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公孫瓚的實力遠超袁紹,爲何短暫崛起又迅速敗亡?

公孫瓚的實力遠超袁紹,爲何短暫崛起又迅速敗亡?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孫瓚是東漢末年武將、軍閥,漢末羣雄之一,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公孫瓚以武力起於河北,短短數年之內便坐擁幽州、青州大部,以及冀州部分地區,甚至滲透進徐州、兗州之地,勢力遠在剛剛奪取冀州的袁紹之上,儼然河北第一軍閥割據勢力。然而,公孫瓚在短暫崛起之後,卻又迅速敗亡,以致最終兵敗自焚而亡。那麼,公孫瓚到底是如何崛起的,又是如何敗亡的呢?

公孫瓚的實力遠超袁紹,爲何短暫崛起又迅速敗亡?

出身貴族但卻身份低微,以武力起家終雄踞幽州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公孫瓚出身於官宦之家,且“家世二千石”,應當算是一方豪強,然而由於其母身份低微,在那個“子以母貴”的年代,公孫瓚也只能出任郡小吏,擔任郡門下書佐。後因相貌出衆且才智出色,通過迎娶太守之女才獲得了一定地位。

在岳父的幫助下,先任上計吏,後經舉孝廉成爲遼東屬國長史,後又升任涿縣縣令。在東漢末年那個亂局,公孫瓚雖是以小吏入仕,但像其他割據勢力一樣,最終也是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武力發展道路。在擔任涿縣縣令時,公孫瓚便曾奉命統率三千騎兵出征,追討張純等叛賊,並因功升任騎都尉。

之後,公孫瓚又以騎都尉的身份,率軍征討襲擾幽州、冀州的烏桓貴族,進而以降虜都尉的身份統率步騎萬人屯駐右北平郡,後又升任中郎將兼領遼東屬國長史,封都亭侯,從而掌握了一支相對強大的軍事力量。

公孫瓚的實力遠超袁紹,爲何短暫崛起又迅速敗亡? 第2張

由於公孫瓚所在的幽州,與烏桓等相鄰,因而時常遭受到這些遊牧民族的進犯,正是在在與這些少數民族的交戰中,使得公孫瓚的勢力開始迅速發展,手中的軍隊越來越多,官職也越來越高。最終於中平六年(189年)前後升任奮武將軍,封爲薊侯。

然而,隨着公孫瓚勢力越來越大,其與河北其他勢力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其中主要有三股勢力,其一是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幽州牧劉虞,其二是幽州以南的冀州牧韓馥,其三便是韓馥屬下的渤海太守袁紹。

南征北戰勢力迅速擴張,佔據四州之地勢力遠超袁紹

彼時,河北地區雖有劉虞、公孫瓚、韓馥、袁紹四股勢力,但由於冀州方面韓馥、袁紹互相猜忌,而幽州方面公孫瓚雖名義上受劉虞節制,且劉虞受到地方豪族和烏桓等少數民族支持,但其勢力卻遠不如公孫瓚,被兼併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四股勢力中,實際以公孫瓚最爲強大。

公孫瓚的實力遠超袁紹,爲何短暫崛起又迅速敗亡? 第3張

爲了奪取冀州,袁紹在謀士逢紀的建議下,私下聯絡公孫瓚引兵南下。公孫瓚對冀州早已是垂涎三尺,如此機會豈能放過,結果韓馥慌亂之下,被迫將冀州交給了袁紹,而公孫瓚的勢力也得以深入冀州。

奪取冀州後,袁紹的情形卻極不樂觀,被夾在了公孫瓚和袁術之間,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當時袁術、公孫瓚結成聯盟,而袁紹則與曹操結成聯盟。於是,公孫瓚便派從弟公孫越率領一千騎兵與袁術聯盟,而當時恰逢袁術與袁紹爭奪豫州,袁術便派公孫越參戰,結果導致公孫越中流矢而死。

