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被人淡忘的明末第一猛將劉綎 劉綎怎麼死的?

被人淡忘的明末第一猛將劉綎 劉綎怎麼死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昌西郊梅嶺深處,有一勝地,名曰獅峯,此地湖光山色,林壑優美,遊人如織,宛若世外桃源。登臨獅峯,行至山腰處,突見一標語,上書“劉綎母墓”,在我的腦海裏,關於劉綎的印象並不多,當初只是因爲萬曆四十七年的那場遼東之戰,我知道了有這麼個人。卻未曾想會在這個地方看到與他相關的遺蹟。

四處打聽,山下的村民告訴我:萬曆年間,劉母仙逝,地仙爲她在地勢險要、龍脈在頂的獅峯頂上選擇了一塊有神有福之地,但是獅子峯異常險峻,一般人徒手攀登都上不去,地仙於是就給了將軍一塊寶巾,將軍焚香拜過諸神後,將紅巾紮在頭上,頓時身輕力大。只見他一手扶靈柩在肩,一手攀爬峭壁,片刻功夫便登上了峯頂。原來劉綎本是天庭的一員大將,由於觸犯天規被貶入凡間。當天值日的天神看到他頭帶紅巾,身穿孝服,有違風俗,想稟報玉帝派雷神發雷懲治。這時觀音菩薩趕到了,她對天神說:“姑念他一片孝心,饒了這一次吧!”接着又在劉鋌葬母處拋下一朵蓮花,落地後變成一朵石蓮,向着天空開不敗。

聽完這番話我呵呵一笑,這也太假了吧,純屬神話傳說。但仔細一想,應該也不是空穴來風,老百姓不會無緣無故給某個人編造一個神話故事,這個人肯定是要有過人的能力的,否則,他怎麼不給你我編故事呢?

被人淡忘的明末第一猛將劉綎 劉綎怎麼死的?

其實這劉綎是南昌人,他爸爸叫劉顯,牛人啊,天生神力,爲當世名將,早年在四川發展,曾經一個人殺死了五十多個敵人,勇冠三軍。說完可能你對他還是沒什麼印象,但他的兩個同事你肯定特別熟:戚繼光和俞大猷。嘉靖年間他們哥仨就一起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殺鬼子,保一方平安。因爲戰功卓著,劉顯官至總兵,相當於軍區的司令員了。

老爸這麼厲害,兒子也不簡單,劉爸爸把自己優良的基因遺傳給了兒子。據記載,劉綎的兵器是一百二十斤重的鑌鐵大刀,平時打仗的時候,他騎在馬上,轉着大刀玩,竟然旋轉如飛,敵人看的都瞠目結舌,這已經夠逆天了吧,沒想到後來他還嫌一百二斤太輕,不過癮,又打了把200斤的……簡直超神了!當然,光有天賦也是不夠的,一個武將想要成功需要滿足很多條件,比如有勇無謀是很難成功的,兵法韜略非常重要;還要有仗可打,如果一個將軍從來沒有指揮打過一場有分量的戰役,憑什麼說他是名將?就像現在是和平年代,中國沒有和其他國家發生戰爭,那麼有的將軍可能有較強的實力,但發揮不出來,人們看不到。

可這些問題在劉綎看來,都不是問題,天空飄來五個字……劉綎的老爸是帝國的高級軍官,他自然而然就是官二代,有這個身份,就不用像當時的很多人一樣,爲吃頓飽飯而發愁,同時也有機會看那些軍事書籍,增加理論水平。每次爸爸出征的時候,劉綎也會跟着去實習,出身將門的他十三歲便從了軍,和父親東征西討,得到爸爸的指點,這樣就不會成爲紈絝子弟、京城闊少。從大環境看,萬曆年間,進入暮年的大明帝國正是多事之秋,少數民族人民的起義,蒙古、女真勢力的威脅,國際環境的變化,都爲劉綎提供了很多展現才華的機會,他一輩子打了一百多次仗,是名副其實的身經百戰。

劉綎年紀輕輕就考上了武狀元,誰叫他天生神力呢,十幾歲的時候,跟着爸爸討伐九絲蠻,第一個登上城樓,生擒對方首領阿大。21歲時,劉綎的堅強後盾,父親劉顯去世,次年,隨着張居正的逝世,萬曆皇帝掌握了實權,開始發泄心中壓抑多年的怒火,對張老師進行清算。而在京城千里之外的雲南,也起了火,這個火是戰火。緬甸十萬象兵浩浩蕩蕩往雲南逼近。劉綎帶領着川軍南下,軍威大振,很快就平定了雲南之亂,因爲戰功,劉綎被升爲副總兵。可他又有缺陷,軍紀不嚴,還比較貪財,想到部下跟自己出生入死也不容易,便換位思考,放任部下燒殺搶掠,能撈就撈點嘛,給戰區百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京城的言官自然不放過他,上疏彈劾,劉綎總兵的椅子還沒坐熱,就被解除職務了,處分後以遊記身份聽候遣用。

