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宋朝的時候是怎樣過元宵節的?南北方有何差異

宋朝的時候是怎樣過元宵節的?南北方有何差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南方吃元宵,北方吃糖塠

現代人過元宵節,一般都要吃元宵,宋朝也有元宵,加工方法跟現在差不多,也是用糯米做皮兒,用豆沙做餡兒,團成小圓球,下鍋煮熟,時稱“湯糰”、“沙團”、“浮圓”、“浮圓子”、“乳糖圓子”、“澄沙糰子”,但是當時元宵尚未普及,只有江南一帶和北方大城市的居民纔有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在北方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元宵節的主要食品不是元宵,而是蝌蚪粉和糖塠(dui)。

蝌蚪粉是用小麥粉或者綠豆粉加工的小吃,將小麥粉或綠豆粉加水和成很稀的麪糊,攪拌幾十遍,舀到漏勺裏,就着滾水鍋輕輕晃動,麪糊會順着窟窿眼兒往下漏,啪嗒啪嗒掉入開水鍋,先沉底,再上浮,兩滾煮熟,笊籬撈出,沖涼,控水,拌上滷汁,拌上青菜,就可以吃了。

鑑於漏勺的窟窿眼兒是圓的,所以漏下去的那一小團一小團的稀麪糊也是圓的,又因爲它們漏下去的時候勢必受到一些阻力,藕斷絲連,拖泥帶水,所以每團麪糊又都拖着一條小尾巴,圓腦袋,小尾巴,很像小蝌蚪,所以宋朝人管這種麪食叫蝌蚪粉。

糖塠是用麪粉和紅糖加工的小吃,做法也很簡單,將麪粉和紅糖拌勻,加水和成很稠的麪糰,然後搓成長條,掐成小段,搓成一個個小圓球,入油鍋炸熟,用竹籤子串起來,即成糖塠,從外觀上看,它很像今天的糖葫蘆。

宋朝的時候是怎樣過元宵節的?南北方有何差異

糖塠又叫“焦塠”、“油塠”,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甜食小點心,早在南北朝時就已經流行,到了宋朝就成了北方人過元宵節時的主食,宋人鄭望說:“汴中節食,上元油塠。”意思是北宋首都開封在正月十五有吃糖塠的習俗。

2、各式各樣的元宵花燈

元宵節放假,在宋朝又叫“放燈”,意思是開放城門,解除宵禁,允許城鄉居民自由進出,徹夜觀賞花燈,放燈的期限最短三天,最長則能延長到七天。

宋徽宗剛即位時正是北宋商品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他曾宣佈在京師開封放燈七日,金吾不禁,吸引得全國人民腳板發癢,都想去首都觀燈,《水滸傳》裏描寫宋江和浪子燕青進京觀燈,與名妓李師師相會,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宋朝元宵花燈的樣式各種各樣,以小孩子上街時手裏提的花燈爲例,就有紗燈、紙燈、琉璃燈和塔燈四種材質,其中塔燈是用大塊青磚鏤空而成,由巧手工匠雕成七層寶塔形狀,每一層裏都燃着一根小蠟燭,造型非常別緻。

元宵節當晚,兒童上街玩耍,手裏提着塔燈,頭上戴着“鬧蛾兒”,一派歌舞昇平氣象,什麼是鬧蛾兒呢?就是用絲綢或者草紙紮制的裝飾品,有的像蝴蝶,有的像蜻蜓,有的像飛蛾,有的像蜜蜂……。

兒童手裏提燈,大街兩旁還要擺燈,當時街上最氣派的燈展是龍燈和鰲山燈。

龍燈是用稻草和鐵絲捆紮成一條巨龍,稻草上插着幾萬盞花燈,從龍頭到龍尾長達一百多丈,彎彎曲曲綿延幾條街,光彩奪目,一眼望不到邊。

宋朝的時候是怎樣過元宵節的?南北方有何差異 第2張

鰲山燈的製作工藝比龍燈複雜得多,需要幾十個工匠通力合作,先用巨木、竹子和鐵絲扎出層層疊疊的骨架,外面用青幕遮蓋,紮成蓬萊仙山的造型;然後再用彩色的絲綢扎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坐像,分別安放在兩側的山頭上,中間最高的山頭則要擺放一個暗設機關的大木櫃,木櫃裏面貯滿清水;最後在這座假山上掛滿紗燈、琉璃燈以及可以旋轉的走馬燈。

到了晚上,所有花燈一起點亮,整座假山亮如白晝,山頂瀑布飛濺,山腰仙人浮現,宋朝市民一起觀賞,直玩到黎明時分才慢慢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