初平二年(191年),青徐黃巾軍三十萬衆攻打渤海,公孫瓚正在青州平定黃巾軍,得知兄弟死後大怒,舉兵攻打袁紹,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袁紹擔心腹背受敵,連忙渤海太守交給了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希望能夠換取和平,卻不想公孫範掉頭就起渤海之兵投奔了公孫瓚,從而幫助公孫瓚在青州大敗黃巾軍。

此戰,公孫瓚不但解除了黃巾軍的威脅,得到黃巾軍的大量“車甲財物”,俘虜了七萬餘人,而且使得公孫瓚成功將勢力滲透進了青州、徐州。

至此,公孫瓚不僅佔據了幽州、青州大部和部分冀州,而且勢力已經滲透進徐州和兗州,儼然河北第一割據集團。

公孫瓚的實力遠超袁紹,爲何短暫崛起又迅速敗亡? 第4張

勢力大漲的公孫瓚,認爲進攻冀州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上表朝廷,歷數袁紹“引董卓入京、逼韓馥讓位”等十大罪狀,開始公然向袁紹發難,同時以嚴綱爲冀州刺史,田楷爲青州刺史,單經爲兗州刺史,大有將袁紹、曹操一鍋端的野心。

與袁紹交戰數載難以取勝,內外交困最終迅速敗亡

公孫瓚與袁紹的交戰持續數年,最初公孫瓚無論是在兵力還是地盤上都佔據着絕對優勢,這也是其在初平二年(191年)和初平三年(192年)有能力接連對冀州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本錢,然而連戰連敗之下,再加上後院起火,以致其最終迅速敗亡。

雙方的首戰是“界橋之戰”,當時公孫瓚在青州剛剛大敗黃巾軍,兵威正盛,因而意圖一舉殲滅袁紹,結果卻被鞠義擊敗,剛剛被任命爲冀州此時的嚴綱也被陣斬。此戰公孫瓚損失雖不算太大,但南侵的腳步卻也就此被遏制。

初平三年(192年),初戰失敗的公孫瓚卻並不死心,旋即又調集兵力,派出單經軍、青州軍(劉備)和徐州軍三路圍攻袁紹,結果三路皆被袁紹所敗。

接着,袁紹展開反攻,對公孫瓚在青州的勢力展開進攻,此戰持續長達兩年,《後漢書》有載,“紹復遣兵數萬與楷連戰二年,糧食並盡,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最終迫使“先主(劉備)與田楷東屯齊”,公孫瓚的勢力被迫退出青州。

公孫瓚的實力遠超袁紹,爲何短暫崛起又迅速敗亡? 第5張

初平四年(193年),在公孫瓚與袁紹大戰不止之際,幽州牧劉虞也趁機發難,起兵攻打公孫瓚,結果慘遭戰敗,劉虞及妻子兒女被俘。當時,恰逢漢獻帝派使者前往幽州加封劉虞,公孫瓚於是以劉虞意圖稱帝爲由,脅迫段訓斬殺了劉虞及其妻子兒女。

殺死劉虞雖然使得公孫瓚吞併了整個幽州,但由於劉虞在幽州豪族和北方少數民族中擁有極高聲望,再加上袁紹有意利用劉虞之子劉和打着復仇的名義招攬人心,結果導致公孫瓚後院起火,不僅幽州本地的鮮于輔、齊周、鮮于銀起兵翻盤,就連烏丸、鮮卑等也起兵攻打公孫瓚。

興平二年(195年),在各方的夾攻之下,公孫瓚一敗再敗,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等地紛紛反叛,無奈之下公孫瓚只得退守易京。雖然公孫瓚在易京修建了堅固的防禦工事,但隨着袁紹鞏固冀州統治,進而蠶食掉青州,徐州的劉備也只能勉強自保,公孫瓚已經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憑藉着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充足的糧草儲備,公孫瓚雖然在易京堅守了長達四年時間,但還是在建安四年(199年)三月兵敗,最終引火自焚而死。

公孫瓚勢力如此龐大,爲何會迅速敗亡?

