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爲何說魏延之死基本是“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爲何說魏延之死基本是“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魏延楊儀相爭的時候,季漢朝廷爲什麼沒有人支持魏延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武侯薨逝於五丈原。在諸葛武侯薨逝後,徵西大將軍、南鄭侯魏延與綏軍將軍、長史楊儀之間爆發了內訌,進而互相攻擊,最終導致魏延被馬岱所殺,甚至被夷滅三族。

魏延與楊儀相爭的時候都向季漢朝廷打報告,指責對方“謀反”。有意思的是,季漢朝廷幾乎是全體支持楊儀,沒有大臣支持魏延,這也是魏延慘死主要原因之一。那麼爲什麼沒有人支持魏延呢?

爲何說魏延之死基本是“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首先,魏延此人的性格有重大缺陷,《三國志》的記載是“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幾乎沒人是魏延朋友。如果不是諸葛武侯因爲魏延的資歷和作戰能力而加以保護,魏延早就被衆臣羣起攻之了。

雖然楊儀的性格也有問題,但魏延在季漢朝廷的人緣無疑更差。得知魏延與楊儀相爭後,季漢多數大臣的反應差不多是“蒼天啊,大地啊,是哪位天使大姐替我出的這口氣啊!”不支持魏延是正常的。

其次,魏延當時的政治地位和兵權都遠在楊儀之上,楊儀的“領軍”不過是完成諸葛武侯臨終前委派的任務。季漢君臣認爲楊儀只不過是臨時指揮大軍撤退的後勤官員,其造反的可能性低於大將魏延。

第三,在魏延與楊儀交惡的過程中,魏延一直是主動加害者。楊儀只是正常地不願慣着魏延,魏延就將楊儀視爲仇敵,還經常拔刀嚇唬人家。因此當魏延與楊儀互攻之時,季漢朝廷自然覺得過在魏延。

爲何說魏延之死基本是“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第2張

最後,從諸葛武侯薨逝到魏延僅帶數人逃亡,楊儀沒有任何出格的行爲,完全遵照諸葛武侯的遺令。但魏延的做法就非常出格了,先是搶在楊儀前面撤回漢中堵截大軍,還將撤退使用的棧道燒燬。

與楊儀臨時指揮的大軍遭遇後,也是佔據有利地形的魏延率先發起了攻擊。雖然魏延大概率沒有北上投降或者殺進成都的想法,但擅自阻斷大軍歸路、主動向同袍發動進攻這兩條也足夠他掉腦袋了。

綜合來講,人緣太差、一直以來加害者印象、在軍中過於突出的風頭和一系列足以被軍法處置的操作導致季漢朝廷沒有人支持魏延。正如《三國志》的評價,魏延之死基本是“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最新文章