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時在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公元前385年,秦國出現了非常奇葩的一幕。

這一年,秦國有一位在外流亡多年的公子,突然回國,並且聲稱如今秦國在位的秦出公不合法,自己要回國搶繼承權。

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各國高層內鬥搶繼承權,這種事情確實是屢見不鮮。不過,像這種堂而皇之的回國奪權的,確實不太常見。而秦國這邊,得知此事之後,自然也是迅速做出反應,第一時間派出了大軍,前去阻擊這位公子。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被秦國高層派出去的軍隊,到了前方之後,非但沒有進攻這位回國奪權的公子,反倒是直接投降了!而且接下來,這支軍隊還護送着這位公子,返回秦國首都奪權。在返回首都的路上,這些人還幫着這位公子散佈消息,讓他們的家人前來幫助這位公子。

於是,接下來就出現了很詭異的一幕:明明是一位從國外回來的公子,卻得到了更多的秦國人的支持。越來越多的秦國人,開始自發來到這位公子身邊,加入這位公子的隊伍。

最終,在大家的幫助之下,這位公子被大家簇擁着進入了秦國的首都雍城,幹掉了當時的秦國國君秦出公。然後,在大家的擁護之下,這位公子順利上位,控制了整個國家。

這就是歷史上的秦獻公。後來搞商鞅變法的那位秦孝公,是他的兒子。

對於秦國人來說,秦獻公的即位,絕對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這不光意味着秦獻公本人開始掌權,同時也意味着秦國長達六十年的政治亂象,徹底結束了。在後世的史書上,這場秦國內部長達數十年的亂局,被稱之爲‘四代亂政’。而秦獻公的登基,則是標誌着四代亂政徹底結束了。

那麼,當時的秦國,到底發生了什麼?爲什麼秦國高層會連續內亂幾十年之久?爲什麼當時秦獻公返回秦國的時候,會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而秦獻公返回秦國之後,爲什麼會徹底結束秦國數十年的政治亂象呢?

有關秦國四代亂政的故事,其實我們還得從秦獻公的爺爺的爺爺,秦厲共公那一代開始說起。

在秦國的歷史上,秦厲共公應該算是很有作爲的一代國君。他一共在位三十四年,而在這三十四年當中,秦國雖然始終沒能跨越函谷關東出,但是卻在函谷關以西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這三十多年的歷史上,秦國在西方越發強勢,逼得義渠、蜀國之類的國家臣服,成了西方的絕對霸主。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第2張

而在大歷史背景下,秦厲共公在位的這三十多年,也是非常精彩的三十多年。秦厲共公即位之初,東南地區的吳越爭霸,終於分出了勝負,以越國全面吞併吳國而結束。所以,在秦厲共公即位之初的時候,天下是以越國最強。

而到了秦厲共公在位中期的時候,晉國則是發生了那場著名的‘晉陽之戰’。晉國內部當時最強的智家,首先聯合韓魏兩家,打算滅了趙家。但是後來,趙家卻反過來聯合韓魏兩家,背刺了智家,最終讓智家在晉國徹底出局。

這裏多說一句,智家在晉國出局之後,殘存的智家族人,其實就是去了秦國,得到了秦厲共公的庇護之後,這纔算是沒有被徹底滅族,勉強留下了一部分香火。如果當時不是秦厲共公收留那些流亡的智家人,說不定智家就被徹底滅族了。

總之,在春秋末期那個波瀾壯闊的歷史大背景下,秦厲共公其實做的可圈可點。在他的帶領下,秦國不光沒有衰落,反倒是有點越戰越強的意思了。

而到了秦厲共公在位後期的時候,越國爲了交好秦國,主動向秦國求親,求娶秦厲共公的女兒。楚國爲了抵抗晉國,主動和秦國結盟。西邊的義渠不服,秦厲共公直接派大軍打過去,一口氣生擒了義渠的國王。除此之外,秦厲共公還南下佔領了漢中地區,雖然沒能徹底佔據漢中,但是也爲後來秦國攻佔漢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整個春秋時代,除了當年稱霸一時的秦穆公之外,恐怕就要數秦厲共公時代的秦國,最具威勢了。

