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探索安史之亂的戰略地理迷局,安史之亂是如何被困死的?

探索安史之亂的戰略地理迷局,安史之亂是如何被困死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祿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本姓康,字軋犖山,營州柳城人,粟特族。唐朝時期藩鎮、叛臣。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來征戰,惹人關注的從來都是奇謀猛將,殊不知任何一場戰爭從決定開戰就一定是始於地理,所有的戰略戰術都將圍繞地理這個人力難以征服的因素展開。大唐盛世後長安歷史地位快速隕落,因爲一場不期而遇的叛亂,扯出了長安盛世下的致命缺陷,讓長安此後從帝國核心變爲了普通的郡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場“安史之亂”的戰略地理迷局。

名將與名帥的共性是戰術能力,最直接的區別,我認爲是戰略眼光的高低。從這一點來看,安祿山當得上名將,但卻不算名帥。

藩鎮,千年武將之殤

提到“安史之亂”,繞不開藩鎮,一句話來說解釋藩鎮就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集一鎮軍、財、人三權於一體。倒有點像東漢末年的州牧制度。

可以說藩鎮吹響了唐朝滅亡的哀歌,但其更大的影響則是後世吸取唐朝教訓定下了“以文制武”的總方略,在文人的手段下,華夏武將被打斷了脊樑。

安祿山起兵,一場天胡開局的豪賭

在藩鎮背景下,安祿山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在手,二十萬精銳邊軍在側,其地盤在幽州一帶(現北京、遼寧、山西大同),支持造反的牌已經摸齊了。

探索安史之亂的戰略地理迷局,安史之亂是如何被困死的?

口蜜腹劍的權相李林甫在任之時,其超高政治手腕尚能安撫高安祿。街井混混楊國忠上臺後,想削藩,而且要削就削最大的藩。面對這種情況,安祿山亮牌了。

這手牌就兩個字“天胡!”。因爲他三十四天就攻克了洛陽,神都洛陽,大唐漕運樞紐被切斷了。這一切取決於安祿山作爲名將,在局部戰場的戰術策劃能力與執行力。起兵之時安祿山就有明確的目標。

一、從大同出兵攻擊太原,解決幽州側翼的威脅

二、兵貴神速過黃河南下,切斷唐朝漕運樞紐,斷朝廷補給

三、分兵攻克洛陽、長安,佔據中樞,君臨天下

明確的目標和優秀的執行力讓造反進展順利。安祿山起兵的報信使才入長安,洛陽就已經易主了,叛亂席捲了帝國的中原和北部,大唐漕運被斷!

探索安史之亂的戰略地理迷局,安史之亂是如何被困死的? 第2張

安祿山叛軍進軍圖

洛陽失守!對朝廷意味着什麼?關中經過數百年戰亂和水土流失,早已不是秦漢的“龍興之地”,供養人口百萬的煌煌長安靠的是帝國東南來輸血,而這條血管自兩淮出發經運河至洛陽,再經黃河到長安。洛陽失守意味着長安的生命線被切斷,只能被迫調整爲從兩淮到襄陽經漢水到漢中,再走陸路翻越秦嶺到達長安。運輸成本和損耗成倍的遞增,這壓垮了本就陷於財政困境的唐政府。

春風得意失前蹄——天下牢籠落

攻下洛陽後,安祿山開始兵分三路,一路沿大道進攻長安,一路南下攻擊襄陽(斷朝廷新的補給線),一路釜底抽薪直取兩淮財稅重地。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三路同時受阻,進攻長安被哥舒翰堵在潼關,南下襄陽的部隊被魯炅堵在南陽,往兩淮的東南軍被張巡堵在睢陽(河南商丘),同時最早從大同出發的軍隊也沒有攻下太原。

此時安祿山的地盤包含幽州、河北全境,河南、山東局部。可以算是盡取了中原膏腴之地,但是卻被天地牢籠困住了。山西、關中兩處綿延的高地如同一個反向的“L”狠狠壓在安祿山的“七寸”之上。

探索安史之亂的戰略地理迷局,安史之亂是如何被困死的? 第3張

關中+山西組成的反“L”形地利

安祿山被困在了中原一片平原之上,北方的所有軍事制高點,除燕山外,他一個都沒有佔據,在一片平原上蔓延的地盤遭受着唐將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回紇唐將)從山西高地上的頻繁打擊,一旦安祿山聚集兵力而來,唐軍就撤入太行山內,來去如風。

安祿山第一個重大失誤就是過度重視中原富裕之地,沒有去佔領可穩固地盤的形勝之地,遭唐軍借地勢關門打狗了,此時太行山、潼關、南陽、睢陽就像四張關閉的門,安祿山部隊正像沒頭蒼蠅一樣在河南平原上劫掠亂竄,而這四張門唯一沒有地利的睢陽,成爲重點突破口,在這裏可以想象張巡承受了多大的壓力,無法想象什麼信念讓並非堅城的睢陽守了足足十個月。

“作死”的唐廷,遇上被驚喜砸暈的“安祿山”

本來巨網之下,唐廷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困死安祿山,從而快速平定叛亂。但是唐廷偏偏選擇了最“作”的方式,爲挽回盛唐顏面,不顧四門守將默契的“關門打狗”戰略,強逼潼關哥舒翰出兵,哥舒翰大哭一場被迫出戰,大敗!

