國會主動選擇和趙國撕破臉,自己主動破壞三晉聯盟嗎?

難道說,這真的是戰國曆史上最大的一記昏招?真的是因爲當時在位的魏武侯,太過昏庸無能,目光短淺,所以纔會做出這種蠢事嗎?

如果當時魏武侯選擇放棄衛國,繼續和趙國結盟,維持三晉聯盟的存在。後來的魏國,到底又有幾成把握,能夠徹底滅掉秦國呢?

想要說明白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先簡單來捋一下,魏國在戰國初期的歷史。

早在這場大戰七十年之前,當時還是春秋末期,晉國還存在。那一年,晉國內部最強的四大家族,發生了混戰。先是最強的智家,帶着韓魏兩家,一起圍攻趙家。然後,趙傢俬底下聯繫了韓魏兩家,最終成功反殺了智家。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陽之戰。

晉陽之戰以後,晉國高層權力,基本上被韓趙魏三家徹底瓜分,包括智家在內的其他所有大家族,全部出局。然後,因爲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狀,韓趙魏三家誰也奈何不了誰,所以最後,三家乾脆就聯手瓜分了晉國。

這就是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一個歷史事件,但其實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整個瓜分過程,其實大概持續了十多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時間。因爲在瓜分的過程當中,三家也需要不斷扯皮,不斷交換各自的領土。

在昔日晉國強盛的時代,封給這些大家族的領土,往往是極爲散亂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三家既然要徹底瓜分晉國,徹底獨立,那自然要讓自己的領土儘量抱團。而經過長達幾十年的扯皮之後,最終,魏家分到了陝西、山西、河南交界的地區。雖然地盤依然還是有些散亂,但至少有一個統治核心了。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3張

而接下來,當魏家解決了地盤問題之後,就開始大力招攬各地的人才了。當時魏家掌權的,是魏武侯的父親,魏斯。在魏斯的帶領下,魏家迅速吸引整個中原的人才。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個叫李悝的人,來到了魏國,後來又幫魏國迅速完成了變法,革新了社會體制。

因爲成功變法,所以,魏國在還沒正式開國之前,就已經非常強大了。而且,當時魏家內部的體制,非常先進,遠比其他老牌諸侯國更強。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公元前403年,魏家聯合韓魏兩家,一起去周王室撒潑打滾,最後終於逼得周天子給了他們正式的冊封。

打這開始,韓趙魏三國,也就算是正式開國了。

因爲有着之前的那段歷史,剛剛開國的韓趙魏三國,可謂是同氣連枝。接下來,三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三晉聯盟,整體實力比之當年的晉國,還要更勝一籌。

同樣還是這個時代,其他幾個大國,處境則都相對一般。齊國那邊,國內的田氏家族把持了大權,正在忙着篡位,根本沒空管外邊的事情,之前還被三晉聯盟暴打了一頓,根本不敢吱聲。秦國那邊,正在鬧四代亂政,舊貴族和國君之間,相互爭權,弄得高層常年不穩定,國力也是在一直穩步衰退。

南方的楚國,情況稍好一些。但是之前在春秋後期的時候,楚國曾經差點被吳國滅國,後來一直在養傷。此時的楚國,雖然養傷養的差不多了,但整體國力的強度,依然存疑。在春秋時期,楚國全盛的時候,面對晉國尚且被壓制。如今楚國國力早已不復當年,三晉聯盟又比當年的晉國更強。這樣一來,楚國在正面戰場上,自然就只能被三晉聯盟壓制了。

三晉開國之後,接下來的幾年當中,除了和楚國打了一場大仗,最終大勝而回之外,基本上沒怎麼動武。這主要是因爲,三晉剛剛開國,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整頓內政。而魏國這邊,除了要忙改革之類的事情之外,之前還佔領了中山國,此時正在忙着消化中山國。另外,當時魏國還開始訓練新式軍隊,組建職業軍隊。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4張

