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南宋中興四將之張俊生平簡介 張俊是怎麼死的

南宋中興四將之張俊生平簡介 張俊是怎麼死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俊(1086年-1154年),字伯英,鳳翔府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南宋將領,曾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並稱南宋中興四將, 後轉主和,成爲謀殺嶽武穆的幫兇之一,並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寵。晚年封清河郡王,顯赫一時。

紹興二十一年10月,張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張俊卻以此宴而聞名。

南宋中興四將之張俊生平簡介 張俊是怎麼死的

  張俊生平簡介

少年參軍

張俊十六歲時充當弓箭手。在宋徽宗宣和年間在與西夏作戰及鎮壓山東、河北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升爲下級軍官。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時年16歲的張俊爲三陽(今天水西北)鄉兵弓箭手,徽宗末年,參與鎮壓京東,河北起義軍。

北宋末年,曾隨种師中援太原。康王趙構任兵馬大元帥,他即率部往從。宋高宗趙構即位後,建立御營司,任張俊爲前軍統制。南渡初,宋高宗被苗傅、劉正彥所廢,他和韓世忠等受張浚節制,平定事變,因而升爲御前右軍都統制,拜節度使。

宣和初(當爲政和六年,1116年)從攻夏人仁多泉(今青海門源東南),始授承信郎,成爲入品的最低的武官。中國南宋時期武將。字伯英。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出身貧庶,自小弓馬嫺熟,16歲時充當弓箭手。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爲下級軍官。

嶄露頭角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合圍榆次,宋軍主帥殉難,張俊率所部數百人力戰突圍,且戰且退,斬殺追兵五百餘人,聲名大震,嶄露頭角。同年,抗擊金兵於東明縣城(今河南蘭考北),以功升至武功大夫。五月,從河北、河東路制置副使种師中進援被金軍圍攻的太原(今屬山西),种師中兵敗榆次(今屬山西),張俊率所部數百人突圍南逃。十二月,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進至大名時,張俊隨信德(今河北邢臺)知府樑楊祖率3000兵馬到大名,被任爲元帥府後軍(一作中軍)統制。靖康二年正月,他率部鎮壓起義軍李昱、張遇於任城(今山東濟寧)後,不斷升遷,階官升至拱衛大夫。

擁帝定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覆亡。張俊以其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斷然擁立趙構:“大王皇帝親弟,人心所歸,當天下,不早正大位,無以稱人望。從此張俊以御營前軍統制而成爲趙構集團的親信。張俊馳騁江淮,平定淮寧,鎮江、杭州、蘭溪、秀州等地的武裝割據勢力,爲南宋小朝廷開闢了一席迴旋之地。

靖康二年(1127年)秋,張俊根據自己對形勢和力量的分析,提出了南渡方略:“今敵勢方張,宜且南渡,據江爲險,練兵政,安人心,候國勢定,大舉未晚。”不久金兵南下,趙構到達臨安,偏安格局形成。"

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即位後,張俊任御營前軍統制。同年七月起,率部多次討平叛軍和起義軍,升觀察使,成爲高級武官。建炎二年五月,鎮壓秀州(今浙江嘉興)徐明,又升承宣使。建炎三年三月,苗傅、劉正彥兵變時,張俊正駐軍吳江,隨即率部8000人退回平江,從禮部侍郎、同節制軍馬張浚同議平叛事,是第一支平叛軍隊,平定叛亂後升領節度使。七月,改任御前右軍都統制。此後張俊爲南宋鞍上馬下,東征西戰。

黃天蕩之役

到建炎三年(1129年)底,在著名的明州(寧波)之戰中,張俊率部殊死抗擊,斃敵數千人。金人銳氣被大挫,加之孤軍深入,於是北撤,又被韓世忠圍於鎮江,這就是著名的黃天蕩之役。1134年,金人又至,舉朝震恐,張俊力主抗擊:“避將可之,惟問前進一步,遮可脫。”

