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秦滅六國時,齊國最後選擇不戰而降的原因是什麼?

秦滅六國時,齊國最後選擇不戰而降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齊國最後之所以會不戰而降,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齊國根本沒能力抵抗秦國,同時舉國上下也沒有抵抗的意志。

至於說爲什麼會形成這種局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爲在齊國滅亡數十年之前,齊國曾經遭遇過‘五國伐齊’的慘劇,被其他諸侯國圍毆過一次。在那一戰當中,齊國最後雖然成功復國,但自此之後就再也沒有對外擴張的慾望了。而且,對於其他諸侯國,齊國也嚴重缺乏好感,所以纔會在秦國進攻其他國家的時候,見死不救。

秦滅六國時,齊國最後選擇不戰而降的原因是什麼?

等到其他幾個國家,都被秦國滅掉之後,這時候齊國獨自面對秦國,自然就沒有任何勝算了。堅持抵抗,只能是死路一條。所以最後,齊國人只能不戰而降了。

從後世的角度來說,我們或許會覺得,齊國施行孤立政策有些愚蠢。脣亡齒寒這種最基本的道理,任何一個國家的執政者都應該瞭解纔對,怎麼可以眼睜睜地看着其他國家被陸續消滅呢?但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回顧齊國在戰國中後期的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齊國人當時會有這種避戰的心理,真的是事出有因。

戰國中期,齊國先後迎來了兩位比較開明的齊王,分別是齊威王和齊宣王。對於這兩位齊王的名頭,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齊威王在位的時候,重用田忌、鄒忌、孫臏等人,田忌賽馬這個典故,就是出自齊威王這裏。齊宣王則是娶了那位大名鼎鼎的鐘無豔,而且在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當中,那個喜歡聽一羣人演奏的齊王,就是這個齊宣王。

這兩位齊王,都算是比較有能力的齊王。所以,經過他們的治理之後,齊國國力迅速提升,甚至還擊敗了當時的天下第一強國魏國。到了齊宣王晚年的時候,齊國已經成了戰國七雄當中,數一數二的超級強國,完全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但是到了齊宣王去世之後,齊國新即位的齊湣王,卻把齊國給帶溝裏去了。

齊湣王在位初期的時候,倒是也算勵精圖治,讓齊國更加強大了。當時的齊國,甚至還和秦國相互結盟,相互稱帝。秦國稱爲西帝,而齊國稱爲東帝。實際上,遠交近攻這個戰略,真不是隻有秦國纔有。當時的齊國,其實也想到了這一條。

所以,齊湣王在位的時候,交好齊國,但是對相互接壤的其他五國,不斷開戰,逐步蠶食這五國的地盤。

從戰略上來說,這個方案當然沒錯。

但問題就在於,齊湣王的手腕太差,戰術方面出問題了。

所以,後來齊國不斷蠶食這五個國家之後,就引起了大家的衆怒。引爆這個炸彈的,是齊國吞併宋國。宋國也是傳統老牌強國。到了戰國時期,雖然沒有戰國七雄那麼強,但地盤也不小。

所以,當齊國吞併了整個宋國之後,瞬間就犯了衆怒。畢竟,誰都不想看到,齊國徹底崛起,就此一家獨大。所以,等到齊國吞併宋國之後,秦、韓、趙、魏、燕這五個國家,瞬間就組成了聯盟,一起進攻齊國。當時統領這五國聯盟的,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戰國名將樂毅。

除此之外,當時南方的楚國,也沒安什麼好心。雖然沒有參加五國聯盟,但是也準備分一杯羹。所以後來,楚國直接以救援齊國的名義,派兵入齊。但是楚軍入齊之後,非但沒有幫齊國反攻,反倒是直接佔了齊國不少地盤,甚至還直接殺了齊湣王。

所以,當時的齊國,等於是被齊國之外的所有國家,徹底圍毆的一次。當時的齊國,僅僅只剩下了兩座城池。不過好在,當時聯軍內部也是矛盾重重,齊國內部則是比較團結。所以最後,齊國還是成功復國了。

不過,齊國雖然成功復國了,但是在這場被圍毆的戰爭當中,肯定是損失慘重。所以,自此之後,齊國從上到下,就一直有了一種對外的恐懼。在齊國人看來,所有齊國之外的國家,都不值得信任。不管是和誰結盟,最後都會被算計。

