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荀彧也有匡扶漢室之志,爲何卻要輔助曹操呢?

荀彧也有匡扶漢室之志,爲何卻要輔助曹操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荀彧也有匡扶漢室之志,爲何卻要輔助曹操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給荀彧寫的傳記最後有句評價,“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從這個評價當中可以看出,陳壽對於荀彧是非常推崇,但同時也有些同情的,認爲荀彧最終沒能實現自己的志向。那麼荀彧的志向是什麼呢,我認爲是匡扶漢室,做一個漢家忠臣!證據如下:

荀彧也有匡扶漢室之志,爲何卻要輔助曹操呢?

首先,荀彧自始至終都是東漢的官員。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是當時天下有名的士族荀子之後。荀彧少年時,就有“王佐之才”的美譽。公元189年,26歲的荀彧被舉爲孝廉,擔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物品。所以從一開始荀彧就是東漢朝廷的官員,不像郭嘉只是曹操的謀士,他們兩人有着本質的不同。

董卓入京後,荀彧請求外放遠離政治漩渦,爲躲避戰亂曾舉家遷往河北依附韓馥,結果去了發現袁紹趕跑了韓馥,於是只好暫時投入袁紹陣營。公元191年,荀彧以遠見卓識最終選定了曹操,於是離開袁紹,投奔當時僅爲東郡太守的曹操。荀彧是個讀書人,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必須通過其他人來實現,所以他選擇了曹操。

公元196年,在荀彧的建議下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天子進彧爲漢侍中,守尚書令。侍中是天子近臣,尚書令在東漢是總覽一切政務的首腦。此時曹操實力還很弱小,和漢獻帝的關係也沒有發展到後來那樣,荀彧是“居中持重”,曹操外出征討之時,軍國大事都由荀彧一人裁決(軍國事皆與彧籌焉)。此後十幾年的時間,荀彧一直擔任東漢的尚書令等官職,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

其次,荀彧反對曹操進爵魏公,並以死明志。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荀彧認爲:“(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荀彧也有匡扶漢室之志,爲何卻要輔助曹操呢? 第2張

同年,曹操徵孫權,讓荀彧到譙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爲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不久憂慮而死(以憂薨),這是《三國志》的記載。《後漢書》中的記載則更具傳奇色彩,曹操送給荀彧一個食盒,荀彧打開見盒中空無一物,於是服毒自盡了。

我個人更願意相信《後漢書》中的記載,不論是《三國志》還是《後漢書》的記載,都說明荀彧的死和曹操脫不開干係。我相信荀彧是自殺的,因爲這是荀彧在做最後的抗議,無聲的抗議,決絕的抗議。荀彧本想靠着輔佐曹操來實現匡扶天下的理想,然而人是會變得,荀彧肯定也發現曹操慢慢有了不臣之志,但是他沒有別的辦法,他已經表示了反對意見,現在只剩下最後一條路——以死明志。

最後,荀彧在《後漢書》中有傳記。曹操有所謂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細心的人很容易發現,除了荀彧,其他四人的傳記都在《三國志》中,而荀彧在《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有傳記。而且在《後漢書》中,荀彧是和鄭泰、孔融合爲一傳的。

孔融是天下名士,出了名的忠心漢室,一直懟曹操,直到被曹操殺了。所以范曄把荀彧和孔融放在一起作傳,本身就是在表明一個態度——荀彧是漢臣!范曄最後評論荀彧“殺身成仁之義”,其實就是對荀彧的肯定。

有人認爲荀彧算不上漢臣,因爲他畢竟投靠了曹操,而且爲曹操出謀劃策,曹操能夠統一北方,荀彧最少佔一半的功勞。其實在我看來,荀彧只是看透了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得已而爲之,是一個忠臣在亂世之中的糾結與無奈。

天下大亂,荀彧尋尋覓覓,發現只有曹操是能勘定禍亂之人,所以選擇輔佐他。而且早年曹操並沒有生出多大的野心,也志在恢復天下秩序。當年荀彧建議曹操“奉天子已領不臣”,一開始曹操也是這麼做的,可惜隨着功勞和實力的壯大,曹操的野心越來越大,估計荀彧早就察覺了,最終在曹操準備進爵魏公時表示反對。

這裏解釋一下,荀彧爲何反對曹操進爵魏公、加九錫,因爲這都是篡位的前兆。後世只要哪個大臣加九錫了,基本上都是篡位稱帝或者篡位失敗了。荀彧知道自己反對也沒用,所以最終選擇以死明志,堅守自己的本心,至死也是漢臣!你認爲荀彧是不是漢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