這些事情,都是千頭萬緒,實在是很麻煩。

所以,之後的幾年裏,魏國基本上很少對外主動出擊。而幾年之後,到了公元前396年,魏國的開國國君魏斯,終於去世了。而魏斯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魏擊順利登基,這就是魏武侯。

從魏國高層的角度來說,這次換國君,其實並沒有引發任何動盪。一方面,魏武侯作爲一個新的國君,之前經歷過系統的繼承人培養,絕對算是一個合格的國君。魏武侯很小的時候,他爹就給他找來了一堆名師,圍着圈教育他。

等到他長大一些之後,魏文侯又給了他足夠的歷練機會。包括之前魏國吞併中山過,就是魏武侯去負責的。而中山國被吞併之後,魏武侯又被直接任命爲中山君,負責徹底消化中山國。

這樣的魏武侯,可謂是文武雙全。不管是在學問上,還是在行軍打仗方面,都非常出色。有這樣一位新國君接班,對魏國來說,自然是一件好事。

另外,魏文侯去世之前,還給魏武侯留下了一套超強的班底。既有李悝這種頂級名相,也有西門豹這種治國大才,更有吳起這種不敗軍神。當時的魏國,可謂是人才濟濟,讓其他國家眼饞的很。只要魏武侯能夠善用這些人才,魏國的擴張實在不是什麼難事。

不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就在魏武侯上位之後不到一年,那位名相李悝就去世了。因爲李悝的死,導致魏國高層有些工作,必須得交接一下。魏武侯本人又是一個剛剛上位的新君,很多工作還不熟悉。所以接下來的兩年裏,魏國高層一直在熟悉業務。

如此,等到兩年之後,魏武侯徹底熟悉了朝政之後,這個時候的魏國,就開始發力了。

有了之前魏文侯時代留下的家底,此時的魏國,兵強馬壯,制度先進,同時又有韓國和趙國這麼兩個強力盟友。這個時候的魏國,要是還不擴張的話,那纔是怪事呢!

所以,從公元前393年開始,接下來的七年當中,魏國開始對外持續擴張。而且,擴張的手段非常粗暴,基本上不需要用任何謀略,直接憑藉強大的國力碾壓過去就可以了。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5張

公元前393年,魏國首先開戰,便是兩線開戰。這一年,魏國同時進攻秦國和鄭國。這一年之後,魏國不但打到了鄭國家門口,遏制住了鄭國的要害,同時還擊敗了秦國。

公元前391年,在和秦鄭兩國的戰事結束之後,魏國又主動牽頭,和韓趙兩國結盟,一起打楚國。在三晉聯盟的打擊下,楚國很快就節節敗退。最終,楚國丟掉了在河南地區的大部分地盤。包括軍事重鎮大梁,也就是後來的開封,都被魏國給奪走了。

熟悉戰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後來的魏國,便是以大梁爲首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戰國初期的時候,大梁其實是楚國的地盤。正是因爲魏武侯的進攻,大梁才成了魏國的地盤。而到了魏武侯兒子在位期間,魏國才正式遷都大梁。

因爲楚國被暴打,在一旁觀戰的齊秦兩大強國,此時也坐不住了。他們也不願意看到,楚國就這樣打趴下。所以接下來,當楚國主動聯繫他們,希望他們出兵的時候,秦國直接出兵,進攻三晉聯盟當中最弱的韓國,齊國也開始從背後牽制三晉。

這樣一來,齊秦楚三大強國,等於是暫時結成了同盟。上一次這種局面出現的時候,還是春秋中期楚莊王在位期間。那一次,楚國直接成了霸主。可是這一次,楚國卻只能勉強自保而已。

當時的三晉聯盟有多強,由此可見一斑了。

此後的兩年裏,三晉聯盟同時被齊秦楚三大強國針對,擴張的腳步算是暫時被止住了。但同時,魏國卻越戰越勇,國內對外擴張的情緒非常高漲。於是,兩年多以後,當秦國再度來襲的時候,魏國打了一場極爲精彩的防守反擊。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6張

那一年,魏國以吳起爲主帥,用五萬魏武卒新兵,正面擊潰了秦國五十萬大軍!此戰之後,秦國整體戰力,瞬間被打掉了一大截。原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也被魏國徹底佔領。

這就是歷史上的陰晉之戰。

這場大戰,徹底震驚了整個天下。因爲在這之前,不管春秋時期,各國的爭霸戰爭打得多慘烈,這種情況卻從來沒出現過。在以往的歷史上,從來沒出現過某個強國出動幾十萬大軍,最後被另一個國家,用幾萬人給正面擊潰了!