2年後,廣西發生戰事,巡撫劉世曾忙的焦頭爛額,正好劉綎路過,世曾大喜過望,就讓劉綎和裨將分別進剿,劉綎沒有辜負信任,率軍直搗黃龍,高歌猛進,只斬首50多級,卻招降了萬餘人,大家都說他有好生之德,不濫殺無辜。可事後還有些小插曲,朝廷並不打算給劉大刀計功,因爲有人說他私吞戰利品,又是錢惹的禍,劉世曾聞訊後連忙幫劉綎解釋,不能虧待大功臣,朝廷方纔賞賜。

這時,在遙遠的東瀛,倭國關白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但他似乎並不滿足已經取得的成果,豐臣秀吉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越過對馬海峽,出兵吞併朝鮮,並讓大明臣服於自己。說幹就幹,他大手一揮,15萬日軍陸續登陸朝鮮半島。朝鮮這個時候還是統一的國家,國王姓李,但這個政權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付自己人很有一套,打外國人靠耍嘴皮子,政治鬥爭無比激烈,什麼處決方式都發明出來了,你方唱罷我登場,天天上演N國演義,可軍隊一碰到裝備精良的日軍,馬上認慫了,屢戰屢敗,王京、平壤接連失守,國王拔腿就跑,已坐在鴨綠江邊哭瞎,不得已向中國老大求助。類似的情景300多年後又演了一遍,讓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HR getPages$]

經過考慮,萬曆皇帝決定出兵爲小弟撐腰,一段時間後,一代名將李如鬆率領大明將士雄赳赳、氣昂昂跨國鴨綠江,劉綎聞訊,上書朝廷請求率領5千川兵抗日援朝,朝廷準。但由於交通問題,劉綎到的時候仗都快打完了,王京已經收復,和日軍交戰各有勝負,最終日軍撤走,這場戰爭劉綎只是打了個醬油,明軍功勞最大的當屬大boss李如鬆,戰役結束後,劉綎留在朝鮮一段時間搞訓練,不久歸國。因爲出了很多力,劉綎希御史宋興祖在給朝廷寫的考覈報告中能把自己寫的好點,這樣可以獲得更多賞賜,便給人家塞了點錢,不曾想宋御史是天朝罕見的正直官吏,不僅把錢退了回來,還告發了劉綎,這樣一來又被處分了一次,本來是要雙開的,因爲功勞太大舍不得他走,就只是予以降級處分。這回又是和錢有關。

萬曆二十五年,不甘心失敗的豐臣秀吉再次出兵朝鮮,這回就沒有李如鬆了,因爲他已經陣亡了,劉綎被任命爲御倭總兵官。這回他到前線時,明軍剛吃敗仗,經略刑玠把軍隊分成三部分,由劉綎帶領西路軍,日本見狀,也一分爲三,爭鋒相對。和劉綎對位的日軍將領叫小西行長,小西也知道劉大刀的厲害,所以堅守不出,伺機而動。

一日,小西接到了劉綎的書信,大意是邀請他去和談,擁有多次被詐騙經驗的小西異常謹慎,直接拒絕,私下裏派手下去觀察,發現劉綎真的一個人騎着馬在等他。第二天,又派人送信,小西不理睬,第三天,使者又來了,小西終於相信,人家三顧茅廬,是真的有誠意,而且每次劉將軍都是一個人等我等了很久,非常辛苦。那就去談吧,眼看着劉綎的計策要成功,孰料明軍出了漢奸,把劉綎的計策和盤托出,小西聞訊大驚,走到一半跑回去了,劉綎猛追沒追上,還吃了敗仗。

被人淡忘的明末第一猛將劉綎 劉綎怎麼死的? 第2張

監軍王士琦大怒,當天把劉綎綁了起來,丟盡了臉,官大一級壓死人。劉綎知恥而後勇,之後大敗日軍,頗有斬獲。此時日本的國內發生了變化,豐臣秀吉去世。老大死了,中國又難以打敗,日軍對前途感到灰心,不久就下令撤軍。勝利後,劉綎升官加爵,被調往國內討伐播州作亂的楊應龍,恰好四川總兵被罷免,劉綎正好上位。經過商議,明軍八路並進,發動總攻,其中四川方面負責其中四路,最難的那一路由劉大帥親自帶領,劉綎生擒敵首、巧用火攻,帶動了整個戰局,出力也最大,平定了播州之亂。