縱觀公孫瓚的一生,在勢力發展到頂峯的初平二年(191年),一度雄踞三州之地,然而僅僅三四年間,便又迅速敗亡,這又是爲什麼呢?個人認爲,以下兩方面的因素,應該是主要原因。

公孫瓚的實力遠超袁紹,爲何短暫崛起又迅速敗亡? 第6張

1、沒能籠絡世家豪族。在東漢時期,地方豪門已經是一股極爲龐大的力量,縱觀東漢末年割據勢力,只要能夠得到地方豪族的支持,那麼便能迅速割據一方,否則只能迅速敗亡。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爲出身原因,公孫瓚非但沒能籠絡地方豪族,雙方的關係反而極爲緊張。

根據《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注引《英雄記》的記載,凡是公孫瓚統治的地區,“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窮苦之地”,而其所重用的往往是“商販庸兒”,即“富皆巨億”的大商人兼大地主。

當然,這一點或許也是公孫瓚的無奈,其雖然也是官宦之家出身,奈何母親的低微身份,導致其始終無法躋身“衣冠子弟”行列,而世家大族往往又極爲看重出身,相較於宗室出身的劉虞和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公孫瓚與這些世家大族根本沒有合作基礎。

這種例子在東漢末年比比皆是,例如劉表入荊州,正是憑藉荊州大族蔡氏和蒯氏的支持;又如劉備奪取荊州,同樣源於龐氏、黃氏、楊氏等族的支持,而蜀漢集團的敗亡,同樣也有益州士族的強烈反彈的因素影響。還有曹丕、孫權想要稱帝,同樣不得不對豪門大族進行籠絡。而出身宗室的劉虞,之所以能夠幽州在站穩腳跟,所依靠的便是漁陽豪族鮮氏的支持,而公孫瓚殺死劉虞後,同樣是鮮氏率先起兵反叛。

公孫瓚的實力遠超袁紹,爲何短暫崛起又迅速敗亡? 第7張

2、控制區域過於狹長。公孫瓚在崛起之後,其勢力範圍的擴充固然極爲迅猛,但卻帶來了一個致命的影響,那就是控制區域過於狹長,從其根基之地幽州南下,過冀州、青州再到徐州,其勢力範圍基本集中於渤海灣沿海地區。

控制區域狹長,帶來了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極容易被從中切斷,這一點恐怕公孫瓚也很清楚,因此公孫瓚纔會在擊敗青州、徐州黃巾軍後,便立即與袁紹爭奪冀州控制權,可惜的是,接連的幾場戰役皆以公孫瓚的失敗告終,其主力不得不退回幽州,而隨着袁紹對冀州的掌控越來越強,公孫瓚的勢力已經處在了隨時被切斷的危險境地。

公孫瓚的實力遠超袁紹,爲何短暫崛起又迅速敗亡? 第8張

袁紹應該也是瞅準了這一點,因此在初平三年(192年)展開反攻時,選擇了重點進攻青州平原國,迫使劉備、田楷向東退往齊地,切斷了青州與公孫瓚的聯繫。此後,袁紹又派袁譚不斷蠶食青州,通過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最終佔據整個青州。由於青州的丟失,南下徐州的劉備也就此脫離了公孫瓚的勢力範圍,雙方根本無法取得聯繫。

此外,劉備雖然成功入主徐州,但僅憑手中的幾千兵馬,卻也根本無法將徐州徹底納入統治,於是便有了臧霸佔據琅琊、笮融劫掠廣陵等,劉備所能控制的也僅有徐州、下邳等地,自保尚且不足,又何談支援公孫瓚。

當然,除了以上兩點之外,諸如“猛將謀臣逐漸疏遠、不救援部下”,公孫瓚“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等固然也都是公孫瓚敗亡的原因,但個人認爲這些原因卻並非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