所以,當這個消息傳出之後,整個天下都瞬間譁然,所有人都開始重新評估魏國的戰鬥力。甚至很多人都開始懷疑,有這樣的魏國在,三晉聯盟會不會同時擊敗齊秦楚三大強國,最後統一天下!

那可是當年晉國鼎盛時期,都沒做到的事情。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時候,魏武侯卻做出了那個被後世很多人鄙夷的決定。在這之後,魏武侯就選擇停止進攻秦國,轉過頭就和韓魏兩國翻臉了。而魏武侯的這個決定,也從根本上改變了魏國的國運。

從魏國的角度來看,魏武侯的這個決定,是不是很蠢?

彆着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先轉換一下視角。看看同時代其他幾個主要國家,當時都是什麼情況。

首先是秦國。

作爲一個老牌強國,秦國在春秋時期,曾經強極一時。但是到了春秋後期,因爲晉國一直壓在秦國東邊,讓秦國始終無法東出。所以,在這之後,秦國內部從增量市場轉爲存量市場。

簡單來說,因爲秦國無法擴張了,所以秦國的那些貴族,再想獲得更多的利益,就只能更多的去壓榨百姓,或者和國君爭權。這樣一來,秦國的內鬥就開始變得嚴重,國力自然就持續下降了。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7張

而在春秋戰國交替的這段時間,這種矛盾,終於徹底爆發。當時秦國甚至出現了大臣聯手逼死國君的事情,這事在歷史上,叫做‘四代亂政’。整整四代人近六十年的時間,秦國高層一直內亂,國力更是暴跌。

這也是爲什麼之前魏國和秦國交戰的時候,能夠輕易擊潰秦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爲當時的秦國士兵,被上面的貴族壓榨的太狠了,貴族和國君又在內鬥。在這種情況下,秦國要是還能打贏魏國,那纔是怪事呢!

照理來說,秦國越弱,魏國想要吞併魏國,自然也就越容易。此時對於魏國而言,其實是一個吞併秦國的天賜良機。

但問題是,如果魏國接下來繼續打秦國,真的就能吞併整個秦國,繼而變得更強嗎?

恐怕未必!

因爲當時在秦國旁邊,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國家,叫做義渠國!

對於很多戰國曆史的愛好者來說,義渠國這個國家,並不是太有名。和戰國七雄相比,這個國家似乎並不算強,而且到了戰國中期,就被秦國吞併了。這導致很多人聽到義渠國這個名字的時候,總會覺得這個國家其實並不算強。

義渠國不算強,這確實是真的,但那是秦國完成了商鞅變法之後的事情。

在春秋戰國交替的這段時間,恰好是義渠國最強大的一段時間!

義渠國的前身,就是當年滅了西周的西戎。準確來說,義渠是西戎的一個分支,而當年滅西周王室的,是西戎的另一個分支犬戎。而在整個春秋歷史上,義渠則是不斷崛起,最後橫掃整個西戎,建立了一個非常強大的政權。

在秦國四代亂政的這段時間,恰好是義渠國最強大的一段時間。當時的義渠,實控範圍接近二十萬平方公里!雖然這其中大多數都是草原,領土質量可能比不上中原核心農耕區域。但這個國力,依然很可怕。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8張