所以,自此之後,只要齊國高層想要主動出擊,去參與齊國之外的事情,齊國內部的反對聲音都會極大。所以,此後的幾十年裏,齊國基本上都不再參與對外戰爭,任憑秦國和其他五國打仗,自己就是不參與了。

就這樣,齊國復國之後,齊湣王的兒子登基,這就是齊襄王。齊襄王雖然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守住齊國這一畝三分地還是可以的。齊襄王在位的時候,其他幾個國家,也曾經多次進攻齊國,但是最終都被齊國擊退了。

秦滅六國時,齊國最後選擇不戰而降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在此期間,齊襄王也曾經想過對外擴張。但每次他提出這個意見的時候,都會遭到整個國家的反對。所以,齊襄王在位的十九年時間裏,齊國基本上就只是偏安一隅,基本不理會外面的事情了。

如此,到了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到了齊襄王去世的時候,秦國已經徹底崛起了,成了戰國七雄當中的超級強國。就在齊襄王去世五年之後,秦國和趙國之間,就爆發了那場著名的長平之戰。

而齊國這邊,齊襄王去世之後,接下來即位的,就是齊國的末代國君,齊廢王田建了。

到了田建在位的時候,齊國其實是有機會主動出擊的。經過二十年的恢復之後,齊國已經逐漸恢復了國力,有了再次參與爭霸遊戲的資格。而且,等到田建即位二十多年以後,當時齊國的老一輩人,也就是當年經歷過五國伐齊的人,已經逐漸去世。齊國國內反對對外擴張的聲音,也已經沒那麼強了。恰好當時的秦國,又趕上了秦始皇幼年即位的那段時間。

所以田建在位的時候,齊國其實是有機會扭轉這種局面,結束長時間的綏靖政策。

但問題是,田建在位的時候,齊國又出了以關鍵人物。這個人,就是田建他媽,當年那位齊襄王的王后。

說起來,這位齊國太后也是個傳奇人物。當年五國伐齊的時候,這位齊國太后,原本是一個齊國官員的女兒。後來戰亂當中,那位當時還只是一個王子的齊襄王,就趁亂逃到了他們家,在他們家做了一個傭人。

就在做傭人期間,兩人就相互看對了眼。等到齊國復國,齊襄王被大家擁立之後,第一件事就派人來找這位對他不離不棄的姑娘,把她娶進了王宮,做了齊國的王后,後來又生下了田建。

所以,有關這位齊國太后的故事的前半段,其實是一個很美好的愛情故事

但是,當她成爲皇后,尤其是成爲太后之後,這個故事的後半段,可能就沒那麼美好了。

齊襄王去世之後,田建即位,因爲當時田建比較年幼,所以大權都掌握在這位太后手裏。而這位太后,早年因爲親身經歷了那場五國伐齊,所以導致她本人就是一個堅定的‘綏靖主義者’。

在這位太后看來,只要其他國家不進攻齊國,齊國能夠安全一些,那就足夠了。至於說後來秦國掃平其他五國,那真不是她能預料得到的。

所以,這位齊國太后在位期間,田建就算想要參與對外事務,也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因爲以這位太后在齊國的權勢,田建根本就反對不了。最關鍵的是,這位齊國太后還很長壽。一直到田建登基十六年之後,才終於去世。

而且,就算這位太后去世了,她留下的政策卻依然在影響齊國。這位太后去世之後,她的族弟後勝,又當上了齊國的丞相,繼續執行‘不結盟’的策略

秦滅六國時,齊國最後選擇不戰而降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如果太后去世之後,田建及時調整齊國的策略,其實還有機會。但問題是,田建是那位太后養大的,思想自然也繼承了那位太后的思想,不願意參與外邊的事情。還有那位後勝,做了齊國的丞相之後,也是堅定執行不結盟政策。非但如此,這個後勝還是一個貪官,後來多次接受秦國的賄賂,爲秦國說好話。

所以,每次在齊國朝堂上,有人提出,秦國繼續擴張,會威脅到齊國的利益,從國君到相國,都對此視而不見。這當然不是他們真的那麼傻,而是因爲他們的經歷和立場,讓他們不得不忽視這些。

就這樣,等到田建即位四十多年之後,秦國已經把其他五國全都滅了。到了這個時候,就算齊國還想抵抗,也根本擋不住秦國。而且齊國已經享受了幾十年的和平,整個國家都已經不太會打仗了,國內也沒有什麼特別厲害的將軍。

如此一來,面對秦國大軍壓境,齊國除了投降之外,自然也沒有其他更好地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