但就是這樣一位準霸主級別的秦國國君,在處理自己繼承人問題的時候,偏偏沒處理好。也正是因爲秦厲共公沒處理好自己的繼承人問題,所以給秦國埋下了一個大雷,留下了後來‘四代亂政’的隱患。

秦厲共公有兩個兒子,因爲這兩個兒子後來都曾經做過國君,所以後世喜歡直接稱呼他們的諡號。秦厲共公的長子,後世史稱秦躁公,次子後世史稱秦懷公。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第3張

而秦厲共公去世之後,首先即位的,便是身爲長子的秦躁公。秦躁公即位之後,函谷關以東的晉國,正在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暫時無暇顧及秦國這邊。而南方的楚國,此時又趁機北上,這進一步牽制了韓趙魏三家的注意力。

所以,秦躁公在位的十四年當中,主要的任務,其實就是對付身後的義渠。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當中,義渠並不是什麼強國,並不是戰國七雄之一,而且到了戰國中期,就被秦國徹底吞併了。所以很多人就認爲,義渠並不是什麼太強大的勢力。

這其實是個錯誤的認知。

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義渠,其實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政權。當年周朝鼎盛時期,曾經傾力對戰的西戎,就是義渠國的前身。當然,嚴格來說,義渠其實是西戎的一個分支。只不過到了春秋中期的時候,義渠幾乎統一了整個西戎。

而到了春秋末期的時候,恰好義渠國的國力,達到了頂點。如果單從國土面積來看,甚至還要比秦國更大!

對於這樣一個敵人,當時的秦國,自然也是要慎之又慎。雖然之前他爹曾經擊敗過義渠,但這並不意味着,秦躁公也能輕易擊敗義渠。

因爲當時的秦國,一直在處於衰落狀態,整體國力一直在持續下降。至於說爲什麼秦國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其實很複雜。簡單來說,大概就是秦國長時間被晉國堵在函谷關以西,無法擴張,而且內部開始出現階層固化的現象。這樣一來,秦國在整個春秋後期,自然就會持續衰落了。

秦躁公在位十四年之後,因爲不知名的原因去世了。正史上對於秦躁公的記載,也是少之又少。對於秦躁公的死因,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是顯然,秦躁公去世這段時間,秦國發生了很多事情。

因爲秦躁公去世之後,並不是由他的兒子接班,而是由他的弟弟接班。

這顯然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爲按照當時正常的繼承製度,就應該是父死子繼。除非秦躁公本人沒有兒子,這纔有可能讓他弟弟接班。但據後世史學家估計,秦躁公去世的時候,至少應該是四十歲以上的年齡了。這個年齡的秦躁公,不太可能沒有兒子。

所以,最大的一種可能,就是秦躁公去世之後,因爲一些不明原因,秦國的高層貴族,聯起手來,拒絕秦躁公的兒子登基。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一點。但是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這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第4張

另外,當年秦厲共公去世之後,他得到的這個諡號,也從側面說明了一些問題。按照春秋時期的傳統,一個國君去世之後,後人會給他加一個諡號,用來概括他的一生。而這個諡號,是不能隨便加的,有點蓋棺定論的意思。在確定的時候,一定會慎之又慎。

而按照諡號制定的規則,厲這個字,往往代表殺戮無辜,暗示秦厲共公並不是一個仁慈的君主。共這個字,則是代表有了過錯能夠改正。

所以,秦厲共公這個諡號,本身就已經暗示很多東西了。有可能從秦厲共公時代開始,秦國的高層就已經開始出現巨大的問題。高層貴族聯手向國君爭權,國君則是以暴力鎮壓這些貴族,導致高層開始不穩定。

當然,因爲相關史料的缺失,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明確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些。對於當時到底都發生了什麼,我們依然知之甚少。

而秦躁公去世之後,在秦國高層貴族的擁立下,他的弟弟秦懷公順利登基了。但有意思的是,在登基之前,秦懷公其實並不在秦國國內,而是在晉國那邊。至於說爲什麼當時秦懷公會在晉國那邊,據後世史學家分析,大概率是在那邊做人質。

這樣的秦懷公,回國之後,要是還能迅速掌握大權,那纔是怪事呢!