放眼整個天下,當時除了楚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領土可以比義渠國更大。

所以,這也就意味着,一旦魏國繼續針對秦國,強行滅秦。那麼接下來,義渠國也會同時出手,從北方和西方出兵,和魏國一起聯手滅秦。這樣一來,魏國或許能滅了秦國,但絕對不可能吞併整個秦國,義渠國至少也會佔一半。

而接下來,將勢力範圍徹底擴張到關中平原的義渠,將會成爲魏國新的敵人。而且,新崛起的義渠國,有可能會比秦國更強,更讓魏國頭疼!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當時的魏國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繼續保留秦國。陰晉之戰結束以後,秦國整整五十萬的精銳,被魏國打垮。被徹底打殘的秦國,在魏國面前,已經不足爲慮。一個半殘的秦國,既能替魏國阻擋西邊的義渠,同時也不會再威脅魏國的西方。

自此之後,魏國就可以調出更多兵力,去其他方向擴張了。

所以,保留秦國,其實要比徹底吞併秦國,更有好處。而且,退一萬步來說,秦國作爲一個老牌強國,底子還是很厚的。如果魏國真的要強行滅秦,且不說秦國這邊,會給魏國造成多大損耗。旁邊的楚國和齊國,也不可能幹看着。甚至就連作爲盟友的韓趙兩國,也未必會看着魏國就此一家獨大。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當時的魏武侯,並沒有選擇繼續進攻秦國,而是選擇先消化從秦國這邊佔領的河西地區再說。

只可惜的是,魏武侯大概怎麼都不會想到。在這之後,義渠國那邊開始內亂,高層常年互鬥,給秦國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小。與此同時,秦國這邊,後來則是結束了高層亂局,然後又進行了商鞅變法。僅僅幾十年之後,原本已經被打得半殘的秦國,就再度崛起,而且成了魏國最可怕的敵人。

但那些變化,都是後來的事情了。誰都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從魏武侯的角度來說,他只是儘量做出當時覺得最正確的決定而已。

既然西邊的秦國不行,那麼,南邊的楚國以及東邊的齊國,是否可以擴張呢?

和秦國相比,楚國和齊國,確實是更好的擴張方向。但同時代發生的一些事情,卻讓魏武侯的計劃,沒能成功執行。

齊國這邊,在這個時期,田氏家族已經徹底控制了齊國,正在準備謀朝篡位。照理來說,這樣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自然最適合魏國擴張。但問題是,如果魏國想要吞併齊國,就勢必要解決一大堆的小國,因爲雙方接壤區域有限。而這些小國,則是包括了魯、宋、鄭、衛等一大堆名字。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9張

雖然這些國家,到了戰國時期,都是二流甚至是三流的小國。但加在一起,整體力量也不容小覷。再加上背後有齊國的存在,魏國想要一步步滅了這些小國,然後再吞併齊國,難度也是很大的。

至於南方的楚國,那就更更費勁了。和秦齊兩國相比,楚國此時的情況最好。雖然之前被魏國壓着打,但整體的體量依然很大。想要吞併楚國,以當時魏國的國力來說,絕對不可能輕易做到,最多隻能邊敲側擊,一步步進攻。

但這樣一來,魏國滅楚的劇本,就和當年晉國滅楚的劇本一樣了!春秋時代,晉國雖然可以長時間壓制楚國,但是因爲楚國地盤太大,晉國始終也沒能滅了楚國。最後還是因爲晉國扶持了一個吳國,這才徹底擊敗了楚國。但是距離吞併楚國,還是差了很遠。

這也就意味着,不管魏國當時把齊楚哪個方向,作爲自己的主攻方向,都會演變成一個很漫長的劇本。也許,魏國最後可以滅了齊楚兩國,但這個時間,註定要在幾十年之上!

如此長的時間,誰又能保證中間不出意外呢?