萬曆皇帝晚年經常給被人炫耀自己的三大徵,其中劉綎參加了兩場,也發揮過重要的作用,身爲中央軍委主席的萬曆多次表揚劉綎,小劉做得不錯。可三徵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財力受到了巨大消耗,之後劉綎繼續他的征途,可能是天天在戰場上經歷着生與死的考驗,劉綎的脾氣越來越暴躁,加之功勞越打越多,又變得有些驕傲自滿,於是便目中無人。多次被貶,多次複用,他從不吸取教訓,依舊我行我素,一次竟然一發火把馬湖知府暴揍了一頓,事情鬧大了,言官自然不放過他,直接讓他回家歇着了。

時間飛逝,劉綎已經年近花甲了,他閒居南昌,也樂得清閒,突然,朝廷的使者到了,下詔讓劉綎去遼東作戰,對手是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臨行前一天,南昌知府在滕王閣設宴餞行,有文人、士紳、官吏幾十人赴會,席間,一人提出以“送劉都督出征”爲題,賦詩一首,文人們都哼哼唧唧的吟起來了,劉綎很不爽,這些文人都只會紙上談兵,哪裏知道從軍之難,知府大人見老將軍臉色不對,叫他老人家先來,劉綎雖是武將,但也粗通文墨。即可提筆寫詩:“幼習干戈未讀書,滕王閣上逼留題。江南花月君同賞,塞北烽煙我獨知。”衆人看後皆說好,劉將軍繼續:“斬發接繮拴戰馬,拆袍抽線補旌旗,貔貅百萬臨城下,安用先生一首詩”,士紳們明明受了劉鋌的譏諷,但還是紅着臉一個勁地奉承......

[$HR getPages$]

劉綎從溫暖的江南趕到了冰天雪地的遼東,出發前,明軍感到了這個世界深深的惡意,天降暴雪,道路不通;誓師時,戰刀竟然連頭牛都剁不死,這還打什麼仗啊。這場戰爭的總指揮是楊鎬,楊大人雖然打過仗,但打的都以敗仗爲主,這回讓他來掛帥完全是因爲上面有人,後臺硬。明軍的部署是:兵分四路。由杜鬆、馬林、李如柏、劉綎各帶一路,分頭出擊,完成對赫圖阿拉的合圍,兵力號稱47萬,但實際有沒有12萬都難說。除了明軍,朝鮮也被要求派1萬多軍隊和劉綎並肩作戰。

劉綎希望楊大帥能夠拖延幾日出征,畢竟雪太大,楊鎬聽後立馬把尚方寶劍掛在了門口:再說斬首!就這樣,四路軍隊便出征了,劉綎平日最喜歡用川兵,可川兵遲遲不到,沒辦法,走吧。努爾哈赤見明軍分散,不由大喜,他制訂了一個戰術: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隨即6萬八旗鐵騎出馬,杜鬆、馬林被各個擊破、全軍覆沒。楊鎬連忙下令李如柏、劉綎撤回,可劉綎已經孤軍深入三百里了。

一路上,劉綎部走得路都很險,山路又多,雖然有所斬獲,但敵人也不多。來到阿布達裏岡,正要登上,卻發現山上都是後金軍,劉綎連忙應戰,山上的後金軍在皇太極的率領下藉助地形優勢俯衝,阿敏帶領軍隊將受困於地勢的明軍截成兩段,代善則全力衝擊,劉綎身中數箭,仍然奮力拼殺,打到後面,一半的臉頰都被削去,仍然忍痛砍殺十幾人,直到力竭而死,他的養子劉招孫想要奪回父親的屍體,連殺數人,也難逃陣亡的厄運。寡不敵衆,將星隕落。在此之前,劉綎曾經預感到會失敗,他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天降大雪,不利進軍。林海雪原,道路不熟,楊鎬無能,又對劉綎很不友好。沒有一個有利的。

被人淡忘的明末第一猛將劉綎 劉綎怎麼死的? 第3張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噩耗傳來,萬曆像是泄了氣的氣球,對前途充滿了悲觀,他下令撫卹劉綎家屬,並在南昌百花洲建祠廟祭奠。人們聽說連劉綎都陣亡了,都感到復遼無望,最需要良將的時候卻失去了他。就好比男籃困難時姚明退役了,跨欄需突破時劉翔離開了。

劉綎死後一年,萬曆倒下了;死後25年,大明倒下了;42年,漢人倒下了;223年,中國倒在了英國的堅船利炮下......17世紀的中國本來就有落後於西方的趨勢,在如此關鍵的時間點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國卻是滿清入關,一個落後的民族統治了中國,他們的統治者更加保守,內心更加狹隘,爲中國的落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的書在寫薩爾滸大戰時,不知出於什麼目的,把劉綎寫的罪大惡極,把努爾哈赤說成正義之師,還黑劉綎是個完全靠父親上位的無知軍官,其實劉綎有勇有謀,就連清朝的統治者都贊劉綎,乾隆說劉綎“勳勞特著,膽略素優,奮勇爭先,捐軀最烈”,不知抑明揚清的人何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