接下來的四年裏,秦國這邊,一直都是秦懷公在位。但據史學家們推測,這期間應該秦懷公應該一直都是一個傀儡。所有的朝堂大權,都被那些高層貴族把持了。

而四年之後,這位秦懷公,更是在高層貴族的逼迫之下,離奇的自殺了!

對於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直到今天,我們也沒弄清楚。因爲史書上對這段歷史上的記載,極爲簡略,原因和過程,則是完全沒有任何記載。我們只知道,秦懷公即位四年之後,被秦國庶長鼂聯合其他貴族,逼得自盡了。至於說這個鼂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用了哪些手段才逼死了秦國國君,我們一概不知。

而秦懷公死後,因爲他的兒子在他之前已經去世了。所以接下來,大家只能立秦懷公的孫子做繼承人,這就是秦靈公,也就是後來那位搞商鞅變法的秦孝公的爺爺。

這件事,其實也佐證了之前秦躁公的問題。作爲秦躁公的弟弟,秦懷公當時連孫子都有了。那作爲哥哥的秦躁公,怎麼可能連兒子都沒有呢?所以,秦躁公去世之後,秦國肯定是發生了很多事情,所以才導致秦躁公的兒子沒能即位。

如果說,之前秦厲共公在位期間,秦國還只是隱患比較多。那麼到了秦躁公和秦懷公這一代,所有的矛盾,就算是徹底爆發出來了。而秦國的大權,也徹底落入到了那些秦國舊貴族的手裏。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第5張

所以,秦躁公和秦懷公這一代,就是四代亂政中的第一代人。

而接下來,秦懷公去世之後,因爲是他孫子繼位。所以第一代人亂完之後,馬上就亂到第三代人了。

秦靈公即位的時候,年齡應該不算太大,但應該也接近成年了。因爲就在秦靈公即位兩年之後,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就是後來那位回國奪權的秦獻公。

秦靈公一共在位十年時間。在這十年當中,晉國那邊,三家基本完成了對晉國的瓜分,獨立成了三個諸侯國,但是又沒有得到周王室的正式冊封。與此同時,從晉國獨立出來的魏家,首先開始大肆招攬各地的名士,開啓了戰國時期的養士之風。

而當魏家招攬名士的過程當中,一個叫李悝的人,來到了魏家的地盤,後來又開始輔佐魏家,對內進行各種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李悝變法!而這場魏家進行的變法活動,也直接開啓了戰國時期轟轟烈烈的變法歷史。

大概在秦靈公在位期間,魏家這邊的變法,已經開始初見成效。所以接下來,還沒正式得到冊封的魏家,就已經開始大規模向秦國這邊進攻,和秦國爭奪河西地區。

所以,秦靈公在位的這十年當中,秦國主要的工作,就是沿着黃河阻擊魏家,和魏家打仗。雖然魏家只是晉國分出來的一個家族,但當時的戰場上,秦國卻基本沒佔到什麼便宜,甚至直接被魏家壓着打。

另外,因爲秦靈公即位之前,他爺爺秦懷公在位期間,本就已經是處於被架空的狀態了。所以秦靈公在位的這十年當中,手裏有多少實權,其實也是一個巨大的疑問。很多歷史學家認爲,當時的秦靈公,在秦國內部,或許也是一個傀儡一樣的人物,根本就無法控制整個國家。

如此,十年之後,到了公元前415年,秦靈公也去世了。而秦靈公去世後,正常情況下,自然應該是秦靈公的兒子即位。但問題是,秦靈公的兒子嬴師隰,也就是後來的秦獻公,此時僅僅只有九歲而已。