對於古代國家來說,制定計劃很好,但是如果要制定一個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的計劃,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相比之下,首先對盟友下手,或許反倒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從魏武侯的角度來說,此時的魏國,國力已經遠超韓魏兩國。之前三家分晉的時候,三家所以願意同氣連枝,共同瓜分晉國,主要是因爲沒有任何一方,能夠同時以一敵二,戰勝另外兩家。但此時的魏國,則是已經有了這個能力。

這也就意味着,當時的魏國,完全有機會直接吞併韓趙兩國,恢復當年晉國的疆土。一旦背刺盟友成功,魏國以後在北方就沒了威脅,最多隻是受到草原上匈奴人的襲擾。而在戰國初期的時候,草原上根本就沒多少人,魏國的壓力真不算大。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10張

最關鍵的是,背刺盟友的難度,要遠比滅了秦齊楚這三個大國,更加容易。反倒是聯合韓趙,繼續維持三晉聯盟,不確定性更大。誰又能保證,未來三晉聯盟完全壓制其他國家之後,韓趙兩國會不會爲了自身安全,直接和魏國翻臉,和其他國家一起針對魏國呢?

危險,必須要扼殺在萌芽當中。

而在韓趙兩國當中,相對來說,趙國顯然是更好的吞併對象。因爲韓國的位置比較特殊,向南可以對抗楚國,向西可以牽制秦國。唯有趙國,地處北方,除了拖魏國後腿,讓魏國後方變得不安全之外,意義並不算大。

最關鍵的是,當時的趙國,實力真不算強。和後來完成胡服騎射運動之後的趙國相比,這時候的趙國,實在是太弱了。

趙國雖然和魏國一樣,同時瓜分了晉國。但是趙國開國之後,趙國的初代國君趙烈侯,眼光確實不如魏國的初代國君魏文侯。

所以,當魏文侯忙着收攏人才,對內搞變法的時候,趙國內部,雖然也收攏了一些人才,並且也對內進行了改革。但趙國的改革,主要偏向於選用賢能官員,節約財政之類的內容,並沒有動土地問題。

簡單來說,趙國當時也想改革,但是趙國的路走錯了。

這就導致趙國的這場改革,基本沒啥大作用,後世知道的人也很少。更要命的是,從趙國人的角度來說,他們是認爲自己已經改革過的。直到戰國中期的時候,趙國才意識到自己是因爲沒變法才落後。但那個時候,其他國家都已經完成了變法,不會再給趙國和平變法的時間。

所以,在這之後,趙武靈王纔會搞胡服騎射運動,專精軍隊方面的改革,把其他方面的改革拖後了。按那個結果,也直接導致趙國在制度上存在短板,無法提供強大的補給資源。所以後期秦趙對峙的時候,趙國纔會被秦國輕易耗死。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11張

當然,那是後話了。

對於當時的趙國來說,因爲變法不成功,所以趙國國力基本沒有提升。後來,趙國又和中山國開戰,本來是想着讓魏國當出頭鳥,自己漁翁得利。但是沒想到,之前魏武侯太出色,直接把中山國給獨吞了。

這就導致三晉同時開國,但在這之後,魏國卻迅速把趙國落在了身後。

更離譜的是,趙國的初代國君趙烈侯去世之後,因爲他兒子比較年幼,所以暫時由他的弟弟接班,這就是趙武侯。而趙武侯去世之後,大家有轉而支持趙烈侯的兒子接班,這就是趙敬侯。

因爲國內傳承亂了,所以這就進一步給了魏國插手趙國內政的機會。

就在陰晉之戰結束一年之後,魏國就把背刺盟友這件事,當成了國家的主要戰略方針。那一年,趙國的趙武侯去世,趙國擁立了他哥哥趙烈侯的兒子接班,但是趙武侯的兒子卻不願意,所以就跑來請求魏國的支持。

趙國的內亂,對於魏國來說,自然是天賜良機。這個機會,其實要遠比之前的陰晉之戰,對魏國誘惑更大。

陰晉之戰打贏了,就算魏國想吞併秦國,也需要繼續打很多大仗。但是趙國不一樣,趙國和魏國,本就是同氣連枝,而且雙方剛分裂沒多少年。如果這一次,魏國能通過這件事,插手趙國內政。事成之後,再架空趙國國君,不斷滲透趙國。