同年十月,金軍完顏宗弼部南犯,宋高宗離杭州逃向越州(今紹興);十一月,宋高宗逃嚮明州(今寧波),張俊任浙東制置使扈從。金帥宗弼佔領杭州後,派斜卯阿里、烏延蒲盧渾率金軍4000追擊,當年除夕追至明州城下,金軍自高橋鎮攻西門,張俊部將劉寶,以及楊存中、田師中所部等抗擊金軍,知州劉洪道亦率州兵助戰,金軍戰敗,死傷以千計。建炎四年正月初二,金軍又攻明州,張俊與知州“劉洪道坐城樓上,遣兵掩擊,殺傷大當,敵奔北墜田間或墜水,俊急令收兵,夜,敵拔寨去,屯餘姚”,宗弼派援軍趕赴餘姚再攻明州,張俊抗擊於高橋,推託以高宗令其扈從,逃往台州(今臨海),劉洪道等也退出明州,明州遂爲金軍佔領。南宋則將明州的“小捷”,列爲“十三處戰功”之首,因“自金兵入中原,將帥皆望風奔潰,未嘗有敢抗之者”,“中興戰功自明州一捷始”,“至此而(宋)軍勢稍張矣”。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張俊改任浙西、江東制置使以招收江浙地區的“羣盜”,除劉光世、韓世忠兩軍外,其他諸將皆受張俊節度,成爲當時最主要的將領。六月,宋朝改御前軍爲神武軍,張俊改任神武右軍都統制,領定江、昭慶二鎮節度使。

南宋中興四將之張俊生平簡介 張俊是怎麼死的 第2張

紹興元年(1131年)後,張俊討伐馬進、李成有功,進太尉。以後歷任浙西江東宣撫使、淮西宣撫使。紹興六年十月,僞齊發兵30萬大舉侵宋,受張俊節制的楊沂中軍與僞齊主力劉猊激戰於藕塘(今安徽定遠東南),僞齊軍戰敗,張俊所部張宗顏等生力軍趕至,兩軍遂共奮擊,僞齊軍大敗,張俊又率主力到達,追擊僞齊軍,與楊沂中軍一直追擊至壽春(今壽縣),這就是列入“中興十三處戰功”的“藕塘之戰”,張俊以功進領鎮洮、崇信、奉寧軍三鎮節度使。

鎮壓起義

紹興初年,出任江淮招討使,鎮壓農民起義和叛將李成等部,並阻擊僞齊劉豫南侵。後與岳飛、韓世忠合稱三大將,所部稱張家軍。紹興十年金軍南侵,宋諸軍迎擊,都得勝利。後罷樞密使,進封清河郡王。張俊貪婪好財,大肆兼併土地,年收租米達六十萬斛。宋高宗曾親臨其家,禮遇優厚,諸將都不能比。

紹興五年(1135年),張俊大戰劉狙,退敵十萬,降敵萬餘。此後數年,張俊與韓世忠分守江防,使金人不敢窺江而渡,爲南宋爭得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十二月,改神武軍等爲行營護軍,張俊所部改稱行營中護軍。張俊與韓世忠所部爲南宋兩支最重要的軍隊,宋高宗比喻爲左右手。紹興七年,左護軍副都統制酈瓊率4萬人叛降僞齊。次年,原劉光世部主力、左護軍都統制王德所部2萬人,歸屬於淮西宣撫使張俊。

紹興八年(1138年),宋、金首次議和,金將原僞齊轄區劃歸南宋,南宋成爲金屬國,張俊加少傅及安民靖難功臣號。次年,金毀約南犯,張俊兼任河南、河北諸路招討使。金軍主力宗弼圍攻順昌府戰敗,張俊軍也渡淮北上,一度攻佔亳州(今亳縣)。奸相秦檜令諸將退兵以便乞和,張俊首先退回淮南。

到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又犯,宋將岳飛、劉錡、韓世忠、張俊奮勇爭先,大敗金兵,收復山河,幾乎可以直搗黃龍了,可惜趙構卻無心戀戰,下令退軍江南,致使所復疆土,得而復失。

柘槔之戰

紹興十一年(1141年)春,金爲迫使南宋屈服,出兵南犯,劉錡、楊沂中等出援淮西,劉錡先到柘皋(今巢湖西北),列陣以待,楊沂中、王德等軍相繼到達與10萬金軍決戰,宋軍奮勇爭先,金軍大敗而退。

南宋中興四將之張俊生平簡介 張俊是怎麼死的 第3張

柘槔之戰被列“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二月,“淮西宣撫使張俊、淮北宣撫使楊沂中、宣撫判官劉錡,大敗烏珠(宗弼)十萬衆於柘皋”。張俊未直接參戰,因王德爲張俊部將,故只列張俊而未列王德。四月,以賞柘皋之功爲名,張俊與韓世忠升樞密使、岳飛升樞密副使。張俊知道宋高宗、秦檜想收兵權,遂首請納宣撫司兵權,宋高宗、秦檜乘勢罷三宣撫司,也收韓世忠、岳飛兵權。張俊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與秦檜合謀製造岳飛謀反的冤獄。紹興十二年十一月,張俊罷樞密使,封清河郡王。

  張俊是怎麼死的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死,終年69歲,追封循王。葬於湖州府長城縣(今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