如果換做一個國君掌權的時代,這位九歲的公子,或許還有繼承的資格。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爹本來就是一個傀儡。那等到他爹去世之後,魏家又在前線對秦國步步緊逼,那些高層貴族,自然也不可能擁立他上位了,因爲這不符合那些貴族的利益。

所以,第三代的秦靈公去世之後,秦國的高層貴族想了一下之後,乾脆直接擁立了秦靈公的叔叔嬴悼子繼位,這就是秦簡公。如此一來,秦國當時就等於是先亂第一代,然後亂第三代,之後再又第二代上臺,繼續亂第二代。

秦簡公上臺之後,有關他的史料,依然是少之又少。但從他在位期間的少量記載來看,秦簡公應該還是有一些政治手腕的,至少從那些高層貴族手裏,奪回了一些權力。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第6張

所以,秦簡公即位之後,接下來的14年當中,秦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說,允許底層官員和百姓佩劍,打破了只有貴族才能佩劍的傳統;再比如說,改良秦國稅制,開始按照土地數量收稅,變相承認了土地私有制。

這些改變,無疑都是從根本上,觸及到了那些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如果當時秦簡公沒有一定實權的話,想要完成這些改變,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同時,秦簡公的這些改變,依然無法阻擋秦國的衰落。所以他在位期間,魏家繼續大舉入侵,徹底佔領了原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同時,西邊的義渠,也開始蠢蠢欲動,逐漸威脅到秦國的後方。

春秋時期四大強國之一的秦國,此時無疑已經是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步,隨時都有可能接近亡國。而面對如此大的危機,秦簡公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選擇修造長城,抵禦外敵的入侵。

另外,順便說一句,正是秦簡公在位期間,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去周王室那邊轉了一圈,逼迫周天子給他們上戶口。後來,在三家的壓迫之下,周天子也不得不屈服,正式給了三家冊封。而從得到冊封的那一刻開始,韓趙魏三國,也就算是真正開國了。

在後來的史書上,三家分晉往往被視作春秋和戰國兩大時代的分界線。而從正史的角度來看,直到得到冊封這一年,韓趙魏三家其實才算是真正瓜分了晉國。所以這一年,也相當於是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分界點。

換句話來說,秦簡公在位的這段時間,正好是春秋和戰國交替的那段時間。

就在韓趙魏三家被正式冊封之後,沒過兩年,秦簡公就去世了。而接下來,秦簡公的兒子倒也順利即位,這就是秦惠公。

從史書記載來看,秦惠公顯然勉強也算是一個明君。因爲之前他爹從那些舊貴族的手裏,爭取到了不少權力,所以到了秦惠公即位之後,秦惠公能夠控制的實權,已經很大了,至少能夠調動秦國的主力軍隊。

所以,秦惠公即位之後,先是花了十年的時間,對內收權,整頓內政。而這期間,史書上同樣沒有什麼記載。

但是十年之後,等到秦惠公對內部的整頓搞得差不多了,一件大事就發生了。據史書記載,公元前389年,已經登基十年之久的秦惠公,直接從秦國全國範圍內,徵調了五十萬精銳,大舉進攻魏國,想要奪回之前被魏國奪走的河西地區。

據後世史學家分析,當時秦惠公之所以要發動這場戰爭,一是想要奪回河西地區,洗刷秦國的恥辱。二來,秦惠公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樹立起自己在秦國的威信,徹底完成中央集權。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第7張

但可惜的是,這一次,秦惠公遇上了他一生當中最大的苦手。

這個人叫吳起。

當秦惠公派出五十萬秦國精銳,浩浩蕩蕩殺向魏國的時候,吳起正好在魏國控制的河西地區做官,並且按照自己的方式,幫魏國訓練出了五萬新式精銳。

再之後,秦惠公派出去的這五十萬精銳,就被吳起用五萬新兵,硬生生給正面打崩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陰晉之戰。