這事一旦做成了,魏國幾乎就可以兵不血刃,吞併整個趙國。而一旦趙國被吞併了,魏國恢復當年晉國的疆域,甚至更上一層樓,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這種好機會擺在眼前,誰會錯過呢?換其他人到魏武侯的位置上,一樣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所以在這之後,魏武侯大力插手趙國的繼承問題。但結果,因爲趙國那邊團結一心,魏武侯的插手,最後還是失敗了,趙國那邊的趙烈侯,最終還是坐穩了位置,並沒有給魏武侯控制趙國內政的機會。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12張

同樣還是在這一年,大概在魏武侯插手趙國內政的一年前後,魏武侯還做了幾件事。而這幾件事,也深刻影響到了魏國的國運。

第一件事,叫做吳起出走。

吳起作爲當時魏國最能打的牛人,一手訓練出魏國的新軍,並且在陰晉之戰當中,擊敗了秦國。但問題是,在這之後,魏國的新軍,都是出自吳起門下,而且吳起的聲望,也有些過高了。

對於魏武侯來說,這樣的吳起,威脅已經有些過大。而對於這位大功臣,如果殺了他,雖然可以免除後患,但卻有可能讓大家寒心。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逼吳起離開魏國。

所以,在這之後,吳起出走楚國。但誰都沒想到的是,吳起到了楚國之後,把魏國的這套改革變法,全都照搬了過去。短短數年之內,楚國戰鬥力飆升,再也不會被魏國壓着打了。

從權力的鬥爭角度來看,魏武侯做的一點毛病都沒有。但從戰略角度來說,這確實是一個大錯。

第二件事,則是魏武侯當時放了一個秦國公子,回國奪權。這事的目的,其實也和之前插手趙國內政差不多,都是一樣的目的。但沒想到的是,這位秦國公子能力極強,後來不但擺脫了魏國的控制,而且回國之後,還迅速整頓了秦國內政,結束了秦國四代亂政的局面。

這就是後來那位搞變法的秦孝公他爹,秦獻公。

第三件事,則是當時魏國爲了背刺盟友,吞併趙國,所以就必須先穩住齊國。爲了穩住齊國,魏武侯主動示好,幫田氏家族去周王室那邊討要了封號。自此之後,田氏齊國正式開國,田家也再也不是什麼叛臣了。齊國內部,矛盾也徹底消失。

這幾件事,幾乎同時發生在同一年內,最多相隔不到兩年。

從戰術角度來說,這件事,其實都是正確的。至少從魏武侯的角度來說,他都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不管哪一件事做成了,對魏國的短期利益來說,都有着巨大的好處。

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時,爲何沒有滅了秦國? 第13張

但從戰略角度來看,這四件事,全都從根本上傷害到了魏國。

這大概就是戰略家和普通將軍的區別了。

後面三件事的影響,我們暫且不說,只說插手趙國內政這件事。

既然魏國插手了趙國內政,並且直接出兵進攻了邯鄲,那其實就已經是等於和趙國撕破臉了。所以在這之後,趙國自然也要反擊。兩年多以後,趙國直接進攻魏國的小弟衛國。既是想要給魏國一個教訓,同時也想把自身勢力範圍,向中原核心擴張。

而接下來,魏國自然也要反擊。

就這樣,魏國和趙國,終於是徹底撕破了臉。而這場仗打完之後,原本還算緊密的三晉聯盟,就算是徹底破裂了。自此之後,魏國也就不得不面對四面樹敵的局面,最後被其他國家,聯手圍毆衰落了。

回顧魏武侯的這段故事,我們不難發現:從戰術角度來說,魏武侯真的是一件事也沒做錯。每一件事,他的選擇都是最符合當時魏國的利益。

但結果,這些選擇,卻從長遠角度,徹底導致魏國崩盤了。

所以說,一個好的戰略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真的是至關重要。在戰略角度方面,魏文侯做的就很好。但是魏武侯,確實是要差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