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配享太廟有哪些好處?什麼樣的臣子可以配享太廟?

配享太廟有哪些好處?什麼樣的臣子可以配享太廟?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影視劇裏經常說的“配享太廟”是什麼意思?配享太廟有哪些好處?什麼樣的臣子可以配享太廟?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太廟不是廟

別看太廟有個廟字,可它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和尚寺廟,這個廟裏沒有和尚唸經,也沒有供奉佛祖神像。太廟裏供奉都是每個朝代皇帝的列祖列宗,就和平民百姓家的祠堂一樣。

古代對人們的社會身份地位十分講究,如果只是普通的平民家族,那麼供奉祖先的地方只能被稱爲祠堂,如果是官宦家族,其家族中出現當官的了,那麼供奉祖先的地方就可以稱之爲家廟了,而皇家供奉祖先的地方就被稱爲太廟。

太廟的制度其實始於夏商周時期,夏朝時期叫世室,商朝時期叫重屋,周朝時期叫明堂,在秦漢時期之後基本定名爲太廟沒再變過,此後太廟的稱呼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可以說太廟祭祀祖先的傳統傳承了幾千年。

不過在西晉時期之前,太廟中只供奉皇帝家族的祖先,這裏面是不允許有外人的,連皇后死後都不能入太廟供奉。

到了晉武帝司馬炎結束三國統一天下之後,司馬炎爲了紀念妻子武元皇后楊豔,特意在楊豔死後把她的神主牌位供奉進了太廟中,除了加入楊豔之外,司馬炎還把一些幫他統一全國的功臣也供奉進了太廟之中。自此之後歷朝歷代都效仿司馬炎,開始把皇后、功臣還有一些有功的宗室皇親的神主牌位放入太廟中供奉。

配享太廟有哪些好處?什麼樣的臣子可以配享太廟?

而且皇帝們逐漸發現允許有功之臣死後進入太廟接受供奉,這個手段讓很多人都感恩戴德、感激涕零,這是一個性價比非常高的籠絡人心、獎勵功臣的好辦法,畢竟只是在太廟中多一個神主牌位,不費錢也不費地的,性價比太高了,所以配享太廟就成了皇帝高性價比的賞賜手段。

配享太廟之所以能成爲皇帝籠絡功臣的好手段,主要還在於古人的思維是視死如生,很多人都把死後的名聲、榮譽、地位看得很重要,所以皇帝們就抓住了人的這個心理,太廟的作用也從最初皇族祭祀祖先,變成了籠絡人心的手段,而太廟中供奉的人物範圍也從一個王朝的歷代皇帝及其祖先擴展到了有功勞的皇室宗親和外姓大臣。

古代人極重禮法,尤其是重視祭祀祖先,祭祖方面規矩講究也很多,尤其是祭祀祖先時必定要行跪拜大禮。要知道從來只有人跪拜皇帝,想讓皇帝跪拜的只有天地神明還有祖先了。

而能配享太廟的大臣,就可以在死後接受皇帝的跪拜大禮,還能接受皇帝親自上的香火祭祀,這可是多麼大的榮譽啊。這樣想一想就能明白爲何配享太廟能如此吸引古代這些大臣了,絕對是讓大臣們覺得這是死後無上的最高榮譽。

所以有了配享太廟這項榮譽待遇之後,就能更好地激發大臣們努力地爲皇家服務賣命的心態,大臣們努力表現就是爲了爭取死後獲得一張太廟入場券。

不過細說起來配享太廟是一種聽起來挺有面子,實際卻很虛無的榮譽待遇,說歸到底配享太廟不過是把一位大臣死後把名字刻在神主牌位之上再供入太廟中,只是他的神主牌位接受後世皇帝的跪拜祭祀香火,都已經是死後的事了,對本人及其子孫後代是沒有一點好處的,只不過對外一說這個大臣能配享太廟十分有面子,能滿足其子孫後人的虛榮心吧。

所以古代的配享太廟雖然代表了一個大臣死後無上的哀榮,但是實際意義並不太大,是一種很虛無的榮譽待遇,對子孫後代更沒有太多幫助,頂多滿足一下後人的虛榮心。

因此太廟就是皇家祭祀祖先的場所,由於皇帝是天下共主的關係,所以皇帝就沒有私事,包括皇帝祭祀祖先也是天下大事

而太廟成了天下大事,那麼配享太廟也就成了大臣們死後最高榮譽,當然,這也是皇帝想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通過一個虛無縹緲的配享太廟待遇,激發的大臣爲皇家拼死效忠,這個手段性價比也太高了,這也使得配享太廟成了一個大臣死後的最高哀榮。

配享太廟的資格

自司馬炎之後,除了皇后是默許直接死後進入太廟之外,任何外姓大臣想在死後進入太廟必須獲得皇帝認可。既然是死後最高哀榮,那皇帝自然不能隨意允許大臣死後進入太廟,因此只有極少數大臣才能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