陰晉之戰,絕對是戰國初期最重要的一場戰爭。這場大戰,不但向整個天下,證明了魏國的國力,證明了魏國變法的正確性。自此之後,各國就開始瘋狂照抄魏國的變法,並且根據魏國的軍事改革結果,訓練自己的軍隊。同時,這場戰爭,也把秦國逼到了死角。

這場戰爭之後,大家忽然發現:原來昔日春秋四大強國之一的秦國,此時已經這麼弱了!當年秦國好歹還能和晉國正面抗衡不落下風,可是如今的秦國,卻連晉國分出來的一個魏國都打不過,而且還被人家輕鬆反推了。

而在秦國內部,之前秦國兩代國君,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那一點威信,在這一戰之後,自然也全都崩潰了。而且,在這之後,不到兩年,秦惠公就直接去世了。

更要命的是,秦惠公去世之後,他的嫡長子即位的時候,僅僅只有兩歲而已,這就是秦出公。兩歲的國君,自然是沒法處理朝政,所以就只能由他母親代管朝政。而他母親掌權之後,爲了防止那些秦國宗室奪權,又不得不重用宦官和外戚。

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進一步加劇了秦國高層的矛盾,讓秦國進一步分裂了。

這位秦出公,就是四代亂政當中的第四代人,同時也是秦國四代亂政的尾聲。所以,我們整理一下之後,就可以發現,秦國的四代亂政,其實是先亂第一代的秦躁公和秦懷公,然後亂第三代的秦靈公,接下來亂第二代的秦簡公,再亂第三代的秦惠公,最後亂第四代的秦出公。

準確來說,到了第四代的秦出公在位時期,主要是都是秦出公他媽在管事。因爲那個時候,秦出公年齡實在是太小了。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第8張

秦出公登基之後,此時的秦國,無疑是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的。東邊的魏國,已經打到了家門口,西邊的義渠,正處於鼎盛時期。高層主少國疑,舊貴族時代,太后不得不依賴外戚和宦官,但這卻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之前他爹秦惠公臨死之前,把漢中那塊地方拿下來了,封死了蜀地的大門。要不然的話,南邊的巴蜀兩國,說不定也會趁機北上,進攻秦國。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那位之前一直在旁邊冷眼旁觀的嬴師隰,也就是接下來的秦獻公,正式下場,回國開始奪權了。

嬴師隰他爹,就是那位之前先亂的第三代的秦靈公,所以這樣算下來,嬴師隰其實是第四代。之前他爹去世的時候,嬴師隰只有不到十歲,所以沒法繼承國家。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嬴師隰已經38歲了,自然有能力奪回權力了。

嬴師隰的少年時代,因爲沒能接班,留在國內也很危險。所以,他爹去世之後,嬴師隰就直接流亡去了魏國,並且在魏國長大成人。據說嬴師隰提出想要回國的想法時,魏國這邊還曾經想要出手,幫他回國奪權。但是魏國這樣做,顯然也是有私心,想要以此插手秦國內政。

所以最終,嬴師隰拒絕了魏國的幫助,自己回到了秦國。

雖然嬴師隰剛剛回到秦國的時候,勢單力孤。但此時在秦國內部,他卻又有很多隱形的支持者,這就是那些秦國舊貴族,還有那些所謂的老秦人。

簡單來說,因爲當時在位的秦出公他媽,重用外戚和宦官,導致所有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受損。而那些普通秦國百姓,也不希望秦國由一個孩子控制,所有權力都由一個只顧自己的女人來把持。這樣一來,這些人自然就都成了嬴師隰的隱性支持者。

最關鍵的是,在回國的同時,嬴師隰得到了一個關鍵人物的支持。這個人,就是秦國當時的庶長,菌改。

在商鞅變法之前,按照秦國的制度,庶長就是秦國最大的官,類似於其他國家的丞相。另外,庶長這個官職,一般都是由秦國宗室成員來擔任的。所以,菌改支持嬴師隰回國奪權,就意味着整個秦國舊貴族階層,都支持嬴師隰回國奪權。