探索安史之亂的戰略地理迷局,安史之亂是如何被困死的? 第4張

哥舒夜帶刀,晚節不保的名將

對安祿山來說,這就叫“天無絕人之路”此時四門已經出現破口了,安祿山軍自這個口子蜂擁而入,殺入長安。

但是在長安,志得意滿的安祿山依然沒有吸取之前地理之困的教訓,犯下了一個更大的錯誤,本來僥倖破了潼關,從“關門打狗”的困局中走出來了,安祿山應該乘機全取關中四塞,再聯合大同的軍隊圍剿山西,盡取中原形勝之地與膏腴之地,則大事或許可成。

但被驚喜“砸暈”的安祿山此時陷入了戰術的空白期(有些史料記載此時安祿山身體狀況不好),除了繼續圍攻睢陽,企圖染指江淮外,並沒有其他行動,他進入關中自始至終只是佔據長安城,關中的各戰略要地依舊在中央政府手中,安祿山大批部隊在長安卻無所事事,只能禍害良民。

在這裏顯示出了安祿山無帥才的特點,乾的是造反大事,想的卻只是盡佔糧稅之地的土匪思維,從一開始對大同的出兵安祿山就頗爲敷衍,他始終覺得攻下長安天下就應該望風而降,可能他永遠無法理解盛世大唐刻在每一個臣民心中的信念。

“布衣神相”李沁的傳奇戰略

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人應該知道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他的原型就是李沁。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以布衣之身輔佐當時已經登基的唐肅宗。

探索安史之亂的戰略地理迷局,安史之亂是如何被困死的? 第5張

在這裏李沁展現了他無以倫比的才華,他看出了佔據長安的安祿山的戰略空白,從而斷言安祿山必亡。在此時李沁考慮的不是剿滅安祿山的方法,而是如何快速剿滅,避免唐朝國本動搖,對此結合天下地理,李沁提出了一個無比大膽的大迂迴計劃。

計劃的核心竟然是“暫緩收復兩京”爲前提,以兩京爲餌釣住安祿山,再執行三步

一、李光弼出太原騷擾河北,牽制安祿山屯於河北的主力

二、郭子儀自從馮翊(現陝西省大荔)渡黃河進攻河東(現山西省永濟),兵臨潼關而不攻破,留出潼關道給叛軍一個長安到洛陽的通道,再由唐肅宗、郭子儀、李光弼分別在長安以西,潼關、河北三處騷擾,讓安祿山部四處救火消耗士氣、輜重。

三、由建寧王李倓,從關中北部出發經塞外繞過河套,抵達幽州以北,從而進入燕京直取安祿山老巢(橫跨整個現在的內蒙古,走遊牧民族入侵中原的路線)

執行此計,快則一年,慢則兩年,安祿山必被困死累死於中原,片甲不得返回河北,然而初登至尊的唐肅宗急於通過收復兩京來立威,只採取了李沁的前兩步,最後的結果是唐軍順利收復兩京,但是安祿山主力卻並未遭受大的損失,反而一起殺回了河北,在河北大敗唐軍主力。

幸而在這個過程中安祿山內部徹底瓦解,安慶緒弒父殺安祿山,史思明殺安慶緒代之,史朝義又弒父史思明,在這樣的亂局中,安史亂軍又堅持了數年,安史之亂共持續了八年之久,纔在唐軍及引入的回紇軍的鎮壓下徹底覆滅。

但安史亂結束時大唐國本已經徹底動搖了,回紇部請神容易送神難,大唐內部節度使已經有了三十六位之多,國土支離磨碎,盛唐徹底成爲過去,只餘中間幾次短暫的中興。

山西——中國北方的定海神針

回首整個安史之亂,北方有一個地方自始至終都在唐廷手中,那就是山西,如果說唐朝立國是山西作爲重要軍事地理要地第一次隆重的站上天下這個舞臺,那麼安史之亂則是山西的又一出“大戲”。安史之亂幽州出兵,河北出糧就能對抗天下,如果再同時擁有山西呢?

探索安史之亂的戰略地理迷局,安史之亂是如何被困死的? 第6張

自此“山西+河北”的地理組合模式取代傳統的“關中+益州”模式開始站上歷史舞臺,憑藉山西地利加河北富饒可對天下形成強有力的影響力。山西和河北的關係就像“守江必守淮”一樣,兩者成爲缺一不可的地理單元。

而山西也成爲中國北方的定海神針,山西不失,北方就永遠不會徹底淪陷,這成爲此後中國的一條鐵律,直到抗日戰爭進入熱兵器和機械化的時代,山西仍然是中國北方抗日核心根據地,山西一日不丟,華北就不會徹底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