而獲得配享太廟的大臣也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或者對國家貢獻很大的人。拿距離我們時代最近的清朝來舉例子,清朝國祚二百七十二年,在這二百七十多年中獲得配享太廟的大臣只有二十六人。

說一說清朝配享太廟的二十六人都是誰,就能明白什麼人才有資格獲得配享太廟的待遇了。

其實清朝的太廟是從明朝手裏搶過來的,清朝紫禁城中的太廟始建於明朝永樂時期,順治入關後清朝佔據了紫禁城,爲了節省資源依舊把明朝的太廟當成清朝自家的太廟,只不過把原來明朝太廟裏供奉的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先及其子孫後代皇帝的神主牌位都扔了出去,改換成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祖先的神主牌位,就這樣明朝的太廟就變成了清朝的太廟。

清朝太廟的大殿正中供奉的是清朝歷代皇帝的神主牌位,東西兩邊偏殿供奉的就是皇帝允許配享太廟的皇室宗親和大臣。

配享太廟有哪些好處?什麼樣的臣子可以配享太廟? 第2張

在清朝太廟的東殿供奉的都是皇帝允許配享太廟的皇室宗親,這裏面共有十四人,比較出名的有努爾哈赤的次子禮親王代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十五子豫親王多鐸,還有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代善的兒子克勤郡王嶽託,以及大家熟悉的雍正皇帝最喜愛的十三弟怡親王胤祥、這裏面供奉的基本都是愛新覺羅氏的皇室宗親,當然,只有兩個人不屬於愛新覺羅氏。

這兩個人就是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和策棱,雖然他們倆不屬於愛新覺羅氏,但也是清朝的皇室宗親。策棱是清聖祖康熙皇帝的女婿,妻子是康熙第十女固倫純愨公主,策棱在額爾德尼昭之戰中擊潰了清朝的宿敵蒙古準噶爾汗國,因此被雍正冊封爲超勇親王。僧格林沁自幼被過繼給清宣宗道光皇帝的姐姐莊敬和碩公主當兒子,後來參與平定太平天國立下大功,因此被封爲親王。策棱和僧格林沁雖然都是蒙古貴族,但二人也都屬於愛新覺羅氏的宗親,所以也按照皇室宗親被供奉在東殿。

清朝太廟的西殿最初供奉了外姓功臣十三人,有清朝的開國功臣額亦都、費英東,有幫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大學士圖海,還有輔佐雍正爲“乾隆盛世”奠定基礎的大學士張廷玉,以及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傅恆、愛將福康安和阿桂等人。

看到這很多人都會問,上面說過清朝太廟總共供奉了二十六人,東殿供奉了十四人,西殿供奉了十三人,這不是二十七個人,多了一人嗎。所以上面纔會寫到是西殿最初供奉了十三人,因爲中間有一個功臣被移出了太廟,所以西殿最後實際供奉了十二人。

西殿被移出太廟的功臣是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之弟和琳,與哥哥和珅貪奢成性不同,和琳爲人十分勤儉,生活中很簡樸,他在軍隊中也能體恤士卒,作戰時非常驍勇善戰,曾參與清朝平定西藏,與福康安一同制定了西藏活佛金瓶掣籤制,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

嘉慶元年(1796年)和琳在平定貴州苗民起義時感染瘟疫去世,乾隆特意追封他爲一等公並讓他配享太廟。

結果後來他的哥哥和珅被清仁宗嘉慶皇帝賜死,嘉慶恨透了和珅的貪婪,連帶着也恨透了與和珅截然不同的弟弟和琳,因此嘉慶特意命人把和琳的神主牌位從太廟中扔了出去,所以清朝配享太廟的功臣才變成了二十六人。

所以從清朝也能看出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有多難,大家所熟知的清朝名臣如紀曉嵐、劉墉、曾國藩等等都沒有配享太廟的資格。而且清朝配享太廟的人大多都是滿洲王公貴族,漢臣只有張廷玉一人而已。

因此從這些也能看出來配享太廟是古代大臣死後的最高榮譽,既然是最高榮譽那麼入場券也很難獲得。首先就是得對國家有貢獻,爲國立過大功的人,其次就得是和皇帝的私人關係處得好,能獲得皇帝的喜愛和信任。

還有就是不能被家裏的至親之人牽連,否則就像和琳一樣,他本人做得再好,也抵不上哥哥和珅犯下大罪,讓嘉慶連帶着把他都恨上了。歷史上像和琳這樣受至親之人牽連被移出太廟的還有唐初宰相房玄齡,本來房玄齡已經配享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廟了,結果最後受到兒子房遺愛謀反事件牽連,房玄齡被唐高宗李治下旨移出了太廟。

所以能配享太廟得做到有能力和對國家有功績還得能與皇帝私人關係處到位,這樣才能拿到配享太廟的入場券,最後還得是至親之人循規蹈矩,不然受到連累一樣要被清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