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蜀漢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在遭遇“夷陵之戰”慘敗的次年,劉備重病之際,於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關於劉備說這番話的真實意圖,自古以來爭議頗多,那麼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呢?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帝託孤時蜀漢權力架構,人才凋敝且內部紛爭嚴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攻佔漢中之後,佔據荊州三郡、益州、漢中的蜀漢勢力達到頂點,然而相較於曹魏和東吳來說,蜀漢的實力仍然是最弱的一個,漢中之戰雖然取勝,但蜀漢亦是元氣大傷。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同年夏,襄樊之戰爆發,至同年冬,因東吳自背後偷襲,關羽兵敗身亡,蜀漢丟失荊州,蜀漢遭受重創。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以爲關羽報仇爲名,爲了重奪荊州,發動夷陵之戰,然而卻遭受慘敗,對於根基本就薄弱的蜀漢來說,接連遭遇兩場慘敗,蜀漢已是元氣大傷。

而相較於國力的損耗,蜀漢在人才方面同樣損失慘重,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蜀漢最鼎盛時期,“諸葛亮爲股肱,法正爲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爲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爲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鼎盛時期的蜀漢,可以說是人才濟濟。

然而到白帝託孤時呢?關羽、張飛、馬超、法正、麋竺已死,簡雍這一時期大概率也已經死了(建安十九年後已不見記載),許靖本就不受劉備待見,黃權已經投降魏國,彭羕則已被劉備處死,如今的蜀漢可以說是人才凋敝,也僅剩諸葛亮、李嚴、吳壹、費觀幾人,而前文說的很明白,吳壹、費觀本就是劉璋的姻親,實際上劉備所能重用的,無非諸葛亮、李嚴等少數幾人。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2張

蜀漢不僅人才較少,而且內部存在着嚴重的派系之爭,一是劉備的嫡系,以張飛、關羽、趙雲、簡雍等人爲主的元老派;二是以諸葛亮爲首,以馬良、馬謖、黃忠、魏延、楊儀、費禕等荊襄人士爲主的荊州派;三是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益州本土士族爲主的益州派;四是以法正、李嚴爲首,以許靖、黃權、劉巴、孟達、董和、董允等爲主的東州派。

其中,荊州派乃是劉備的嫡系,但白帝託孤時已經開始衰弱,益州派則一直就是劉備打擊防範的主要對象,荊州派則是劉備倚重的對象,而東州派則是劉備拉攏的對象,畢竟東州派作爲劉焉父子留下的人馬,本就和益州派矛盾很深,而劉備以吳氏爲皇后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君可自取”到底什麼意思,三種說法中哪種最爲可信

《三國志·諸葛亮傳》有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那麼,這個“君可自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目前主要流行三種說法: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3張

說法一:可取而代之。這種說法認爲,“君可自取”的“取”字,便是取而代之的意思。尤其是劉備前面那句“君才十倍曹丕”,此時的曹丕已經篡漢稱帝,以諸葛亮和曹丕相提並論,不得不令人遐想連篇。不過,諸葛亮想要取劉禪而代之,顯然並不容易,畢竟此時的諸葛亮尚無法做到一家獨大、大權獨攬,他至少還需要劉備的一份詔書,否則根本無法安定內部。

說法二:可另立國君。雖然劉備以劉禪爲儲君,但劉備可不止劉禪一個兒子,還有劉永、劉理兩個庶子,而劉備在白帝託孤時,不僅將太子劉禪召至白帝城,魯王劉永也被叫去一同受命。尤其是在裴松之注《三國志·先主傳》中,劉備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而且這句話是劉備大聲說出來的,因而便有說法認爲,劉備這是在暗示諸葛亮,如果劉禪真的不堪大用,那麼可以“廢長立幼”,改立劉永爲帝。而著名三國學者,方北辰先生便持這種意見。

說法三:可大權獨攬。這種說法認爲,以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劉備對於諸葛亮的志向極爲清楚,諸葛亮的理想就是做管仲、樂毅那樣的良臣名將,而且託孤之前的劉備從未沾染過軍隊,在軍隊根本毫無勢力,因此劉備所說的“自取”,乃是授權諸葛亮可以大權獨攬。也就是說,如果劉禪值得輔佐,那麼就盡心輔佐他;如果劉禪胡作非爲,那麼就不必再理會劉禪,可以大權獨攬,自行決定國家事務。

說法四:試探其忠心。這種說法認爲,劉備此舉有試探諸葛亮是否忠心的意思,雖然此時的諸葛亮還談不上大權獨攬,但畢竟是荊州派的主要人物,也是此後劉備需要倚重的重臣,如果不能確保他忠心耿耿,劉備又如何放心將朝中大權交給他。而從諸葛亮的反應來看,他似乎也是明白了劉備的心思,因而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4張

從蜀漢當時的權力架構,再加上劉備託孤時的安排來看,以及託孤時並非諸葛亮一人在場,因此我認爲,此第一種和第三種說法基本可以排除,即使劉備再如何大度,也不會讓諸葛亮取而代之,亦或是讓他大權獨攬。

而在第二種和第四種說法中,個人更傾向於第四種,畢竟第二種說法的爭議性,可以說是由裴松之注引出的,再加上宗法制的影響力,“廢長立幼、廢嫡立庶”的可能性極小,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極可能導致內部不穩,這對於本就危機重重的蜀漢來說,顯然不是個好的選擇。

基於蜀漢彼時的人才架構,劉備爲了確保蜀漢權力平衡,劉備的託孤重臣必然以荊州派爲核心,再以東州派爲牽制,如此一來諸葛亮荊州派首腦的重要性便得以凸顯,因而他必須確保諸葛亮的忠心,否則如何放心交接。

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5張

事實上也是如此,白帝託孤之後,諸葛亮便被封爲武鄉侯,開府治事,而且還讓劉禪以父子之禮厚待諸葛亮,且“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但同樣又以尚書令李嚴爲,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在與諸葛亮一同輔佐劉禪的同時,對荊州集團形成牽制。

如上所述,個人認爲四種說法中,最爲可信的便是第四種,劉備是在做權力交接前的最後試探,在確保諸葛亮忠心後,這纔將朝政大權全部交於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