至於說這些舊貴族,爲什麼會支持嬴師隰,原因自然也很簡單:因爲當時掌權的那位太后,嚴重侵害了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自然想再擁立一個國君,以此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正是因爲這樣的歷史原因,嬴師隰回國之後,身爲庶長的菌改,直接親自前去迎接嬴師隰。而接下來,當那位太后派出軍隊,想要進攻嬴師隰這一行人的時候。軍中的很多中高層官員,其實都是舊貴族出身,他們自然也都支持嬴師隰。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第9張

所以,軍隊派出去之後,很快,軍中就開始流言四起。在那些舊貴族的暗示下,大部分士兵迅速倒向嬴師隰。此後,大家一起殺回秦國首都,很快就控制了京城,繼而幹掉了那位太后和秦出公,並且擁立了嬴師隰繼位,這就是秦獻公。

如果按照正常的劇本,這樣的秦獻公,繼位之後,肯定也是大權旁落。絕大多數的權力,應該都會落入到那位庶長菌改手裏纔對。但有意思的是,秦獻公即位之後,卻展現出了一系列高超的手腕,很快就穩住了局面,避免了被架空的風險。

此後,秦獻公又以抵抗魏國爲由,把秦國的首都從雍城搬到了櫟陽。因爲雍城已經做了秦國近三百年的首都,在雍城,舊貴族的勢力最強大。而遷都櫟陽之後,既可以通過和魏國的戰爭,逐漸控制住秦國的軍隊,又能擺脫那些舊貴族的影響,可謂是一舉多得。

而經過秦獻公的一套組合拳之後,他在秦國的威信,就算是暫時穩住了。此後,秦獻公又帶領秦國軍隊,不斷對外征戰,並且多次取勝。就連昔日大敗秦國的魏國,也被他擊敗了。

如此一來,秦獻公在秦國的威望,自然就更上一層樓。同時,他也逐漸完成了集權,控制住了秦國的軍隊。而那些秦國舊貴族,也只能向秦獻公表示臣服。四代亂政的局面,到了秦獻公這裏,終於算是結束了。

另外,更重要的是,因爲秦獻公完成了集權,結束了四代亂政的局面。所以他去世之後,到了他的兒子秦孝公在位期間,才能大力重用商鞅,真正開始進行改革。如果沒有秦獻公的前期積累,秦孝公後來能不能完成變法,還真是一個未知數。

這就是秦國四代亂政的整個過程。從秦厲共公去世,一直到秦獻公掌權,這期間一共經過了近六十年的時間。而這六十年的時間,無疑也是秦國曆史上最爲衰落的六十年。

秦國內部曾有長達十年的亂局,“四代亂政”是怎麼回事? 第10張

那麼,爲什麼昔日強大的秦國,在春秋戰國交替的時代,會出現四代亂政的局面呢?這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呢?

實際上,秦國之所以會內亂,其實還真的是一個必然趨勢。因爲自從春秋中期那位秦穆公去世之後,此後在整個春秋中後期,秦國的整體國力,一直在不斷走下坡路。之所以會走下坡路,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爲晉國一直擋在秦國東邊,秦國沒有擴張空間。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了擴張空間,國家利益這塊蛋糕,就不會再擴大。能夠擴張的時候,舊貴族們會堅決支持國君,儘量把蛋糕做的更大,因爲這對大家都有好處。

但是一旦這個蛋糕沒有了增長空間,演變成存量鬥爭的時候。那些貴族們再想多分蛋糕,就只能從國君手裏去搶。而這樣一來,國君和貴族之間,就不再是利益共同體,而是成了敵人。如此一來,貴族們爲了爭奪更多利益,聯合起來對國君發難,自然也就很正常了。

這就是秦國四代亂政的真相。

而到了秦獻公即位之後,因爲秦國開始在對外戰爭當中勝利,而且昔日強大的晉國已經消失了,秦國又有對外擴張的空間了。所以在這之後,秦國的那些貴族,自然就開始再次支持國君,再次和國君抱團,努力對外擴張了。

說到底,都是爲了各自的利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